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從1927年——1953年,毛主席親自指揮的所有戰爭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敵強我弱、最終我軍以弱勝強的經典戰爭。但是,也有少數是在我強敵弱條件下我軍取得勝利的經典戰爭。其中,解放戰爭后期向全國大進軍的勝利,我軍就是在敵弱我強的情況下實現的。
三大戰役以后,蔣匪軍一蹶不振、兵敗如山倒;而我軍勢如破竹,在毛主席親自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圍”作戰方針指導下,向全國進軍。大進軍的過程之中,毛主席親自展現了精妙絕倫的指揮藝術,親自指揮了這一場不亞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略進攻性軍事行動的向全國大進軍的戰爭!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指導的革命戰爭……戰果之輝煌(累計消滅國內外敵人達1100多萬),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罕見的,也是馬、恩、列、斯所未曾經歷過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解放軍出版社。)解放戰爭大進軍的基本勝利,標志著人類歷史上解放人口數量最多、殲滅敵人數量最多的最偉大的革命戰爭的勝利。
為了清晰展現毛主席對各個戰場的具體指揮方針,筆者采用了單元式的寫作方法,全章分為七個單元,方便讀者比較具體了解毛主席對各個重大戰役的具體指揮過程。
(1)“向全國進軍”
毛主席不愧是身經百戰、算無遺策的大軍事家。在準備大規模的向全國進軍同時,主席也強調必須提防敵人向我軍后方進行襲擾。在我開始講大進軍之前,我先說一下主席預防后方被偷襲、預防帝國主義干涉而做的充足準備。
早在1949年2月28日,主席就致電聶榮臻、薄一波、楊成武、鐘赤兵:“(一)在我主力南征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之下,帝國主義者及國民黨有向我后方襲擊擾亂之可能。(二)你們有保衛秦皇島塘沽兩處海口,準備擊退敵軍可能進攻的任務。(三)第二十兵團除留一個軍位于大同區域以外,楊李兵團部率主力兩個軍即開秦皇島塘潔兩處布防,鐘蘇特縱亦開該兩處布防。在楊鐘兩部未到以前,聶薄迅即令秦、塘附近守備部隊,首先部署對海上的防御,如有敵軍偷襲應堅決擊退之”(《毛澤東軍事文集》:《防止敵襲擾我后方的部署》)。毛主席教導我們,反對片面性。在戰略重點是向全國進軍同時提防敵人襲擾我軍后方,就是毛主席統籌兼顧、反對片面性的典型正確決策。
后來,1949年5月28日,為保證順利向全國進軍,為了進一步提防帝國主義的干涉,毛主席做了更具體的部署:“將來是否會演成干涉的事實,目前還不能斷定。但我們應當預籌對策,以期有備無患……第三方面是,在華北、華東部署充分兵力,以防美國海軍協同國民黨海陸軍向我后方的襲擊和擾亂……關于預防美帝協同國民黨向我后方襲擾,除已令楊成武兵團及鐘赤兵炮縱在秦皇島、塘潔布防外,特作如下部署:甲、楊得志兵團和十八兵團一道繼續向鳳翔方向前進,準備在各兵團會合后,殲滅胡馬在陜甘邊境上的主力。如此戰能達目的,而華北情況又有需要,則準備將楊得志兵團留在寶雞、鳳翔區域待機,同時盡可能趕快修復洛陽、寶雞段鐵路,以利運輸。乙、林羅留一個軍位于河南,平時擔任剿匪,有事增援開華北。丙、陳饒菜以一個軍附必要數目的炮兵開青島附近,待命奪取青島,爾后即任青島守衛。南京、鎮江、蘇州區域已有兩個軍,浙江區域已有三個軍,甚好。吳淞、上海區域應有七個軍,特別注意加強吳淞江陰兩區的炮臺設備。”(《毛澤東軍事文集》:《防止敵襲擾我后方的部署》)主席的思慮這樣精細、部署這樣及時,何愁后方被襲擊?
言歸正傳。筆者開始說大進軍。
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之后,人民解放軍遵照毛澤東主席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全國一切尚未解放的地區展開了大進軍。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毛澤東選集》:《向全國金軍的命令》)
關于各個野戰軍向全國進軍的最清晰的方向規劃,就在毛主席的一封電報之中。三野主力,負責大戰滬寧杭;二野主力,負責席卷大西南;四野主力,負責南線大追殲;一野主力,負責解放大西北。1949年5月23日,主席講:“粟張養午電悉。你們應當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爭取于六七兩月內占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并準備相機奪取廈門。入閩部隊只待上海解決,即可出動。”“二野亦應準備于兩個月后以主力或以全軍向西進軍,經營川、黔、康。二野目前任務是準備協助三野對付可能的美國軍事干涉,此項準備是必需的,有此準備即可制止美國的干涉野心,使美國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但在上海、寧波、福州等處被我占領,并最好由三野以一部兵力協助山東攻占青島(假如上海占領后,青島敵軍尚未撤退)以后,美國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就很少了,那時二野就可以西進了。”(《毛澤東軍事文集》:《對各野戰軍的進軍部署》)時時刻刻提防美軍干涉——可見毛主席用兵之周全!
