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是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我國唯一的航空城,因擁有集飛機研究設計、生產制造、試飛鑒定、教育培訓于一體的強大實力,也被稱為中國的“西雅圖”——這里就是西安閻良。
這里有全國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西飛集團,單其母公司員工就有2萬多人,每天都能看到,西飛工人集體身著藍色工服上下班的壯觀場面。而且,西飛的醫院、幼兒園、賓館等各種配套設施非常完善,很有計劃經濟時代大工廠的樣子。
這里是新中國首架大型軍用飛機“轟6”飛機的誕生地。
這里誕生的運-7飛機,標志著中國民航結束了全部依賴外國飛機的歷史。
看到運七這個名字,我不得不想到運十,想到那一段令人振奮又令人惋惜的歲月。
1970年,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運十項目(代號“708工程”)在上海正式啟動,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國第一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的研制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的上百項記錄,首次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外形設計并取得成功。
運十還是第一架飛抵拉薩機場的國產運輸機,并六次成功進藏運送救災物資,這證明中國人也能獨立自主的研發大飛機。
然而,遺憾的是,在“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大環境下,運十被下馬了,幾乎所有的設計和實驗數據被銷毀,生產線和工裝設備被拆毀后當作廢鐵處理,研制隊伍解散了,初具雛形的產業鏈也就隨之夭折了,全國21個省、市,262個單位集體創作、密切協同,十幾年技術攻關的成果付諸東流了。
運十在搖籃中夭折,成為無數航空人心中的痛。
1980年,中國開始從美國大量購買和租賃波音等民航客機。
據2019年的統計,中國大陸共有民航客機3641架,其中波音和空客占據了九成。
運10飛機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曾悲憤地說:我們買飛機的錢,用嶄新的百元鈔票堆起來,比百座金茂大廈要高,已經伸入太空里頭去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么巨大的資金用在國內,如果我們的運10實現了產業化,那么國內民航客機市場現在應該沒有“波音”、“空客”什么事兒了,那么現在的閻良航空城等一批產業鏈集群,又會變成一種怎樣的繁榮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