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楊發喜:走好新長征,要不斷造就一批又一批這樣的人

楊發喜 · 2024-10-14 · 來源:紅色文化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毛澤東主席在1935年12月《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說:“紅軍長征的那個年代,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境地,社會危機四伏,日寇野蠻侵略,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顧,向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大規模‘圍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到了危急關頭,中國革命到了危急關頭,中華民族到了危急關頭。”“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一、十送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戰略轉移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殺害共產黨人,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中國共產黨人被迫拿起武器,發動武裝起義,創立工農紅軍,并陸續在江西、福建、鄂豫皖、湘贛邊等地創立了15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和根據地的迅速發展,使蔣介石十分震驚,他在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后,立即調兵遣將,分別于1930年12月、1931年4月、1931年6月、1932年6月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根據地發動了四次“圍剿”,均以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失敗而告終。

“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日益深重,蔣介石置中華民族危亡于不顧,1933年5月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致使華北面臨著成為第二個東北的危險。蔣介石不顧民族危亡,頑固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于1933年9月,集中國民黨10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對以江西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并制訂了“堡壘推進,步步為營”的軍事策略。當時,中央紅軍不到10萬人,時任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和共產國際顧問李德制訂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略戰術,與敵人進行陣地戰和堡壘戰。

1934年4月10日,廣昌戰役正式打響,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加之博古、李德盲目指揮,致使中央紅軍損失慘重,蘇區的北大門廣昌失守,形勢萬分危急。

面對危局,1934年5月中共中央向共產國際提出進行戰略轉移的報告,共產國際在給中共中央的回電中態度模糊,不置可否。1934年7月,中革軍委命令第7軍團、第6軍團分別北上、西征,從外線調動牽制包圍蘇區的敵人,但沒有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占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戰略回旋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于是中央紅軍被迫撤出蘇區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這是一個離別的時刻。從下午起,紅軍官兵就開始打掃借宿的老鄉家的院子,把水缸里挑滿水,甚至還上山割了些草把房東家的牛喂了。百姓們知道紅軍要走了,婦女們聚集在一起把她們做的鞋和縫補好的衣襪送給紅軍。孩子們追著隊伍往紅軍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另一些百姓聚集在路邊,努力想在隊伍中認出自己的孩子或者兄弟。

月亮被云彩遮住了,紅軍的隊伍點起了火把。伴隨著于都河濺起的水花,數萬紅軍身后的蘇區響起了流傳至今的歌聲: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叫,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呀,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個]金燦燦。

包谷種子[介支個]紅軍種,包谷棒棒咱們窮人掰。緊緊拉著紅軍手,紅軍呀,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

二、血漫湘江,長征中不堪回首的傷痛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共8.6萬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戰略轉移。10月17日,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11月15日,通過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進至湖南省南部的臨武、藍山、嘉禾地區。

按照博古的計劃,中央紅軍下一步要渡過湘江,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蔣介石迅速調兵遣將,以16個師共77個團的兵力對紅軍進行“追剿”,并令粵軍、桂軍進行堵截,企圖一舉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由于廣西實力派同南京國民政府的矛盾,當紅軍攻占臨武,向江華、永明挺進時,桂軍從全州、界首、灌陽退至龍虎關恭城,放開紅軍西進的通道,這時中央紅軍順利渡過湘江的機會出現了。

1934年11月25日,中央紅軍開始向廣西全州、界首、灌陽、興安推進;11月27日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紅一師和紅三軍團順利渡過湘江。此時,中央縱隊距最近的渡口僅僅60華里,如果輕裝簡從急行軍不用一天就可全部渡過湘江。

孫子在《軍爭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可惜的是,當時博古、李德卻沒能當機立斷快速行軍,行動遲緩。60華里的路程,中央縱隊從1月27日開始行軍,直到30日才到達湘江東岸,失去了渡過湘江的寶貴時機。

當蔣介石看清紅軍意圖后,急令中央軍快速跟進,同時嚴厲督促桂軍重新向北運動。桂軍出動大批人馬迅速趕來,向紅軍左翼發起猛烈進攻,紅軍的先鋒部隊和擔任掩護的側翼部隊、后衛部隊全部陷人苦戰、死戰的境地。因敵我力量懸殊,紅軍的防線陸續被攻破,戰況異常慘烈。