主席繼續仔細安排道:“四野主力(六個軍及兩廣縱隊)于七月上旬或中旬可達湘鄉、攸縣之線,八月可達永州、郴州之線,九月休息,十月即可尾白崇禧退路向兩廣前進,十一月或十二月可能占領兩廣。”“一野(四個兵團三十五萬人)年底以前可能占領蘭州、寧夏、青海,年底或年初準備分兵兩路:一路由彭率領位于西北,并于明春開始經營新疆;一路由賀率領經營川北,以便與二野協作解決貴州四川西康三省。”(《毛澤東軍事文集》:《對各野戰軍的進軍部署》)這里也可見毛主席全局在胸的戰斗指揮風格。前文有二野配合三野,這里有一野配合二野。各部分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有“1+1>2”的效果,搞得蔣匪軍焦頭爛額!
在這封電報,毛主席提出了“大迂回,切斷敵人退路”的戰略方針,主席講:“胡宗南全軍正向四川撤退,并有向昆明退消息,蔣介石、何應欽及桂系正在做建都重慶、割據西南的夢,而欲消滅胡軍及川、康諸敵,非從南面進軍斷其退路不可。”(《毛澤東軍事文集》:《對各野戰軍的進軍部署》)這一戰略在后來的戰爭實踐中證明是完全正確而且高瞻遠矚的。提前切斷了敵人的退路,敵人就難以跑掉,可以比較徹底的被我軍消滅干凈了。
以上就是毛主席對“向全國進軍”的總體部署。
(2)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早在北平談判之前,毛主席就注意充分準備發動渡江之戰。一方面,1949年2月11日,毛主席致電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人,指出:“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華東局和總前委均直屬中央。”(《毛澤東軍事文集》:《同意三月底渡江作戰的計劃》)以便統一指揮渡江之戰;另一方面,2月12日,毛主席致電林彪、羅榮桓等,指出:“為配合華東中原兩野戰軍三月半出動,三月底渡江之行動,決定林羅先出兩個軍約十二萬人左右,于三月二十日以前到達郾城、信陽間地區,于三月底奪信陽、武勝關,四月十五日以前奪取花園孝感地區,迫近漢口,休整待命,鉗制白崇禧部不敢向南京增援,以利劉陳鄧奪取南京。”(《毛澤東軍事文集》:《東北野戰軍先出兩個軍迫近漢口鉗制白崇禧部》)。
后來,3月21日,主席還指出:“東野先頭兩個軍的任務,是協同桐柏、江漢、鄂豫三軍區力量鉗制白崇禧部,使白部不能向東增援妨礙我中野、華野之渡江。”“(一)蕭陳解潘所部應即依照劉鄧皓辰電改變部署,不要繞道太遠,而要直迫信陽,沿鐵路分兩路并行南下,直接威脅并打擊白部,并力求迅速行進。(二)蕭陳解潘受劉鄧指揮,一切依劉鄧意旨行動。”(《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野戰軍先頭兩個軍的任務》)主席這一部署,就有力地減輕了劉陳鄧的壓力,為渡江戰役提供了極其必要的戰略條件。劉陳鄧看到主席的這封電報,一定會用他們濃重的四川方言感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哈!幾封電報,給俺們大大減輕壓力嘍!要得!要得!”
在準備渡江之戰的時候,毛主席嚴格強調不可輕敵、不能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2月13日,主席指示:“不要輕敵一點,甚為重要。我們說國民黨基本上已被打倒,以后可能沒有像遼西、淮海那樣規模的大作戰了,絕不應當被引導到輕敵思想。敵人還是要掙扎的,我們還要打仗,不過往后的作戰可能沒有像遼西、淮海每次殲敵五六十萬那樣大的規模和局部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業已增加罷了。此點在會議時望著重說明,不使產生偏向為要。”(《毛澤東軍事文集》:《不要輕敵甚為重要》)這就是身經百戰的大軍事家高瞻遠矚、防患于未然的戰略遠見!
北平談判期間,毛主席并沒有因為談判而延誤戰機。恰恰相反,毛主席讓總前委繼續加緊渡江準備,并極其重視加強中央軍委和渡江前線之間的聯系。3月19日,主席指示:“你們大概可以在四月六日左右實行奪取北岸據點(不一定包括兩浦)之作戰,四月十日實行渡江。從四月一日起你們和我們的電臺須晝夜密切聯絡,不使稍有間斷。(三)除兩浦是否攻占須看談判情形及軍事上是否必要才能決定外,不論談判情形如何,對于攻占北岸據點及四月十日渡江均無妨礙。”(《毛澤東軍事文集》:《待談判接觸數天后決定是否攻占浦口浦鎮》)可見,毛主席堅決反對因談判而延誤渡江。
4月16日,為了把握一切可能把握的戰機、為了盡可能不因為談判導致渡江戰機延誤,主席致電總前委:“對敵北岸及江心據點,凡能于一夜奪取又利于奪取后第二夜即南渡者,則于渡江前一夜奪取之;凡不能于一夜奪取,又于奪取后需要較多時間做準備工作方利于南渡者,則應提前奪取之,望按實情處理。”“你們的立腳點應放在談判破裂用戰斗方法渡江上面,并保證于二十二日(卯養)一舉渡江成功。”(《毛澤東軍事文集》:《立腳點應放在談判破裂用戰斗方法渡江上面》)正是因為主席和總前委領導同志們并沒有因為談判而松懈對戰爭的部署并緊緊把握了一切可能把握的戰機,我軍渡江才秋風掃落葉般的順利。
4月18日,主席致電總前委,進一步指出:“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于二十日(卯哿)開始攻擊,二十二日(卯養)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務以后,再考慮略作停頓,采取第二步行動。請你們即按此總計劃堅決地徹底地執行之。此種計劃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需,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變。”(《毛澤東軍事文集》:《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系全局勝利極大》)同時,主席還強調,之后的作戰計劃“待粟張方面渡江后所遇敵情變化明了以后,如須有所變更,再按情況臨時改變。”(《毛澤東軍事文集》:《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系全局勝利極大》)堅持計劃性,又堅持靈活性,實事求是的調整作戰方針,這就是毛主席的指揮藝術。1949年4月23日晚,陳毅、粟裕的第三野戰軍成功占領南京,渡江戰役以我軍大捷告終!渡江戰役,我軍各部相互配合,集中優勢兵力,成功突破了敵人的長江防線!
