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改革,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最早提出來的。1957年3月,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專門提到改革,說“中國的改革和建設靠我們來領導”,把改革的地位放在建設之前。
為什么要改革?
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必須改革的觀點,源于他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
資本主義已經走在了前面,而我們有優勢,也有不足。毛澤東說:“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好幾百年。十六世紀不算,那還是在中世紀。從十七世紀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
毛澤東那樣說,是基于中國國情。一方面,我們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比起來,有許多先天的優越性,因此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會比資本主義國家快得多。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
毛澤東主張以社會主義制度自我改革的方法解決社會矛盾,把改革作為社會主義存在的基本條件。
面對舊中國留下的一窮二白的爛攤子,他說:對于政治、軍事,對于階級斗爭,我們有一套經驗,有一套方針、政策和辦法。至于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知識,缺乏經驗,就算有一點,也還不多。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
對于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多長時間,毛澤東談過兩種思想準備,一是快一點,一是急不得。他認為,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因為改革與建設是“一場新的戰爭”。1962年,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分析認為,“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
改革什么?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改革,根本還是制度。
1958年9月,毛澤東在談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決糧食問題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搞八年沒有摸到一條路,不會搞。也是因為制度沒有改革。”
1963年12月,毛澤東在同聶榮臻談話時說:“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
那么,怎樣具體發展生產力呢?他強調:“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
通過改革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生產力,通過提高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這是毛澤東給出的答案。
但毛澤東明知問題在于“制度沒有改革”,為什么遲遲沒有在經濟體制等方面動手呢?原因在于他認為,改革必須保持社會主義本質,如果偏離了社會主義根本原則和目標,那么改革就變質了。
1962年1月30日,他在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說:“我們的國家,如果不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那會是一種什么狀態呢?就會變成修正主義的國家,變成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就會轉化為資產階級專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式的專政。這是一個十分值得警惕的問題。”
怎么改革?
一是注重社會主義本質,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解決矛盾,適當地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部分環節,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相適應,達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目的。
二是堅持人民立場。通過改革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為了人民,也得依靠人民。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工業國的要求與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毛澤東認為,維護人民利益,是改革的出發點,改革本身也必須是人民參與的事業。他對改革是否有群眾參加尤其關注,1960年3月,在一篇鞍鋼工人參加企業改革的報告上,他認真作出批示,稱之為“鞍鋼憲法”。
三是破除迷信,兼收并蓄。毛澤東認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爬行,需要破除對外國的迷信,打破常規進行改革,充分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避開他們的短處。
四是兼顧各方利益,最大限度調度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實現共同富裕。
在毛澤東看來,改革就是為群眾所歡迎的“標新立異”,但是再怎么新,也姓“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