對于當時的戰況,多年以后李聚奎上將回憶說:“敵人三個師在六七架敵機的掩護下,向我正面猛撲,我三團……先后擊退敵人的五六次沖鋒……敵人見正面進攻不能奏效,遂改變了戰術,除繼續加強正面進攻的兵力、火力,以壓制我們外,還以大部隊迂回我們整個陣地后方和側翼。此時我們的部隊,雖然連續四個晚上未睡眠,一天多時間未吃飯,身體極度疲勞,但仍同敵人爭奪前沿陣地。不少陣地是在戰士全部陣亡后,才被敵人奪去的。”

經過五天五夜的苦戰,中央紅軍于12月1日強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于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紅一軍團僅在腳山鋪阻擊戰,就傷亡6000余人,其中陣亡者達2000余人;紅三軍團三個師共傷亡4000多人;紅八軍團兩個師共9000余人,渡過湘江后僅余1000多人,被迫取消建制。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時共計8.7萬余人,湘江戰役后僅剩3.7萬人。湘江一戰,紅軍血流成河,鮮血染紅了湘江水,后來當地老百姓傷心的說,“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三、遵義會議,紅軍生死攸關的歷史轉折

湘江戰役后,紅軍仍按原計劃向湘西挺進,國民黨軍對紅軍的計劃洞若觀火,于是在前方布下重兵,層層設伏,只等紅軍按照預設計劃繼續前進,給以重創。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召開了著名的通道會議,在會議上,毛澤東同志首先發言,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情況,明確提出要放棄原來計劃,改為向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這一意見得到了與會大多數人的贊同,但博古、李德等人卻拒不接受,堅持要到湘西去。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黎平縣城召開會議,最終采納了毛主席的正確意見,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

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分兩路向黔北挺進,接著連克劍河、臺拱(今臺江)、鎮遠、施秉等地,于12月底進抵烏江南岸的猴場。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場召開政治局會議,作出了《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分別從回龍場、江界河、茶山關渡過烏江,1月7日晨,紅軍先頭部隊進占黔北重鎮遵義。

此時,王明“左”傾錯誤統治全黨已達4年之久,給黨和紅軍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還在中央蘇區時,許多干部就對中央主要領導人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產生懷疑和不滿,一些軍團指揮員在作戰電報、報告中提出批評意見,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發生激烈的爭論。毛澤東等人也曾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確主張,但都沒有被接受。長征開始后,隨著紅軍作戰迭次失利,特別是湘江戰役的慘重損失,使這種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黨和紅軍的許多領導人和廣大干部戰士,從革命戰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紅軍戰略轉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貫徹執行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的結果,強烈要求改換領導,改變軍事路線。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對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進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評,并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和今后在軍事上應采取的方針。會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簡稱《遵義會議決議》),制定了紅軍以后的任務和戰略方針。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并決定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而周恩來為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不久,中央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隨后,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紅軍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召開的偉大成果,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與川、黔、滇地區,迂回穿插于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找戰機,最大限度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國民黨軍企圖圍剿紅軍于川、黔、滇地區的狂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革命。

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后,蔣介石調集幾十萬國民黨軍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邊境地區。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撤出遵義城,準備根據遵義會議確定的方針,從四川省瀘州以西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在川西北建立根據地。

1月27日,中央紅軍到達土城地區,負責后衛任務的紅五軍團與川軍王牌郭勛祺部發生了戰斗。1月28日下午,川軍向紅五軍團發動輪番進攻,紅軍陣地岌岌可危。在前沿指揮作戰的毛澤東得到確切情報,敵軍不是原來估計的4個團,而是6個團,而且川軍后續部隊的兩個旅已迅速增援上來,川軍的另外兩個旅也從側背攻擊中央紅軍。毛澤東意識到這是一場難以為繼的危險戰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在火線上建議緊急召集政治局主要領導開會,會上,毛澤東提出紅軍必須立即停止戰斗,撤出戰場。作戰部隊與中央縱隊迅速輕裝,從土城渡過赤水河西進,以打亂敵人尾追計劃,變被動為主動。1月29日上午,3萬余紅軍全部渡到赤水河西岸,到達滇東地區,這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紅軍一渡赤水西進后,蔣介石隨即命令各路大軍紛紛向滇東而來,中革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中央紅軍神速東返,二渡赤水。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布《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毛澤東在這份文告中解釋了自己的戰略意圖:“為了有把握地求得勝利,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斗。因此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眼下,紅軍走的第一條老路,就是“二渡赤水回師黔北”,以消滅黔敵王家烈為主要作戰目標。