毛主席得知我軍大勝,揮起他調動百萬雄師的大筆,寫下了流放萬古的絕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49年,五十六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3)大戰滬寧杭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之后,第三野戰軍繼續向東南進軍。主席致電總前委、粟張,指出:“你們不但要部署攻擊杭州,而且要準備接收上海,以便在上海敵軍假如迅速退走,上海人民要求你們進駐的時候,不致毫無準備,倉卒進去,陷于被動。”“為著多有一些準備時間,不使國民黨過早退出上海,我軍倉卒進入上海,請粟張注意不要使我軍過于迫近上海。同時,爭取在數日內完成進駐上海的準備工作,以便在國民黨迅速退出上海時,我軍亦不至毫無準備地倉卒進去。”(《毛澤東軍事文集》:《要做好接收上海的準備工作》)“總前委除直接領導南京工作外,請迅速抓緊完成占領上海的準備工作,以便在一星期以后假如湯恩伯從海上逃跑時,你們能夠主動地有秩序地接收上海。”(《毛澤東軍事文集》:《抓緊完成占領上海的準備工作》)可見,主席一向堅持做最充分的準備之后再進行軍事行動。正如主席所說,主動權、主動性離不開計劃性。
主席的作戰方針,從來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的。集中兵力還是分散兵力,都要根據戰場實際情況。1949年5月1日,根據實際情況,主席講:“中野的任務在于殲滅皖南贛東浙西三區之敵,因三區之敵亦不甚多,故中野三個兵團似不需要集中使用,而以分置于三區為適宜,以便在敵軍殲滅之后即可分別開辟三區的工作。”(《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野戰軍三個兵團以分置于皖南贛東浙西三區為適宜》)這時分兵,為的是適應新的實際情況。
為做充分的占領上海和接管城市的準備,主席致電總前委:“上海在辰灰以前確定不要去占,以便有十天時間作準備工作。在辰灰以后,則應作兩方面的計劃:甲、即去占領上海。這是假定湯恩伯在十天內由海上退走,上海成了無政府狀態,迫使你們不得不去占領。你們的準備主要地應放在這點上。否則,你們將陷入被動。過去,你們在三個月準備渡江期間,沒有抽出一個月時間令軍隊學習政策和接管城市事項,沒有作很快占領諸城的精神準備和組織準備,吃了虧。現在只好在十天內補足此種缺點。”(《毛澤東軍事文集》:《推遲占領杭州上海的時間》)可見,毛主席不僅是無與倫比的軍事家,而且是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他在考慮進攻上海的問題的時候,也考慮著做充分的接管城市工作的準備。
5月6日,為切斷敵人退路、方便殲滅敵人,主席致電粟裕、張震:“請粟張即行部署于辰灰以后辰刪以前數日內先行占領吳淞嘉興兩點,封鎖吳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斷絕上海敵人逃路”(《毛澤東軍事文集》:《占領吳淞嘉興等地應注意的問題》)抓主要矛盾,就要注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主席也指出:“(三)為著占領吳淞,對于昆山太倉寶山三城,恐不能不去占領。但嘉定城及昆山城以東之陸家浜、安亭等處,如果可以不占,則暫時不要去占。(四)在占領嘉興以后,應繼續占領嘉善、金山、平湖、乍浦、金山衛諸點,但青浦、松江、奉賢等地暫時不要去占。(五)此外,譚王吉集團在杭州地區休息數日后,應派一個軍至兩個軍迅速向東,占領杭州、寧波一線及該線以南之奉化、嵊縣、新昌、諸暨、義烏等縣,然后展開工作。”(《毛澤東軍事文集》:《占領吳淞嘉興等地應注意的問題》)為了保證大進軍的順利進行,主席反對四面出擊,他特意叮囑粟裕、張震:“請粟張預先告誡部隊,在占領吳淞時極力注意避免和外國兵艦發生沖突。”(《毛澤東軍事文集》:《占領吳淞嘉興等地應注意的問題》)
5月20日,對于攻擊上海,主席也做了重要的指導。第一,主席指出,“為使偵察及兵力配備臻于完善起見,總攻時間似以擇在辰有至辰世之間為宜,亦可推遲至已東左右,如何適當,由你們決定。”(《毛澤東軍事文集》:《總攻上海的時間和步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第二,主席強調,“攻擊步驟,以先解決上海后解決吳淞為適宜。如吳淞陣地不利攻擊,亦可采取攻其可殲之部分,放棄一部分不攻,讓其從海上逃去。”(《毛澤東軍事文集》:《總攻上海的時間和步驟》)分階段殲敵、撿著弱的打;第三,主席還指出:“攻擊兵力必須充分,如覺兵力不足,須調齊兵力然后攻擊。”(《毛澤東軍事文集》:《總攻上海的時間和步驟》),保證集中兵力。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4)席卷大西南
上海解放,東南戰局取得了重大勝利。在毛主席親自指揮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第二野戰軍主力,席卷大西南。主席指示:“同意二野入川,積極準備,在情況許可下,爭取八月初出動。”(《毛澤東軍事文集》:《入川入閩行動時間等問題》)
