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大家好,我是金戈鐵馬,金戈歷史評說我們進行了12講,今天是第13講,我們繼續針對蘇共中央的公開信講講我黨當年與蘇共中央的十年論戰,十年論戰話《九評》,今天播出第四講,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四評蘇共中央公開信》。
同志們:四評講了十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
1.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
2.取消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斗爭任務
3.取消被壓迫民族革命的藥方
4.反對民族解放戰爭
5.當代世界矛盾集中的地區
6.歪曲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領導權思想
7.民族主義和蛻化的道路
8.社會沙文主義的一個典型
9.駁“種族論”和“黃禍論”
10.老修正主義的借尸還魂
同志們:四評的核心問題是評說新殖民主義者的辯護士,我們還是看看四評的開篇所言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出現了偉大的革命風暴。亞洲和非洲五十多個國家宣布了獨立,中國、越南、朝鮮和古巴四個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在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鎮壓下,曾經遭到嚴重的挫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情況,已經根本不同。帝國主義者再也不能撲滅民族解放運動的燎原大火。帝國主義的舊的殖民體系在迅速瓦解,帝國主義的后方變成了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烽火連天的前線。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統治,在有些國家已經被推翻了,在其他一些國家也受到很大的打擊,搖搖欲墜了。這也就不可避免地削弱和動搖帝國主義在本國的統治。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革命的風暴,要求當代世界上的一切政治勢力都要表示自己的態度。在這個偉大的革命風暴面前,帝國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嚇得發抖,全世界的革命人民鼓掌歡呼。帝國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說:“糟得很,糟得很”;全世界的革命人民說:“好得很,好得很”。帝國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說:“這是造反,這是不許可的”;全世界的革命人民說:“這是革命,這是人民的權利,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擋的歷史潮流”。
對這個當代世界政治的最尖銳問題采取什么態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和現代修Z主義者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堅定地站在被壓迫民族一邊,積極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現代修Z主義者實際上站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一邊,千方百計地否定和反對民族解放運動。
蘇共領導在口頭上,還不敢完全丟掉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旗號,有的時候,他們從自己的利害關系出發,也采取某些行動來裝潢一下門面。但是,從主要的方面來看,從他們多年來鼓吹的一系列論點和執行的一系列政策來看,他們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采取的是消極、鄙視和否定的態度,他們充當了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
蘇共中央七月十四日的公開信和蘇共同志的許多文章和講話,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問題上,花了很大力氣,為自己的錯誤觀點辯護,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攻擊。但是,所有這些,不過是進一步證明了蘇共領導在這個問題上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和反對革命的立場。
同志們:什么是新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是以這樣一個原則為基礎的:把從前聯合在一起的大塊殖民領地分割成許多難以生存的小國。這些小國沒有獨立發展的能力,在國防乃至國內安全方面, 都要依靠以前的帝國國家。它們的經濟體系和財政體系,像在殖民地時代一樣,都同以前的殖民統治國的經濟和財政體系聯結起來。”
二戰后,世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難以為繼。然而,西方并不甘心,仍竭力維持對第三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控制,加強價值滲透,以多種新手段維護其殖民利益。由此,殖民主義轉向新殖民主義。與殖民主義相比,新殖民主義剝削方式更隱蔽、花樣更繁多,不過兩者在本質上毫無二致。
一是侵蝕主權
資本的本性是增殖,資本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沖出歐洲,向全世界擴張。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幾乎被西方殖民者瓜分完畢。兩次世界大戰后,殖民主義秩序土崩瓦解,殖民者只能無奈選擇“撤退”。列強在放棄直接政治統治的過程中,軟硬兼施,通過扶植親西方的“溫和派”上臺、參與獨立國家憲法起草、訂立各種條約協議等方式間接控制新生國家,極力架空這些國家的主權。