2月25日,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以強行軍速度向婁山關疾進。26日晨八九點鐘,貴州軍閥王家烈也率部從遵義出發,試圖在紅軍到達婁山關之前將其截住。大約11點鐘,彭德懷得到了王家烈的先頭部隊離婁山關只有45里的情報,便率領紅軍戰士跑步前進,于26日下午3時左右,比王家烈的部隊早幾分鐘占領了婁山關。紅軍戰士浴血奮戰,將駐守在婁山關和板橋一帶的4個團敵軍大部殲滅。2月28日凌晨紅軍占領了遵義。

紅軍雖然取得了二渡赤水的勝利,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包圍圈,局勢仍然十分嚴峻。紅軍攻克遵義后,蔣介石調集川軍進攻桐梓、遵義地區,中央軍第二縱隊三個主力師在魯班場附近集結,湘軍、桂軍等在東南布下重兵以防紅軍東進。他認為紅軍已成亂軍流寇,行動反復無常,在作垂死掙扎,已成甕中之鱉。毛澤東洞察了蔣介石的圖謀,于是將計就計,故意在遵義地區徘徊,引誘中央軍出動,力圖在黔北攻打周渾元部第九十六師和第五師,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扭轉整個局勢。

3月14日,中央紅軍主力移師仁懷縣東南20多公里的魯班場,進攻中央軍周渾元縱隊。3月15日,戰斗打響,敵我爭奪十分激烈,戰局成膠著狀態。戰斗中敵人急速增援,改變了戰場形勢,毛澤東沉著果斷,立即決定退出戰斗,指揮部隊于當晚撤離了魯班場地區,并在敵人的援軍之間快速穿插,直接攻向茅臺鎮,準備從茅臺三渡赤水,折返貴州。3月16日,紅軍幾乎一槍未發就拿下了茅臺鎮。在這里毛澤東和紅軍官兵品嘗了茅臺酒的芳香,在茅臺附近的渡口三渡赤水。

3月17日,紅軍主力全部渡過赤水河。毛澤東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命令紅一軍團派出一個團偽裝成紅軍主力的樣子,從古藺向西而行,沿途虛張聲勢,行進中拉開距離、展開紅旗、散發傳單,以引人注意,作出紅軍主力要北渡長江的姿態,迷惑敵人。蔣介石認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遂手忙腳亂急調川軍、中央軍、滇軍、黔軍奔赴川南“進剿”紅軍。

然而讓蔣介石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剛剛西渡赤水的紅軍主力部隊突然折向東進,于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與一路包抄而來的國民黨大軍擦肩而過,并迅速南下一路奔襲,渡過烏江,直逼貴陽。此時的蔣介石已經從重慶飛往貴陽督戰,但是主力部隊都被調去古藺地區,蔣介石十分驚恐,一面急令各縱隊火速增援貴陽,一面令守城部隊死守飛機場,準備隨時逃跑。

蔣介石驚恐之余,急調滇軍出昆明到貴陽“救駕”,毛澤東見調虎離山之計已成,于是命紅軍日夜奔襲直奔昆明,佯裝出主力進攻昆明,云南王龍云不得不調金沙江守軍回援昆明,就這樣第二次調虎離山之計又成,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在金沙江皎平渡憑借7條木船全部渡過了金沙江。從此,中央紅軍巧妙地跳出了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圈子,重新獲得了戰場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五、大渡橋橫,我們決不做第二個石達開

