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全新的“殲滅戰”理論和游擊戰略理論,是毛澤東對世界戰略戰術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過程中誕生的輝煌成果。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戰略家,而且是偉大的戰術家、戰役指揮家;不僅是偉大的軍事領袖,而且是偉大的軍事理論家。正如李際均將軍所說:“軍事史上幾乎成為定論的是:著名的軍事統帥大都沒有系統的軍事理論著述,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又大都沒當過統帥。只有毛澤東是個例外,他是兼而備之。”(李際均:《為什么說毛澤東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戰略家?》)正是具有這樣無與倫比的輝煌的軍事實踐,毛澤東創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最深邃而完備的軍事理論。
毛澤東不僅是世界軍事實踐第一人,也是世界軍事理論第一人。這是西方軍事實踐第一人拿破侖和西方國家軍事理論第一人克勞塞維茨都遠遠無法和毛澤東相比的關鍵!拿破侖大于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之和,而毛澤東大于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拿破侖、克勞塞維茨之和。毛澤東有系統、全面、完整而且最科學的軍事理論,而拿破侖沒有;毛澤東領導了人類歷史上面臨困難程度最大、解放人口最多、消滅敵人數量最多的最偉大的革命戰爭,而拿破侖的戰績遠遠遜于毛澤東。論軍事成就,毛澤東有紅日之明,而拿破侖僅僅有螢火之光。
但是今天,有的洋奴才企圖淡化毛澤東原創軍事理論貢獻,把毛澤東的軍事理論貢獻不切實際的放到拿破侖、恩格斯的身上,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體現!我們非常有必要以大量歷史事實為依據,做好軍事科普、宣傳工作,以捍衛毛主席的原創性理論貢獻。
一、毛主席原創戰略戰術貢獻——殲滅戰理論
全新的“殲滅戰”理論,無疑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的原創性貢獻。只有毫無軍事常識的人,才會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認為是恩格斯首先論述的、之前拿破侖首創的戰略戰術思想。恩格斯并不是有輝煌戰績的軍事家,沒有指揮過經典戰役。拿破侖無論是軍事思想還是軍事實踐,都根本無法和毛澤東相比。怎么能把毛澤東的原創性貢獻,篡改為他們都貢獻呢?這里有必要論述一下殲滅戰思想發展史。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中國古代的白起、成吉思汗等等軍事家,都有極其豐富、長久的實踐。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在孫武的《孫子兵法》就有樸素的論述。開一個有唯心主義錯誤的玩笑:沒有軍事史基本常識,非要說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是拿破侖之類人創新的那種人,小心白起拿著老秦劍、成吉思汗拿著蘇魯錠,晚上找你質問來!
孫武講:“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孫子兵法•軍形篇》)“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孫子兵法•虛實篇》)可見,理論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殲滅戰思想,在孫武這里就有樸素的論述。
實踐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在白起、成吉思汗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這里,都有極其豐富的實踐。例如成吉思汗征討金國的時候,就利用敵人兵力分散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將敵人各個擊破。之后,金國聚集主力,在野狐嶺準備和蒙軍決戰。野狐嶺大戰,成吉思汗以十萬軍隊對抗金國四十五萬大軍,成吉思汗和木華黎利用敵人部署弱點,堅持“集中兵力,專打敵人中軍”、“非冒死力戰不可取勝”的思想,集中兵力專打金國十萬中軍,把金國精銳打的落花流水、損失慘重。“陣野狐嶺北,木華黎曰:‘彼眾我寡,弗致死力戰,未易破也。 ’率敢死士,策馬橫戈,大呼陷陣。帝麾諸軍并進,大敗金兵。”(《元史•木華黎傳》)
孫武提出過樸素論斷,成吉思汗等做過實踐,用不著他拿破侖或者恩格斯搞什么“原創”。毛澤東超越孫武和成吉思汗的地方、毛澤東對“殲滅戰”理論無人可比貢獻在于,他根據中國革命戰爭前所未有的極端困難的作戰實踐,創造性的用唯物辯證法發展了這一理論,把這一思想更加空前的豐富化、理論化、系統化、具體化。
第一,毛澤東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套指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全新的完整的積極防御戰略戰術理論。《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之中,主席就清晰論述了積極防御理論。這部光輝軍事著作不僅是戰略著作,而且也有戰役戰術科學論述,實際上也是一部光輝的戰役戰術著作。