關于二野主力入川的時間,毛主席有著充分、周全的考慮:“二野西進時機似以九月為較適宜,一則準備時間較充裕;二則沿途那時才能有糧食:三則四野主力(七個軍)九月可到郴州、贛州線,十一月可能占廣州,迫使廣州偽政府遷至重慶,然后二野奪取重慶較為有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野戰軍西進似以九月為宜》)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毛主席仍然堅持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并堅持全局意識、注意二野和四野之間的相互配合。
為了配合劉鄧作戰,主席致電彭德懷,指出:“我劉鄧九個軍,可于九月由現地出動,十二月前后到達并占領重慶、貴陽等處,以期殲滅偽府,開辟長江上游。為使偽府放心遷往重慶,而不遷往臺灣(現有一派主張遷臺,但不占優勢),及使胡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見,你們暫時似不宜去占漢中,讓漢中留在胡匪手中幾個月似較有利。”(《毛澤東軍事文集》:《對進軍西北和川北的部署》)為聚殲胡宗南、配合劉鄧以主力解放大西南,主席要求一野分兵兩路,“第二支南進,以占領成都解決川北為目的,出動時間要和劉鄧占領黔、渝相配合,不可太早,寧可稍為緩一點,以期聚殲胡匪,不使逃入云南。”(《毛澤東軍事文集》:《對進軍西北和川北的部署》)
9月21日,毛主席對大西南之敵做出了具體的“大迂回、大包圍”戰役指導。主席講:“如果白崇禧占領貴州省城,無論二野、四野均暫時不要去打他。二野的兩個兵團以主力一直進至重慶以西敘府、瀘州地區,然后向東打,占領重慶。以一個軍留在烏江以北(以遵義為中心)。二野之陳賡兵團在配合四野五個軍完成廣西作戰以后,即進占云南,完成對貴陽之包圍。然后,四野以一部由廣西向北,二野以適當力量分由云南、黔北向東向南包圍貴陽之敵而殲滅之。總之,我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后,先完成包圍,然后再回打之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集》:《對西南各敵均取先包圍再回打方針》)遠距離大迂回、切斷敵人退路、聚殲敵人主力——毛主席親自指揮了精彩絕倫的大殲滅戰!
三國時期,鄧艾主力從西川北部入川,攻滅蜀漢。毛主席則反其道而行之,以劉鄧主力從大西南的東面入川,而以賀龍率部從北面牽制胡宗南、迷惑敵人,配合劉鄧作戰。主席指示:“向胡宗南作戰的兵力,除十八兵團外,尚須令劉金軒四部及七軍予以配合。在占漢中一帶后,劉金軒部除守衛漢中為中心一帶地方外,是否以適當部分進入川邊策應十八兵團,依那時情況再定。七軍須準備進占隴南文、武、成、康一帶。”(《毛澤東軍事文集》:《十八兵團由賀龍統率入川》)當蔣介石自以為熟讀《三國演義》的毛澤東要效仿鄧艾的時候,毛主席又一次成功的揍了一頓他的老對手蔣介石。
主席精準拿捏著殲滅胡宗南部的時間。1949年10月13日,主席致電彭德懷,指出:“殲胡作戰時間,不應太早,應待二野進至敘、瀘中、重慶之線,然后發起攻擊,時間大約在十二月上旬或中旬,由軍委確定。”(《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在西北西南地區的作戰部署》)這就給了二野進軍西南、實現軍委大迂回戰略方針充分的戰略配合保證。
對于以大迂回切斷敵人在云南的退路、配合二野作戰,林彪也提出了有益的建議。所以,主席致電林彪,指出:“你們準備先以大迂回抄斷敵退云南之路,這一計劃是很好的。”(《毛澤東軍事文集》:《西南地區的作戰方針》)主席同時指出:“根據你所說的大迂回方案,估計白崇禧部可能有一半或更多被我殲滅于廣西境內,退到云南去的或者不很多。現在假定白匪主力退至云南,加上貴州之敵亦退至云南,加上云南盧漢等部,共有敵軍十五萬人左右,我仍應只以陳賡兵團十萬人,加上地方游擊部隊(據說有二萬余人)去對付,方有主動。因為路遠糧缺,往返不易,如去兩個兵團(二十萬人),有陷入困境之。估計陳以十萬人人云南,采取各個殲敵方法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不過時間略為延長些罷了。”(《毛澤東軍事文集》:《西南地區的作戰方針》)可見,主席一直在告誡前線將領——必須對困難有充分估計。
11月27日,主席致電劉鄧,提出:“(一)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胡宗南部到重慶。(二)我向重慶方面攻擊之各軍是否有必要稍為遲緩其行為,以利吸引較多之敵軍據守重慶而后聚殲之。因為蔣介石自己在重慶,可能打一個聚殲湯恩伯于上海那樣的好仗。”(《毛澤東軍事文集》:《吸引更多胡宗南部于重慶聚殲之》)之后,劉鄧根據實際前線情況,致電主席,提出了迅速占領重慶的建議。主席從善如流。11月28日,主席致電劉鄧,指出:“我所顧慮者,是怕重慶敵人利用我西路三個軍尚要十二月十號才能占領瀘州,我十一、十二等軍向重慶進得太早,不敢據守,向上游或向成都逃掉。但如你們認為羅廣文被殲后,重慶已無多兵防守,勢必早日逃走,不如速占領重慶,較為有利,則你們早日奪取重慶的計劃是適當的。如重慶之敵并無逃走之意,則十一、十二軍于殲滅羅廣文后,于重慶上游渡江占領江北一段,然后看情形再定攻城計劃,似較適宜。請依情況發展酌定之。”(《毛澤東軍事文集》:《攻占重慶應依情況發展而定》)這就是將帥協謀!