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為執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創建蘇區的戰略方針,1935年5月15日從四川省會理縣繼續北進。蔣介石命令薛岳、劉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圖憑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礙消滅紅軍。5月24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25日,紅1團第2連17名勇士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乘船強渡大渡河成功。但這里水流湍急,無法架橋,中央紅軍僅有4只小船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部渡過大渡河,由于渡船太少,水流很急,架橋又不可能,紅軍在岸邊越聚越多,而尾追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薛岳部五十三師,已經從西昌北部正向紅軍趕來,川軍的追擊部隊離紅軍也只有幾天路程。如果幾萬紅軍僅僅在安順場一船一船地渡,就會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就會重蹈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滅的悲劇。

據此情況,中革軍委迅速決定,紅一軍團和干部團繼續渡河,渡河后組成右路縱隊,由劉伯承、聶榮臻指揮,沿大渡河北岸向上游的瀘定方向攻擊前進,接應奪橋部隊,紅一軍團二師和紅五軍團為左縱隊,中央縱隊和其他所有部隊全部緊隨左縱隊跟進,由大渡河南岸奔襲上游的瀘定橋。飛奪瀘定橋的任務交給了楊成武為政委的紅四團,這支隊伍的前身是葉挺獨立團,按照紅一軍團作戰部署,紅四團需要三日內急行軍三百二十里,到達瀘定橋。

27日清晨,紅四團開始急行軍出發,路上遇到敵人襲擊,于是避開大路,改走山路,這一天紅四團沿著山路前進走了40公里,第二天清晨剛剛出發,就接到上級最新指示,由于敵人在火速增援,要求紅四團明天早上6點之前抵達瀘定橋,也就是說紅四團需要在24小時內在山路上負重前行120公里。戰士們迅速奔跑前進,到了晚上天降大雨,一天都沒有吃東西的紅軍戰士,只能邊跑邊吃生米,仰頭張嘴喝上一口雨水,半吞半嚼強咽下肚,夜晚行軍,山路泥濘濕滑,看不清道路,就在行軍速度逐漸慢下來的時候,突然發現河對岸出現一串火把,原來是趕去增援的敵人與他們同時前進,于是紅軍也點起火把加速前進,對面川軍問紅軍是哪個部隊的,紅軍司號員在俘虜的幫助下,用號聲回答是自己人,同時吹出了某只川軍的番號,就這樣紅軍與敵人齊頭并進,到了后半夜,因為又困又累,不斷有人掉下山坡,為了減少傷亡,戰士們互相把小腿綁在一起繼續前進,到了天亮時分終于看到了瀘定橋,紅四團迅速消滅了對岸的敵人,搶占了陣地,為強奪瀘定橋做最后的準備。

英勇的紅四團指戰員不怕犧牲,敢挑重擔,一晝夜急行軍120公里,在人類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35年5月29日下午4時整,22名奪橋突擊隊員爬上鐵索,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奪取了瀘定橋,后續部隊迅速過橋,攻占了瀘定城。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天險大渡河,取得了長征中又一個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勝利。

六、雪山草地,三軍過后盡開顏

紅軍渡過大渡河后,一路向北進軍,為了躲避蔣介石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共中央決定紅軍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向北翻越夾金山。夾金山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南部,海拔約4000多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沒有道路,沒有人煙,天氣變幻無常,時陰時晴,時雨時雪,夜晚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0多度,被稱為生命的禁區。聶榮臻在回憶翻越夾金山時說:“上午爬山,開始是原始森林,一片片,一叢叢,鋪撒在浩瀚的六月雪中,奇特的景色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大家勁頭很足。但一過中午,天氣驟變,先是大霧,隨后是毛毛細雨,轉眼又變成了霏霏白雪,隨風狂舞,紅軍戰士一個個都變成了雪人。尤其到了傍晚,天氣奇冷,我們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

關于紅軍翻越雪山,《朱德傳》記載:“部隊迎著風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氣越稀薄,越覺得喘不過氣,頭暈腦脹、四肢無力。到山頂時已是中午,但太陽完全被遮住,加上風雪彌漫。就像傍晚一樣昏暗。接著便是漫漫長夜,狂風雪浪一陣陣襲來,不少戰士被暴風雪吞噬。”紅軍經過數月行軍,糧食嚴重不足,人也筋疲力盡,爬上雪山后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人們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來,渾身無力,有的就這樣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了。1935年6月12日,紅軍克服種種困難,成功翻越了夾金山。