主席講:“將敵軍對我軍的一個大‘圍剿’,改為我軍對敵軍的許多各別的小圍剿。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的分進合擊,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斗上的分進合擊。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的優勢,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斗上的優勢。將戰略上處于強者地位的敵軍,使之在戰役或戰斗上處于弱者的地位。同時,將自己戰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變為戰役上或戰斗上的強者的地位。這即是所謂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圍剿’中的圍剿,封鎖中的封鎖,防御中的進攻,劣勢中的優勢,弱者中的強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動中的主動。從戰略防御中爭取勝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著。”(《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可見,毛主席強調,戰略上藐視敵人,以一敵十;戰役戰術上重視敵人,以十敵一。這是前人沒有清晰提出的。毛主席還講,全局戰略上以少勝多,局部戰役戰術上以多勝少,用局部的質變積累全局的量變。這也是前人所沒提到的。
主席還講:“除了戰役戰斗計劃力爭集中兵力和運動戰等等條件、務期在內線(在根據地)消滅敵之有生力量、迅速解決‘圍剿’以外,當‘圍剿’已經證明無法在內線解決時,應該使用紅軍主力突破敵之圍攻線,轉入我之外線即敵之內線去解決這個問題。堡壘主義發達的今日,這種手段將要成為經常的作戰手段。第五次反‘圍剿’進行兩個月之后,當福建事變出現之時,紅軍主力無疑地應該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去,縱橫馳騁于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用這種方法,就能迫使進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區之敵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據地的進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這種方法是必能確定地援助它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可見,毛主席還強調:通過局部合理布局尤其是關鍵部分布局、“打倒外線去”,以及大量積累爭取全局優勢——這就使積極防御越出了防御作戰的范疇,發展為指導戰爭全過程的理論。主席在這里也規定了具體的作戰方法,無疑也具有具體的戰役指導意義。
在戰略防御中,實行戰略的內線持久消耗防御戰,戰役和戰斗的外線速決殲滅進攻戰,以攻為守,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改變敵我軍事力量的對比,為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創造條件;在戰略進攻中,不失時機地與敵進行戰略決戰——這是毛主席的原創性理論貢獻,這是和原來拿破侖的戰術思想完全不同的。總結拿破侖戰爭思想的恩格斯沒有提出戰略上內線持久消耗防御戰、戰役上外線速決殲滅進攻戰這一豐富的指導防御戰全局的積極防御思想。主席還講,“慎重初戰,有利決戰,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可見,主席把他自己原創的積極防御思想和孫武慎戰思想相結合,進行了進一步的軍事理論創新。這些都是前人所沒有的、毛主席的獨創性貢獻。
第二,毛主席創造的全新的殲滅戰思想,思想,包括戰略目標方面、技術方面、效益方面、底線方面,有一個完整的、清晰的邏輯關系。毛主席最全面、最系統的論述這一理論,就是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篇戰爭藝術著作。
如何用殲滅戰思想指揮戰役?主席講:“在戰役的部署方面,當著敵人使用許多個旅(或團)分幾路向我軍前進的時候,我軍必須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敵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敵的兵力,于適當時機,首先包圍殲擊敵軍的一個旅(或團)。這個旅(或團),應當是敵軍諸旅中較弱的,或者是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駐地的地形和民情對我最為有利而對敵不利的。我軍以少數兵力牽制敵軍的其余各旅(或團),使其不能向被我軍圍擊的旅(或團)迅速增援,以利我軍首先殲滅這個旅(或團)。得手后,依情況,或者再殲敵軍一個旅至幾個旅……或者收兵休整,準備再戰。在戰役部署上,必須反對那種輕視敵人、因而平分兵力對付諸路之敵、以致一路也不能殲滅、使自己陷于被動地位的錯誤的作戰方法。”(《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什么是殲滅戰術?主席講:“在戰術的部署方面,當著我軍已經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敵軍諸路中的一路(一個旅或一個團)的時候,我軍擔任攻擊的各兵團(或各部隊),不應企圖一下子同時全部地殲滅這個被我包圍之敵,因而平分兵力,處處攻擊,處處不得力,拖延時間,難于奏效。