在向新殖民主義轉變中,列強為牢牢控制即將誕生的獨立國家,不顧地理、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構成和發展狀況,人為將其分割成眾多小國,使之極難生存和發展。非洲深受其害,非洲政治家、思想家克瓦米·恩克魯瑪指出,“新殖民主義是以這樣一個原則為基礎的:把從前聯合在一起的大塊殖民領地分割成許多難以生存的小國。這些小國沒有獨立發展的能力,在國防乃至國內安全方面,都要依靠以前的帝國國家。它們的經濟體系和財政體系,像在殖民地時代一樣,都同以前的殖民統治國的經濟和財政體系聯結起來”。或反其道而行之,把民族、宗教矛盾交織的幾塊殖民地合并為一個國家,尼日利亞即是如此。這種分而治之或合而治之的伎倆,使這些國家先天發育不良,從建國之日起便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為西方插手其獨立后的政治留下后門。
西方列強在新生國家尋找和培植“盟友”,以維護政治控制。
軍隊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專政機關,軍事條約、聯盟和基地成為列強推行新殖民主義的關鍵武器。英、法等在“殖民撤退”過程中,利用有利政治地位,與將要獨立的殖民地簽署軍事條約和協議,控制后者的軍隊。所謂共同防御或軍事同盟,即允許殖民者在新生國家繼續擁有軍事基地、駐扎軍隊,并通過軍事援助、提供武器和軍官培訓等手段,繼續控制獨立國家的武裝力量。例如,加納雖然在1957年實現獨立,但其軍隊直到1960年仍由英國軍官指揮。
二是控制經濟
發展是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的總鑰匙,資金短缺、投資乏力,發展就淪為空話。西方國家竭盡全力編織一張遏制發展中國家資金鏈的大網,將其圍困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各式各樣的官方“援助”是第一招。但事實證明,這些“援助”成為“吊在發展中國家脖子上的磨盤石”。所謂“援助”主要由“無償援助”和“低息優惠貸款”組成,西方將其美化為“高尚的人道主義事業”,但大量援助款項卻用于支付援助國派出人員的高額薪金和津貼,以及被迫高價采購援助國商品和技術。大量“援助”項目或半途而廢,或經濟回報率低,或不能出口創匯。看似優惠的低息貸款,實則變成受援國沉重的債務負擔。
外債陷阱是經濟控制的第二招。通過放債控制落后國家和地區,是殖民滲透的一貫套路。20世紀60年代中期,恩克魯瑪就指出,高利率是新殖民主義的一種手段。
利用跨國公司是經濟控制的第三招。西方跨國公司是維護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的新殖民主義主體。跨國公司以雄厚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利用跨國經營和控制上下游產業鏈的地位,壓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和原材料等大宗貨物出口價格,提高制成品價格,獲取超額利潤,從而維系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經濟依附,包括生產依附、技術依附、進口依附和出口控制等。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統計,20世紀70年代后期,第三世界國家近80%的出口農產品受西方跨國公司控制。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發展援助、緊急貸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融危機或促進了發展,但不幸淪為經濟控制的第四招。西方隨時揮舞制裁大棒,動輒切斷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流,限制受援國發展。
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是經濟控制的第五招。西方國家通過大宗原材料(或農產品)與制成品,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國際貿易剪刀差,收割發展中國家的外貿盈余。
經濟控制的第六招是西方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控制和美元霸權。美國依仗超強經濟實力,于1944年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法定”地位。長期以來,美國通過美元發行,在全世界“征收鑄幣稅”,剝削發展中國家。外匯魔咒成為束縛許多中小國家的緊箍咒。
三是滲透價值觀
近代以來,西方殖民者以傳教士為先鋒,企圖改造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人民的宗教信仰,從文化價值層面進行深度滲透。殖民者秉持“白人優越感”,心懷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竭力在各殖民地推廣西方語言,進行西化教育。
正是借助這樣的方式,西方逐漸在不發達國家培養出一代代蔑視本土文明、缺乏文化自信、心儀資本主義文明的“新精英階層”。長期以來,西方反復宣揚,亞非拉國家需要“西方知識”,離不開“外國資本”,發展中國家應發揮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立足于農業和旅游業而非工業。如此這般,以“學術”話語和“科學”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精英進行洗腦,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冷戰期間,美國大肆渲染共產主義威脅,把社會主義國家妖魔化為極權專制國家,在國際上搶占話語高地。新殖民主義之“新”,在于資本主義大國放棄了對原殖民地的直接政治統治,但與殖民主義“一脈相承”的是,它通過不公平的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秩序,以及價值滲透、話語霸權等,使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虛幻化”,經濟長期陷入落后狀態。可以預料,隨著時間推移,新殖民主義還將披上其他外衣。只要資本主義不滅亡,新殖民主義就有生存土壤,新殖民主義就不會消亡。
同志們,歷史是現實的一面明鏡。民族解放革命的勝利是不可阻擋的。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是終究要徹底破產的。
今天播出的九評中的四評原文,請看附件。
謝謝聆聽,下期待續,再見!
附件: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