193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抵達懋功(今小金縣),中央紅軍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史稱懋功會師。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召開會議,作出《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戰略方針的決定》。根據會議精神,中革軍委制定了奪取松潘的戰役計劃,由于張國燾延宕紅四方面軍的行動,使松潘戰役計劃未能實現。

8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中革軍委決定將紅一、紅四方面軍合編為左、右兩路軍。15日,朱德、張國燾率領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率領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地區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1935年8月21日,紅軍右路軍開始過草地。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后人難以想象的。首先是行路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根本沒有路,如果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拼命掙扎就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如果下雨,腳下會更軟、更滑,稍有不慎就會摔倒,掉進泥沼里。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尸草地。”

其次是吃飯難。紅軍準備的青稞麥炒面,需要用水煮著吃,沒有水,干吃很難受,而且口渴難熬。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紅軍就靠吃野菜、草根、皮帶、樹皮充饑。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

再次是御寒難。草地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布滿泥濘漬水,很難夜宿,戰士們往往要找比較干一點的地方宿營,如果找不到只能在草地里就地而臥,或者坐著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會。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說:“紅軍過草地的犧牲最大,這七個晝夜是長征中最艱難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覺得是從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間”。

紅軍右路軍歷盡千辛萬苦,于8月底通過了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到達班佑地區,直抵甘南。

紅軍右路軍到達班佑后,中共中央致電左路軍共同迅速北進,開創新局面。然而張國燾拒不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并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于9月10日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12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甘肅省迭部縣的俄界(今高吉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同意中央關于同張國燾斗爭所采取的步驟及繼續北上的戰略方針,作出了《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17日,紅軍奪取天險臘子口,18日乘勢占領哈達鋪,27日進占榜羅鎮。在榜羅鎮,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決定率陜甘支隊進至陜北,會后,陜甘支隊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翻越六盤山,于10月19日到達陜甘蘇區的吳起鎮(今吳起縣城)。至此,中共中央及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轉戰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后,9月中旬,張國燾命令左路軍和右路軍的共約8萬人分別從阿壩、包座南下。10月5日,張國燾在四川省理番縣卓木碉(今四川省馬爾康縣腳木足)另立“中央”,公然走上了分裂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道路。隨左路軍行動的朱德、劉伯承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

1936年夏季,中共中央連續致電張國燾,要紅四方面軍在同紅二方面軍會師以后,迅速北上甘南,同紅一方面軍一起創建西北抗日根據地。6月6日,張國燾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并于10日復電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北上。但張國燾仍準備向夏河、洮河西北行動,企圖在青海、甘肅、新疆邊遠地區另創一個局面。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繼續進行分裂活動,受到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的抵制和反對。經任弼時等人開展團結工作,紅二、紅四方面軍于7月上旬共同北上,于8月上旬到達四川省北部的班佑、包座地區。

9月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縣)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萬里長征勝利結束。

七、長征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財富

1937年,毛澤東主席為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陜北公學成立題詞說:“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就是這樣的人。“

長征是人類歷史和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在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共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在部隊離開革命根據地連續實行無后方作戰,得不到及時休整,指戰員們疲憊不堪,兵員不斷減少,不能及時補充,缺衣少糧、缺槍少彈,裝備落后通訊不暢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迫不得已的軍事遠征。長征的偉大勝利,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不朽豐碑。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建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空航天精神都是長征精神的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不斷向前的,要達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上圖為“重走中央紅軍長征路”活動留影,前排左8為作者。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一生沒有憋好屁的王慧玲,終于被封了。
  3.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4.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5. 烏克蘭逃兵
  6. 政說心語|一味地否定前30年打下的基礎究竟圖個啥
  7.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8.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9.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10. 井岡山觀心|蘇修越修的“人民軍隊”還是人民軍隊嗎?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9.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0.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0. 他不是群眾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假裝上班公司火爆背后,年輕人花錢假裝上班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 | 限制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 色资源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本在线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