“農輕重”、“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提出的背景
1956年以后,毛主席退居二線,一線領導者執行具體的經濟建設工作。但是,一線經濟工作者們不聽毛主席的忠告,犯了“左”傾盲動主義錯誤,刮了“浮夸風”、搞了“一平二調”。
毛主席極其迅速的發現了他們的問題,最早極力糾正他們的問題。鄭州會議、武昌會議、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海會議、廬山會議,毛主席一直堅持不懈的糾正著一線經濟工作者的“左”的錯誤。
1959年,為了重點糾正一線經濟工作者在農業方面的重大問題,為了保障工業化建設所需要的大量資金,為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毛主席在廬山會議的講話中提到:“過去安排是重、輕、農,這個次序要反一下,現在是否提農、輕、重?要把農、輕、重的關系研究一下。過去搞過十大關系,就是兩條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兩條腿,現在可以說是沒有執行,或者說是沒有很好地執行。過去是重、輕、農、商、交,現在強調把農業搞好,次序改為農、輕、重、交、商。這樣提還是優先發展生產資料,并不違反馬克思主義。重工業我們是不會放松的,農業中也有生產資料。如果真正重視了優先發展生產資料,安排好了輕、農,也不一定要改為農、輕、重。重工業要為輕工業、農業服務。”(《毛澤東文集:《廬山會議的十八個問題》)
所以,堅持“農輕重”次序,堅持把當時的重點放在農業上面,這是完全正確的。
“農輕重”、“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符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規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基礎需要
生產資料包括什么?包括原料、技術、資金。中國不缺工業原料,不缺勞動力,技術人才也不缺。當時的中國最缺什么?最缺的就是資金!資金哪里來?主要從農業中來!所以,毛主席說,“農業中也有生產資料”(《毛澤東文集:《廬山會議的十八個問題》)。我們中國的工業基礎當時極端薄弱,我們只能靠本國農業積累支援工業的資金。農業就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沒有我們獨立自主的農業,就沒有我們獨立自主的工業。沒有農業的支援就沒有本國工業的資金來源。農輕重次序也完全符合當時工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需要,是完全科學的論斷!毛主席早在1957年就強調:“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只有農業發展了,輕工業生產才能得到足夠的原料,輕工業產品才能得到廣闊的市場。”(《毛澤東文集》:《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
毛主席的科學論斷,適應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情況需要,發展了“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理論?!短K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講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時候,只提到重工業放在次序第一位。毛主席突破了這篇文章論述的局限,空前科學的論述了農業在發展生產資料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是毛主席創造的完全符合中國最缺乏、最需要資金的實際情況的特殊規律。
還要注意的是,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也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毛主席早年就講:“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19年,二十六歲。)中國五十年代以來六億人民之中五億是農民,七十年代以來八億人民中六億是農民。滿足當時中國最主要人口——農民的生存需要,以及全國所有人口生存的問題,是當時的基礎問題、首要問題。所以,1957年,主席就說:“首先,農業關系到五億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農產品問題。這個農民自給的部分,數量極大”,“農業也關系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的吃飯問題。商品性的農產品發展了,才能供應工業人口的需要,才能發展工業。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商品率。有了飯吃,學校、工廠少數人鬧事也不怕”(《毛澤東文集》:《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毛主席指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62年,六十九歲。)這就是在人口最多的國家保障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勞動力的根本生存需要,從而為發展生產力提供最根本、最基礎的前提。
綜上所述,毛主席提出“農輕重”、“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完全符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規律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和“農輕重”次序方針的配合進行
毛主席在1964年指出——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有著極其深刻的含義。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是一對矛盾的辯證關系。
有農業,人口才能生存,工業同時也才有當時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資金來源;有工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更好的服務于農業,加強基礎生存保障建設效率,提高生產資料的質量水平,更好的服務于次序第一位的農業,對生產效率的提高起主導的作用。
堅持農輕重次序,重視農業發展,那么農業充分發展,更是有利于工業繁榮。有了農業這樣的大市場,就可以刺激占據主導地位的工業的發展。所以,主席早在1957年就指出:“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比如,化學肥料,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部分的電力、煤炭、石油,是供應農村的,鐵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為農業服務?,F在,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的農業經濟,無論是發展輕工業還是發展重工業,農村都是極大的市場。”(《毛澤東文集》:《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
在兩大所有制并存的條件下,工農業需要進行商品交換,而如果堅持農輕重次序,占據基礎地位的農業高度發展,也有利于工農業交換的繁榮,為工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有利于占據主導地位的工業的積累。所以,毛主席提到: “這里就發生一個問題,你對發展重工業究竟是真想還是假想,想得厲害一點,還是差一點?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點,那就打擊農業、輕工業,對它們少投點資。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厲害,那你就要注重農業、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毛澤東文集》:《論十大關系》)
綜上所述,“農業作為基礎、工業作為主導”,是毛主席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法的重要發展!
毛主席的科學方針帶來的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民生治理奇跡
正是因為堅持了毛主席的“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世界歷史上最輝煌的民生治理奇跡。正如周恩來在1975年的工作報告所說:“我國農業連續十三年奪得豐收,一九七四年農業總產值預計比一九六四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一。這充分顯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優越性。全國解放以來,盡管我國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糧食增產一點四倍,棉花增產四點七倍。在我們這樣一個近八億人口的國家,保證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周恩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
毛澤東時代,到七十年代,就創造了世界第一的糧食總產量記錄,實現了超蘇趕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短短27年的時間,人口增長了4億,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還從35歲增長到了65歲。在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超高速增長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還能以足夠的糧食產量來滿足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的民生治理奇跡,這一奇跡只有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做到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