11月30日,重慶解放;12月9日,國民黨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綏靖公署主任盧漢、國民黨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等起義,云南、西康和平解放。此時,我軍以優勢兵力合圍成都。12月27日,成都解放。之后,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滇南戰役和西昌戰役勝利,大西南戰役結束。
(5)解放大西北
讓我們把目光投入到西北戰場。在電影《解放大西北》中,電影剛開始,毛主席大手一揮,對彭德懷說:“整個大西北,統統交給你彭德懷!”之后,就很少出境。整個劇情,對于毛主席親自、具體指揮解放大西北之戰的展現,嚴重不足。實際上,解放大西北之戰,是毛主席親自、具體指揮的。
1949年5月26日,主席致電彭德懷,提出了作戰指導方針。主席指出:“目前胡馬兩軍配合,在長武、寶雞之線企圖阻我進攻,而我十八十九兩兵團,尚須三、四星期以后,才能到達西府區域。依你們現有兵力,可以打胡,不能同時對馬,而欲同時對馬,必須等候十八十九兩兵團開到或至少一個兵團開到,方有把握,否則無把握。因此,你們應耐心等候三、四個星期,不要性急,待十八十九兩兵團開到,打幾個好仗,即可直取蘭州,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只要胡馬不走,仗是總有打的。僅在一種情況下,即胡軍向漢中退卻,胡馬兩軍又確實不能聯合(即馬部確實不威脅我側翼),你們才可以不待十八十九兩兵團開到即向漢中方向追擊胡軍。”(《毛澤東軍事文集》:《同意第一野戰軍暫時停止前進》)可見,主席在細致告誡一向以脾氣暴著稱的彭大將軍——要耐心等候兵力充足的時候再十拿九穩的打扎實仗,一切作戰行動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1949年6月20日,主席致電彭德懷,對牽制馬繼援、殲滅胡宗南做了具體的指揮部署。主席指出:“(一)根據馬繼援擬向涇陽、三原進攻的情報判斷,馬匪不知我十九兵團將到三原,故有先擊破我許兵團,滅除側翼威脅的計劃。當馬繼援向涇陽攻擊時,胡匪如何動作請你們注意偵察,我們判斷,胡匪不外兩途:一是以全力擔任鉗制我渭南各軍,保證馬匪右側之安全:二是馬、胡同時向我涇北、渭南舉行攻勢。不論胡匪采取何種計劃,均給我軍以首先殲滅胡匪的機會。希望你們針對先打胡匪的方針,迅速集中王周兩兵團主力,于馬匪向涇陽攻擊之際,突然發起對胡軍的攻擊,以殲滅三十八軍、六十五軍、九十軍為目標。(二)當你們舉行對胡匪三個軍作戰時,馬繼援全部及馬敦靜一部因受我許兵團威脅是不能增援的,但你們應以一部由咸陽向馬靜佯動,使馬敦靜完全不能增援。(三)在你們殲滅胡匪三個軍的作戰獲得勝利后,只要我軍損傷不大,尚有追擊的能力,就應以王周兩兵團主力迅速向風、寶、千、隴方向前進,以期繼殲胡匪余部及甘肅王治岐軍并占領風、寶、千、隴,以利爾后配合許楊向兩馬作戰。(四)兩馬兵力在胡匪主力(三個軍)在戶縣以西地區被殲后,必不敢戀戰,必將縮回長武、彬縣、平涼地區固守待戰,因為我楊兵團要本月底才能在三原集中,至快要下月上旬才能協同許兵團作戰,故于王周兩部本月底攻擊胡匪主力于戶西地區時,單獨使用許兵團繞出彬縣、永壽地區,切斷兩馬退路,包圍兩馬以利下一步作戰似乎有困難,甚至不可能。故我們主張王周主力于殲滅胡匪三個軍后,應一直向西殲其余部,占領鳳、寶、千、隴,完成對平涼作戰的戰略開展,對兩馬則讓其退回平涼,然后我以王、周、許、楊十二個軍全力向平涼兩馬攻擊,似較有利。”(《毛澤東軍事文集》:《鉗制馬繼援等部消滅胡宗南的作戰部署》)
看看,多么仔細的戰役部署!主席的指示——第一,戰局的實際情況,是馬繼援主動出擊,這給了我們集中兵力殲滅胡宗南的大好時機;第二,我軍要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殲滅胡宗南,并以一部分兵力威脅馬繼援全部和馬敦靜一部,配合主力作戰;第三,主力殲滅胡宗南部三個軍以后,如有實力可以繼續追殲敵人、擴大戰果、配合許楊消滅馬家軍的戰斗;第四,建議一野之后集中十二個軍全力僅供馬家軍。