而應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敵,至少也是三倍于敵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從敵軍諸陣地中,選擇較弱的一點(不是兩點),猛烈地攻擊之,務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擴張戰果,各個殲滅該敵。”(《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可見,第一,戰役部署方面,毛主席做了具體的講解;第二,戰術部署方面,毛主席也做了具體的講解。毛主席的殲滅戰理論,仔細區分了戰役和戰術部署,將殲滅戰思想做了前所未有的具體化的分析,這是恩格斯論述的拿破侖的戰術思想所根本沒有的。
更重要的是,“殲滅戰”思想在毛主席的論述里上升到了戰略高度。在整體戰略層面,主席主要論述了對敵我雙方的效果、我軍總方針和戰略適時轉變、與人民戰爭高度結合、戰略目標四點內容。
(1)“這種戰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殲;二能速決。全殲,方能最有效地打擊敵軍,使敵軍被殲一團少一團,被殲一旅少一旅。對于缺乏第二線兵力的敵人,這種戰法最為有用。全殲,方能最充分地補充自己。這不但是我軍目前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而且是兵員的重要來源。全殲,在敵則士氣沮喪,人心不振;在我則士氣高漲,人心振奮。速決,則使我軍有可能各個殲滅敵軍的增援隊,也使我軍有可能避開敵軍的增援隊。在戰術和戰役上的速決,是戰略上持久的必要條件。”(《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可見,主席論述了整體作戰效果對于敵我雙方的具體影響,空前清晰而且具體論述了殲滅戰的作用。
(2)“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是我軍從開始建軍起十余年以來的優良傳統……在現在的內戰時期,情況改變了,作戰方法也應改變,我軍應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輔。而在蔣軍武器加強的條件下,我軍必須特別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主席對我軍內部作戰總方針的全面規定,是將殲滅戰提高到了“作戰總方針”的高度。這也體現了主席堅持的實事求是、適應戰略轉變的思想。
(3)“我軍主力集中殲敵的時候,必須同地方兵團、地方游擊隊和民兵的積極活動,互相配合。地方兵團(或部隊)在打敵一團一營一連的時候,也適用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可見,主席這里講了依靠群眾、發動大規模人民戰爭。這是毛主席將軍隊戰略戰術貫徹和大規模人民戰爭發動的創造性結合。這是毛主席更大的升華。這也是以往論述所沒有的。
(4)主席指出:“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有些時機,為著集中兵力殲擊敵軍的目的,或使我軍主力避免遭受敵軍的嚴重打擊以利休整再戰的目的,可以允許放棄某些地方。只要我軍能夠將敵軍有生力量大量地殲滅了,就有可能恢復失地,并奪取新的地方。因此,凡能殲滅敵軍有生力量者,均應獎勵之。不但殲滅敵軍的正規部隊應當受到獎勵;就是殲滅敵軍的保安隊、還鄉隊等反動的地方武裝,也應當受到獎勵。”(《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可見,主席在戰略目標規劃方面,清晰完整的論述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計一城一地得失”。
毛澤東的這些論述,都是之前軍事思想家的論述都沒有過的,都是毛主席原創的軍事理論貢獻。
第三,主席清晰的把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目的具體化為殲滅戰作戰的方針,形成“十大軍事原則”,深刻地回答了打殲滅戰的目標選擇、作戰形式、具體作戰方法、作戰準備、戰斗作風、作戰補給、休整訓練等等系列問題。這是人類軍事理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毛主席全面發展殲滅戰理論的主要內容,在“十大軍事原則”比較集中的展現了出來。
主席在《目前形式和我們的任務》清晰規定了作戰的目標、環節、次序——先打弱的,后打強的;先打鄉村,后打城市;先殲滅敵人,后奪取地域。此外,主席還要求全軍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盲目長期消耗,以各個局部有效打擊促成全體優勢;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堅持計劃性;“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目前形式和我們的任務》)充分發揮慣性和主觀能動性;“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目前形式和我們的任務》),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目前形式和我們的任務》)以消滅敵人壯大自己,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同時發展自己;利用兩戰役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但是不能使敵人喘息——堅持勞逸結合,統籌兼顧,出敵之預料。
