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日前,“流浪地球”系列導演郭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拍攝《流浪地球3》,他們大概調研了1000多個孩子。結果有了一個令他感到驚訝的發現。
郭帆說:
“普遍的狀態是反奮斗,我不想聽你雞湯了。日本在90年代中后期的時候,出現過類似的情緒,就是我不要奮斗,但是我還得有錢。這是非常矛盾的。關于這件事我們能做什么,我現在也不太清楚能否做好。但是我們第三集(流浪地球)其實在想去找到一種方式,不通過雞湯式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反奮斗”是一個好詞,本質上說,這是“躺平”另一種表述,并且,不僅是消極地躺下,還包括對所有要他們站起來的說教的反感與厭惡。
勵志,再也勵不動了。
究竟應該如何解讀郭帆導演發現的“反奮斗”現象?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看,出現“反奮斗”的精神狀態,意味著“孩子們”面對的是一個階層已經高度固化,無法實現跨越的社會現實。
這種高度固化的階層,雖然還不能簡單地說就是種姓制,但實際上亦相去不遠。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婆羅門(高種姓)家庭,那么,你不需要奮斗,一切都會放在銀質的盤子里端到你面前;如果你出生于首陀羅(低種姓)家庭,那對不起,無論你怎樣奮斗,都將渡過苦逼的一生。
當然,這種種姓制,不是靠法律來維持的,而是通過一整套精致、繁復并且從形式上來說非常“公平”的安排來實現的——包括不同的教育資源、不同的人脈關系、單向透明的信息等等。
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更高的階層就在那里,看得見、摸得著、也沒有門衛看門,但你就是跨不過去。
02
—
“孩子們”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選擇“躺平/反奮斗”,其實是一種理性選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既然奮斗也無法實現階層跨越,那還不如不奮斗,這樣一來,至少不用繼續支付“奮斗成本”,等于及時止損;
第二,“孩子們”本能地意識到,奮斗,不僅不會實現階層跨越,并且奮斗的大部分成果,還將落入“婆羅門”囊中。
正如那些被“算法”鎖定的外賣小哥,無論怎樣努力,風雨兼程,都不可能變成富人,大部分收益,永遠歸平臺所有,并且平臺越發財,小哥和平臺博弈的條件就越不利。
這一狀況,其實早已被馬克思所預言。
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就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貧窮,也就是說,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變為越廉價的商品。
“反奮斗”的現象不是從來都有的。實際上,在八十年代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奮斗就會有收獲”的說法反而被社會大眾所認同,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前史”有關,尤其是和毛主席晚年的努力有關。
毛主席晚年,通過史無前例的艱辛努力,摧毀了將要形成的利益集團,也抑制了可能發育的利益集團,在他去世時,留下了一個空前平等,甚至過分平等的社會。
這意味著,當改革春風開始吹起的時候,中國人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壟斷性利益集團的社會,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這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均等的時刻——八十年代的樂觀主義氣氛與對個人奮斗的推崇,說到底,與這種社會狀態有關。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說,近三、四十年,起自草根的成功者,也都享受了毛澤東時代的恩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