6月22日,主席致電彭德懷,指出:“(一)以許兵團由涇北轉至渭南,難于保持秘密,似不如令楊兵團改開西安集中,留許兵團就地鉗制馬匪,或退至三原誘馬深入較為適宜。又一個軍不足鉗制馬匪,至少要有兩個軍。”(《毛澤東軍事文集》:《對付敵軍分向渭南涇北進攻的對策》)主席在這里又強調了牽制或引誘馬匪的問題。同時,主席指出:“須估計到胡馬各匪可能不戰而退的情況,假如這樣,則部署須準備及時改變。”(《毛澤東軍事文集》:《對付敵軍分向渭南涇北進攻的對策》)可見,主席的考慮是非常全面的。
26日,主席也做了具體的戰役指導部署:“根據近日情報,馬匪各部業已準備向彬長撤退,胡匪各部勢必同時向寶鳳撤退,決不會再前進了,也不會保守不退。在此種情況下,你們應當集中王周兩兵團全力及許兵團主力取迅速手段,包圍胡匪四、五個軍,并以重兵繞至敵后,切斷其退路,然后殲滅之。許兵團留下必要兵力監視兩馬,以待楊兵團趕到接替。楊兵團應立即向西開進,迫近兩馬筑工,擔負鉗制兩馬任務,并嚴防兩馬回擊。此點應嚴格告訴楊得志,千萬不可輕視兩馬,否則必致吃虧。楊得志等對兩馬是沒有經驗的。”(《毛澤東軍事文集》:《鉗制兩馬殲滅胡宗南四五個軍》)第一,主席根據實際情況,要求一野緊緊把握戰機,迅速集中王周權力和許主力先殲滅胡匪部隊;第二,主席為他們提供了具體的戰役行動方法——以迂回戰術,重兵繞到敵人后邊,切斷敵人退路;第三,主席調整曾經的戰役部署,只留許兵團部分兵力監視馬家軍,等待楊得志兵團趕來擔負牽制兩馬的任務。同時,主席指出:不可輕敵,反對驕傲自滿。
大進軍途中,主席保持著謹慎周全的用兵態度,他指出:“如果青寧胡王四敵的主力特別是青寧主力不能在涇、涼、寶、鳳及其以東地區被我殲滅,則你們暫時不能作大的分兵那時,為了免除西進路上的側翼威脅,可以考慮以主力先給胡匪以打擊,然后西打兩馬,待兩馬主力殲滅后再分兵。”(《毛澤東軍事文集》:《對進軍西北和川北的部署》)可見,他極其重視免除側翼威脅、保證行軍安全。
一野殲滅了胡宗南四個軍之后,1949年7月14日,毛主席致電彭德懷,指出:“馬匪既有反撲援胡消息,你們主力停止追擊準備打馬是對的,但打馬是一個較為嚴重的戰役,各軍宜有幾天恢復疲勞,然后發起攻擊,并準備一直打到平涼,全殲一切被抓住的馬匪……一兵團如已追至寶雞,即用該兵團殲滅寶雞、鳳翔之敵,然后由鳳翔抄至馬匪后面,如屬可能亦是有利的,請相機酌定。”(《毛澤東軍事文集》:《殲滅馬步芳等部的部署》)可見,對于打馬家軍,主席保持著高度的理智,堅決反對急躁冒進,同時提出了抄馬匪后路的作戰方針。7月23日,主席還指出:“不顧熱天乘勝舉行打馬戰役是很對的。打完這一仗應休整一短期,然后再進,惟休整時間亦不宜太長,以恢復疲勞,整頓隊勢,補充缺額為原則。如能于八月上半月完成打馬戰役,休整半月至一月,九月西進,十月占領蘭州、西寧及甘涼肅三州(5),則有可能于冬季占領迪化,不必等到明春。”(《毛澤東軍事文集》:《對舉行平涼戰役以及西進作戰的意見》)可見,主席保持著高度理智、極其重視部隊的休整。但是,彭德懷率領34萬大軍殺過來的時候,馬家軍聞風喪膽、落荒而逃。“平涼戰役”沒有打成。馬家軍一槍沒放,就把平涼拱手讓給了我軍。
之后的蘭州戰役,是第一野戰軍在大進軍中進行的最激烈的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是解放大西北的關鍵戰役。這一仗,打通了我軍進軍青海、寧夏和河西走廊的門戶,為整個西北地區的解放特別是新疆和平解放鋪平了道路。對這一戰,毛主席高度重視。主席指出:“(一)馬步芳既決心守蘭州,有利于我軍殲滅該敵。為殲滅該敵起見,似須集中三個兵團全力于攻蘭戰役。王震兵團從上游渡河后,似宜遷回于蘭州后方,即切斷蘭州通青海及通新疆的路并參加攻擊,而主要是切斷通新疆的路,務不使馬步芳退至新疆,為害無窮。攻擊前似須有一星期或更多時間使部隊恢復疲勞,詳細偵察敵情、地形和鼓動士氣,作充分的戰斗準備,并須準備一次打不開而用二次、三次攻擊去殲滅馬敵和攻占蘭州。”(《毛澤東軍事文集》:《須集中三個兵團全力于攻蘭戰役》)主席的戰役指導意見——第一,集中兵力;第二,切斷敵人退路,為以后解放新疆提供有利條件;第三,必須注意部隊恢復疲勞和保持旺盛士氣,做充分的戰斗準備。8月26日,蘭州解放!之后,第一野戰軍秋風掃落葉一般解放大西北!