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有關著作中,雖然也有過“殲滅并俘虜敵人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等論述,也沒有形成像毛主席論述的這樣完整的、系統的、全面的殲滅戰理論。柯林斯說:“赤色中國主張的殲滅戰在大多數國家的作戰原則中是沒有的。”,“毛澤東是現代最優秀的戰略家”。(柯林斯:《大戰略》)全新的殲滅戰理論,就是毛主席的原創性貢獻,而不是別人的貢獻!
二、毛主席的原創戰略貢獻——游擊戰略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對游擊戰作過評價,但是僅僅限于對廣泛群眾參戰、快速靈活、保持主動等等優勢的認可,還沒有達到指導戰爭全局的戰略高度,具體、豐富程度也是不夠的。
列寧寫了《游擊戰爭》,主要稱它是革命戰爭不可避免的一種戰爭形式。但是把游擊戰爭正式提到戰略高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游擊戰爭戰略理論的,無疑只有毛澤東。
在我黨領導革命戰爭的22年浴血奮戰中,在游擊戰爭這方面積累了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豐富的戰爭經驗,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廣大而持久的人民游擊戰爭。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科學地總結了游擊戰爭經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嶄新的、獨創性的游擊戰爭戰略理論。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深刻、詳細、全面論述了毛主席開創的游擊戰略理論。主席講:“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生的: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于進步的時代,全部問題就從這里發生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敵人占地甚廣的現象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占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并且由于中國的進步,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于是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等等一全套的東西都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隨之也是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于是根據地的問題、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等等也發生了。于是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可見,游擊戰略就是毛主席根據前所未有的困難條件、全新的革命戰爭實踐創造的全新戰略理論。
毛主席就是最精明的戰略大師——全局在胸、精準落子。抗日戰爭時期,在主席的科學領導下,主席關于扎根敵人薄弱環節和主要人口存在環節的敵后農村游擊戰略大規模實施過程中,獨立自主的我黨我軍解放了一億人口。有了主席的精準部署,革命的力量也極大發展——八路軍和新四軍從6萬增長到了127萬,增長了20倍以上!革命力量的大發展,一億人口的大解放,實打實的證明了毛主席原創的游擊戰略無與倫比的正確
小結:
綜上所述,全新的“殲滅戰”理論和游擊戰略理論,無疑是毛主席對世界戰略戰術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歷史上最為系統、最為完整的軍事理論。
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最大的不同,就是毛澤東思想不僅包括系統的、完整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且包括軍事學。毛澤東軍事學是毛主席的原創性貢獻,而不是別人的貢獻。毛澤東軍事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軍事領域最為全面、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在毛澤東的一生中,他最光輝、最成功、最精彩的活動領域是軍事領域;在毛澤東思想體系中,他最豐富、最完善、最系統的理論內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毛澤東的人生中,他最富豐采、最有激情、最難以忘懷的歲月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袖地位和在全國人民群眾中的崇高威望,是與他用兵如神的軍事指揮藝術和科學的軍事理論創造分不開的。毛澤東不愧是一位世界上最杰出而偉大的軍事家。”(袁德金:《毛澤東:世界上最杰出而偉大的軍事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