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大網絡輿情給地方政法機關帶來了巨大壓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網民的“圍攻”、輿論的“拷問”,不少基層干部也因此深陷“輿情劫”。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一些地方在輿情苗頭剛出現的時候“裝聾作啞”,等到事情“鬧大”之后又想著“封堵刪”,導致輿情失控,產生“引火燒身”的惡果。這反映出一些黨員干部面對輿情的“本領恐慌”,從根本上來說是源于對網絡輿情存在認知誤區。
從輿論傳播規律來看,負面輿情靠“刪帖”是刪不盡的。在這個“算法+社交”疊加的時代,一張圖片、一段視頻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病毒式傳播,再加上傳播技術花樣翻新、傳播手段層出不窮,要想全網“消殺”,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曾有網友發帖反映當地道路質量問題,孰料第二天就遭遇莫名刪帖,該網友接連在多個網站發帖質疑刪帖行為,引起了眾多網友共同聲討,最終刪帖人迫于壓力向網友道歉??偠灾?,各類社交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芽,“一刪了之”很難實現,輿情處置工作也因此容易陷入“越刪傳播越快”的“怪圈”。
現在一些領導干部習慣了唯唯諾諾、奉承贊揚的叫好之聲,而對那些“當面鼓、對面鑼”的意見,要么反感厭煩、置之不理,要么聞之則怒,視言者為“刺頭”、“刁民”,更有甚者會懷恨在心,伺機打擊報復。殊不知,有意見不讓提,壓而不服,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意見和問題,激化更多的矛盾和情緒。“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群眾有意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意見手足無措、置之不理。
工作中,當與群眾坦誠相見,把問題向公眾解釋清楚,跟大家坦誠溝通,意見才會變成理解和支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百姓的評說最重要。作為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端正姿態,主動深入到實際、扎根到基層,聽聽百姓怎么說,問問百姓怎么看,不但聽認可、聽贊揚,更要聽意見、聽批評;對于群眾挑的“刺兒”,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洗耳恭聽、深入反思,并跟群眾解釋清楚,給公眾一個明白,還事件一個清白,這樣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和誤解,獲得一個好的輿論環境。
表揚的確會鼓勵人,但如果只有表揚,而不指出問題,那這個人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是我們的文化,特別鼓勵表揚,而拒絕批評。即便要批評,也是無關痛癢,明貶實褒。尤其是面對上級,面對領導。比如,領導做出了一個分明是錯誤的決策,但眾人都異口同聲表示贊賞,結果呢,還是要領導自己承擔犯錯的責任。人都喜歡聽表揚的話,這是天性,對于未成年人,比如老師對學生,多鼓勵優點,當然有利于保持學習興趣、發揮優點——畢竟學習不是多快樂的事情;而且未成年人心智世界觀等尚未成熟,自我意識有時候會反省到。然而一個三觀相對固定的人,再對其舛誤大肆表揚,不僅虛偽得惡心,而且會害了這個人。我再重復一遍:對于成年人,批評會使人進步,表揚會使人落后。
所以,政府不要回避困難和問題,也不要害怕群眾的意見和批評“有偏差”“不正確”,人不是神仙,提意見、提批評不能要求百分之百正確。”“即使一些意見和批評有偏差,甚至不正確,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只要不造謠不誹謗,就不要抓辮子、扣帽子、打棍子。政府一定要秉持開放思維,廣泛聽取、吸納各種意見。淺而言之,多傾聽他人意見,多了解民生疾苦,多體察市場感受,確實有助于改進工作。這是因為,政府行政或者出于提高效率的考慮,或者因為身在其中,囿于視野所及,往往容易出現某種自我遮蔽現象。這就需要民眾和市場主體及時發聲。而不管是面對面的座談會,還是線上的訴求表達,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
不要把曝光批評的人,當作黨和政府的敵人,總有一些“刺耳”的聲音應該被聽到,總有一些“扎心”的問題應該得到解決。而從根本上講,這也是現代政府政治倫理的要義。來自社會的各種聲音,不是給政府添亂,也不是與官員作對,而是幫助政府科學決策、公正施政的重要外部力量。實際上,讓民眾和市場主體說出“刺耳”的話、“扎心”的話,非但不會影響行政效率,不會損害社會秩序,反而會因為民意參與,而不斷調焦,使得政策措施更有針對性、更接地氣。政府與民眾良性互動的意義與價值,正在于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