(6)南線大追殲
讓我們把目光投入難度系數最高的南線追殲之戰。之所以說南線追殲的難度系數最高,因為南線追殲所面對的敵人,是最難對付的狡猾至極的國民黨軍閥白崇禧。而毛主席也拿出了我軍最鋒利的寶劍——裝備質量最好、正規軍兵力最雄厚的第四野戰軍來對付白崇禧的桂系匪軍。第四野戰軍在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下,從白山黑水東三省,一直打到了海南島。
1949年5月25日,主席要求陳賡兵團“待桂軍七師深入宜春一帶后,突然向敵后方挺進,斷敵退路,與四野部隊配合殲敵或抓住敵人。”(《毛澤東軍事文集》:《殲滅桂系主力的作戰部署》),接受林羅指揮,配合四野殲滅桂系主力。主席指出:“二野應準備以四個軍或三個軍由陳賡統率,歸林羅指揮,第一步在宜春一帶配合四野殲滅桂系主力,第二步待命入湘抄擊白崇禧后路,爾后即待命入川。”(《毛澤東軍事文集》:《殲滅桂系主力的作戰部署》)
6月2日,主席致電林彪等人,指出:“同意你們各軍到齊休整一短時期,然后三路或兩路同時動作(惟十三兵團應先數日攻殲江北之敵)。此種計劃可以齊頭并進,一氣打到贛州、郴州、永州(零陵)之線,再作一個月休整,而在路上只作某些必要的小休息。為使白崇禧各部處于我軍猛打猛追,驟不及防,遭我各個殲滅,如像劉鄧由江邊一氣打到閩北那樣,你們各軍到達攻擊準備位置之后,只要糧食狀況許可,至少應休整半個月,恢復疲勞,統一意志,然后按計劃攻擊前進。”(《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野戰軍休整和作戰的部署》)對付白崇禧,就要迅猛,就要搞突然襲擊,就要讓他猝不及防!
7月16日,主席具體論述了精彩絕倫的大迂回、大包圍戰略方針。主席指出:“和白部作戰方法,無論在茶陵、在衡州以南什么地方,在全州、桂林等地或在他處,均不要采取近距離包圍過回方法,而應采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動,即完全不理白部的臨時部署,而遠遠地超過他,占領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戰。因為白匪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決不會和我作戰,因此你們應準備把白匪的十萬人引至廣西桂林、南寧、柳州等處而殲滅之,甚至還要準備追至昆明殲滅之。”“準備深入廣西尋殲桂系之八個軍(四野五個軍,陳三個軍)進到郴州地區后,如能利用湘桂鐵路運糧接濟,最好全部取道全州,直下桂林、南寧,以期迅速,否則四野五個軍取道廣州、肇慶西進,迂回廣西南部,陳三個軍則經全州南進。或者以陳賡三個軍協同四野專任經營廣東之兩個軍共五個軍,走大庾嶺出廣州,但陳賡不擔任廣州工作,只經過一下即出廣西南部,而以四野五個軍(其中包括五十軍)由全州出桂林。”(《毛澤東軍事文集》:《應采遠距離包圍遷回方法追殲白崇禧部》)主席這一招,可謂徹底粉碎白崇禧陰謀的必殺技。按著主席的這一部署來行動,足以讓白崇禧的一切陰謀付諸東流。主席對大迂回戰略的論述已經精彩絕倫,我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
17日,主席又提出了關于殲滅白崇禧部的補充意見。主席指出:“陳賡三個軍、十五兵團兩個軍統由陳賡率領,經州、南雄、始興南進,準備以三個月時間占領廣州,然后十五兵團兩個軍協同華南分局所部武裝力量及曾生縱隊負責經營廣東全省。陳賡率四兵團三個軍擔任深入廣西尋殲桂系之南路軍,由廣州經肇慶向廣西南部前進,協同由州、永州入桂之北路軍,尋殲桂系于廣西境內。然后,陳率自己的三個軍入云南。”(《毛澤東軍事文集》:《對殲滅白崇禧部的補充意見》)攻克廣州、進軍關系南部、再入云南,這是主席對陳賡所部行軍路線的清晰規劃。主席還指出:“上述這種部署是不為白匪的臨時偽裝布陣(例如過去在北,現在在茶陵,將來的郴州、全州等處所欺騙,采取完全主動的部署,使白匪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不管他愿意同我們打也好,不愿意同我們打也好,近撤也好,遠也好。總之,他是處于被動,我則完全處于主動,后迫使他不得不和我們在廣西境內作戰。估計桂系是不肯輕易放棄廣西逃入云南的,因為云南盧漢拒其入境,云南還有我們的強大游擊部隊,至少桂系要留下一部在廣西,而以另一部逃入云南,那時我則以陳三個軍配以你們的曾澤生軍,就可以在云南境內殲滅之。”(《毛澤東軍事文集》:《對殲滅白崇禧部的補充意見》)可見,主席就是要抄了白崇禧的后路,布下天羅地網,讓這個桂系“小諸葛”的主力匪軍無處可逃。
毛主席目光如炬、用兵如神,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性,堅決不被白崇禧布的疑陣所迷惑。9月8日,主席指出:“我們認為不應分兵去惠州,待奪取廣州再占惠州為適宜。因為四野主力九月中旬即可向芷江、寶慶、衡州之線前進。白崇禧必然不戰而向廣西撤退(他決不會在湖南境內和我決戰,所布疑陣是為遲滯我軍前進之目的)。我陳鄧兩兵團應爭取于十月下半月占領廣州。陳兵團預計十一月進至梧州區域。四野主力則于同時進至柳州、桂林區域。十二月即可深入廣西,尋找白部作戰。”(《毛澤東軍事文集》:《對贛州會議及進軍華南的指示》)
9日,毛主席做了殲滅白崇禧的具體部署:“陳賡鄧華兩兵團第一步進占韶關、翁源地區,第二步直取廣州,第三步鄧兵團留粵,陳兵團入桂,包抄白崇禧(后路。陳兵團不派任何部隊入湖南境,即不派部去郴州、宜章等處。”“程子華兵團除留一個軍于常德地區,另一個軍已到安化地區外,主力兩個軍取道沅陵、芷江直下柳州。”“這樣一來,白崇禧部非迅速向桂林撤退不可,而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判斷白部在湖南境內決不會和我們作戰,而在廣西境內則將被迫和我們作戰。因此,陳兵團不要派部出郴、宜。現在茶陵、攸縣之我軍,亦不要作攻殲衡陽白匪之部署,而應兩路齊出芷江、寶慶,位于白匪西側。然后,以芷江之兩個軍,先期突然出柳州,在柳州地區占立根據地。估計白匪三個軍(第七軍、第四十六軍、第四十八軍)及魯道源之五十八軍在我主力威脅面前,不敢過早分散其主力。”“陳賡兵團則于占領廣州后,即經梧州向賓陽、南寧地區前進,位于廣西南部。我在寶慶之三個軍(主力)則于白匪向桂林撤退時,尾敵南進。”(《毛澤東軍事文集》:《殲滅白崇禧部的部署》)主席的戰役部署,切斷了白崇禧的后路、威脅了白崇禧的部隊、對白匪軍形成了“十面埋伏”!
