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加沙狂轟濫炸了1年多,但加沙還在,加沙的抵抗還在。很多人不能理解哈馬斯是如何做到的,沒人會懷疑哈馬斯的戰斗意志,但在以色列長達數十年的封鎖之下,加沙早就成了“死地”,哈馬斯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或者說,在1年多得高強度消耗之下,哈馬斯的水、糧食、彈藥是從哪來的?
在以色列看來,一定是哈馬斯把少得可憐的進入加沙的援助物資搶過去了,所以,以色列才會多次表示要徹底切斷加沙的補給,把加沙的200萬人餓死,這樣哈馬斯的補給就沒了,但以色列的心思應該早就在哈馬斯的意料之中了,對以色列的兇殘,巴勒斯坦人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所以,1年前,他們應該就做好應對了。
以色列的封鎖并不新鮮,要說封鎖,美國都封鎖古巴大半個世紀了,更不要說,當年日本鬼子對根據地的封鎖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以色列指望通過封鎖“消滅哈馬斯”,大概率是無法得逞的。至于哈馬斯是如何打破以色列的封鎖,以及如何在封鎖下獲得生活物資和戰斗物資的,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一定與哈馬斯之前數十年的“戰備經濟”有很大關系。
按照公知的說法,哈馬斯應該好好發展加沙的經濟,而不是整天想著和以色列開戰。或許在公知看來,巴勒斯坦人就應該生活在以色列的集中營里吧,但巴勒斯坦人肯定不會這么想,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若經他人苦,未必有他人善,說難聽點,加沙人能不能活到明天都沒有把握,加沙的兒童能不能活到成年都是未知數,這種情況下,別說他們沒心思發展經濟,就算經濟發展起來了,又有什么用?
發展經濟是為了生活,但巴勒斯坦人首先要解決的不是生活問題,而是生存問題。為了沖出集中營,巴勒斯坦人只能選擇打出去,而不是指望以色列放他們出去,為此,他們只能把有限的經濟投入到“戰備”上,他們只能把有限的經濟拿去買武器、挖地道,這是他們打出去的本錢。至于所謂的“發展經濟”,聽著很美好,但就算發展起來了,以色列一個星期就能炸沒了,發展不發展有多大區別?
這就好比做蛋糕,誰都希望把蛋糕做得越大越好,但要是你蛋糕剛做好,就被別人一鍋端走了,或者一腳踹翻了,你還會辛辛苦苦做蛋糕嗎?
新中國同樣面臨過生存還是生活的抉擇。公知說毛主席“不懂經濟”,其實不是毛主席不懂經濟,而是他們不懂“戰備經濟”,更不懂生存和生活的辯證關系,要是生存都無法保障了,生活還能保障?雖說在我們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之后,短期內的生存危機解除了,但美國動不動就要對我們搞核訛詐,蔣介石動不動就叫囂“反攻大陸”,要想安心發展經濟談何容易?
所以,新中國不是不要發展經濟,而是只能發展“戰備經濟”,要發展“戰備經濟”,有限的經濟就要向戰備傾斜,別的不說,要不是為了生存,我們何必把大筆的錢“浪費”在兩彈一星上呢?但要想讓蔣介石徹底斷了“反攻大陸”的念想,要想徹底消除美國的核訛詐、核威脅,我們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兩彈一星,道理很簡單,當美國說你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你最好真的有。
要解決安全問題,光有原子彈還不行,在美蘇的核威脅下,如果重工業過于集中,萬一被“一鍋端”了,哭都來不及。這么一來,搞“三線建設”調整重工業布局勢在必行,但問題是,搞三線建設同樣是要錢的,而且要很多很多錢,更要命的是,這些投入在短期內是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只能說,難,太難了。
新中國的底子本來就薄,還要把那么多的錢拿去搞兩彈一星和三線建設,日子自然是很難過的,但這是對未來的投資,或者說是對子孫后代的投資,無論多難,這筆錢都是一定要花的,咬著牙也要花。沒辦法,這就是“戰備經濟”,但公知是不管這些的,他們不懂什么叫“戰備經濟”,也不想懂,他們只知道他們餓肚子了,讓他們餓肚子就是罪該萬死。
要不怎么說公知都是豬腦子呢,“戰備經濟”也是經濟,誰說發展“戰備經濟”,經濟就不發展了?事實上,那個年代的經濟發展一點也沒有耽誤,別的不說,毛主席時代修的80000多座水庫要多少錢,又產生了多少經濟效益?要知道,那80000多座水庫是在很多人餓著肚子的情況下修建的,你就更能理解那個年代的人為了子孫后代能過上好日子是多么拼了。
戰備經濟在任何時代都是必要的,把錢花在戰備上,總比把錢花在賠款上好,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像以色列那樣,有美國無條件兜底的。別忘了,美國在中國周圍就有300多個軍事基地,就在3年前,美國還叫囂“從實力地位出發”試圖讓中國屈服呢,只能說美國是瞎了眼了,以為中國還是100年前的中國,誰能都啐兩口、踹兩腳呢。
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但我們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我們該吃的苦,該受的罪,那個年代的人都替我們提前吃了,提前受了,他們一代人吃了兩三代人的苦,所以才能創造出三代人乃至四代人才能有的成就,他們不是別人,他們是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祖輩,要是沒有他們,我們會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我們不能忘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