10月3日,白崇禧準備逃竄。而此時,中路45軍135師穿插到敵人縱深腹地,死死釘住敵軍,三路大軍迅速合圍白崇禧匪部,白匪主力已插翅難逃。10月10日,主席欣慰的致電林彪等人,指出:“你們已抓住桂軍四個師于郗陽以北,其余敵軍亦正回援,我軍有在湘桂邊區殲白主力之可能。聞之甚慰。”(《毛澤東軍事文集》:《同意聚殲白祟禧主力的作戰計劃》)10月16日,我軍在衡寶戰役取得大捷,殲敵四萬七千五百多人!10月31日,根據實際情況,主席指出:“我們已占領廣州及廣東的大部,廣州、香港、澳門之間的海上殘敵尚未肅清,陳賡兵團即將入桂作戰,內外敵人可能窺同廣州。白崇禧匪部如被程子華、陳賡切斷逃往云南、安南的道路,有東竄入粵可能。因此在廣西問題徹底解決以前,鄧華兵團(兩個軍)必須全力鎮守廣州(主力)、韶州(一部)之線,不要進攻雷州半島,更不要攻海南島。”(《毛澤東軍事文集》:《關于兵力部署的幾點意見》)可見毛主席反對輕敵冒進,要求我軍穩扎穩打、鞏固戰勝果實。
(7)解放海南島
南線大追殲取得重大勝利之后,在毛主席親自指揮下,第四野戰軍進行了解放海南島之戰。解放海南島,實際上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
1949年12月18日,主席就致電林彪,指出:“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三天以上糧食,于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后援。因為潮水需十二小時后第一次載運船只方能返回運第二次,而敵可用海空軍切斷我之運輸,故非選擇時機一次載運一個軍渡海登陸,并能獨力攻進,建立基地,取得糧食,便有后援不繼,遭受重大損失之危險。三野葉飛兵團:于占領廈門后,不明上述情況,以三個半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三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毛澤東軍事文集》:《渡海作戰必須注意的問題》)這里也可見主席對金門戰役的教訓做了非常具體而深刻的總結。在后文,主席要求林彪向粟裕調查關于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
這里要補充的是,金門之戰失利,并不是中央軍委決策失誤,而是葉飛為代表的前線指揮員并沒有遵守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正確指示。10月29日,主席強調:“當你們前次部署攻擊廈門之同時,擬以一個師攻占金門,即為輕敵與急躁表現。當時,我們曾電你們,應先集中力量,攻占廈門,而后再轉移兵力攻占金門,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們深刻注意,致有此失。除希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外,仍希鼓勵士氣,繼續努力,充分準備,周密部署,須有絕對把握時,再行發起攻擊。”(《毛澤東文集》:《嚴重注意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
12月31日,主席致電林彪,又指出:“同意該電所取方針,即努力爭取在舊歷年前進攻海南島,但以充分準備確有把握而后動作為原則,避免倉卒莽撞造成過失。為此,鄧賴洪應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并且不要希望空軍幫助。”(《毛澤東軍事文集》:《進攻海南島應以充分準備確有把握為原則》)可見,主席在反反復復叮囑前線將領——務必只能打有把握有準備的仗,務必不能重蹈金門之戰覆轍。
1950年1月10日,主席指出了解放海南島的具體作戰方針:“海南島與金門島情況不同的地方,一是有馮白駒配合,二是敵軍戰斗力較差。只要能一次運兩萬人登陸,又有軍級指揮機構隨同登陸(金島是三個不同建制的團又無一個統一的指揮官,由三個團長各自為戰),就能建立立足點,以待后續部隊的繼進……請要十五兵團與馮白駒建立直接電臺聯系,并令馮白駒受鄧、賴、洪指揮,把瓊山、澄邁、臨高、文昌諸縣敵軍配備及敵海軍情況弄得充分清楚,并經常注視其變化……同時由雷州半島及海南島兩方面派人(經過訓練)向上述諸縣敵軍進行秘密的策反工作,勾引幾部敵軍于作戰時起義,如能得到這個條件,則渡海問題就容易得多了。”(《毛澤東軍事文集》:《大力做好解放海南島的準備工作》)主席這里主要講了兩個辦法:集中兵力、統一指揮,從而保證順利在島上建立立足點;和當地我方兵團建立聯系,并對當地的敵人進行政治瓦解。
1950年5月1日,我軍解放海南島。
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軍大規模國內作戰結束,解放了除西藏及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取得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實現統一。
在大進軍之中,毛主席親自具體指揮了一系列重大戰役。毛主席親自指揮的戰略大進軍,不亞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略進攻性的軍事行動,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而精彩的戰略進攻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