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面鏡,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二者兼得,才能使我們少走彎路、闊步前進。
電影《武訓傳》故事梗概:清朝時山東省東柳鎮貧苦孩子武訓,他五歲葬父,隨母親乞討度日。七歲時,好不容易攢了兩百個銅錢想進入私塾讀書,卻被富家子弟趕出校門。生活的遭遇使他深感窮人不讀書便沒有出路。于是成年后,開始乞討,興辦義學。受到當時地方統治者的推崇。
該電影在當時受到不少人推崇,贊揚之聲不斷。但在毛澤東主席看來,把武訓這個人拍成電影,大唱贊歌,就是對農民革命斗爭的不尊重,就是開歷史的倒車。請看毛主席的一番評論:《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性質。象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統治者的偉大斗爭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的宣傳封建文化,并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丑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向著人民群眾歌頌這種丑惡的行為,甚至打出“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旗號來歌頌,甚至用革命的農民斗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能夠容忍的嗎?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誣蔑農民革命斗爭,誣蔑中國歷史,誣蔑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為正當宣傳。
電影《武訓傳》的出現,特別是對于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歌頌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說明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許多作者看來,歷史的發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而是以種種努力去保持舊事物使它得免予死亡;不是以階級斗爭去推翻應當推翻的反動封建統治者,而是象武訓那樣否定被壓迫人民的階級斗爭,向反動的統治者投降。我們的作者不去研究過去歷史中壓迫中國人民的敵人是些什么人,向這些敵人投降并為他們服務的人是否有值得稱贊的地方。我們的作者也不去研究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中國發生了一些什么向著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及其上層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爭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的階級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決定什么東西是應當稱贊和歌頌的,什么東西是應當反對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號稱學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他們學得了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但是一遇到具體的歷史事件,具體的歷史人物(象武訓),具體的反歷史的思想(如電影《武訓傳》及其它關于武訓的著作),就喪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則甚至向這些反動思想投降。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侵入了戰斗的共產黨,這難道不是事實嗎?一些共產黨員自稱已經學得的馬克思主義,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為了上述種種緣故,應當展開關于電影《武訓傳》及其他有關武訓的著作和論文的討論,求得徹底地澄清在這個問題上的混亂思想。
1951-5-20 作者:問就是馬列毛
今天看了毛主席對電影《武訓傳》的這番評論,心情甚感抑郁,時隔半個多世紀,《武訓傳》這個當年被禁的電影竟然重新登上銀屏。
毛澤東曾指出:“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農民戰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這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無產階級的文藝,也就是革命的文藝謳歌的對象就應該是那些推動歷史前進的創造者,在中國的近代史中,就應該是那些反帝、反封的群體和個人;在中國現代史中,就應該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下的人民大眾。如果當時的一些文藝工作者對此理解不深 ,創作出電影《武訓傳》,時至今日,仍有一批人堅持放映這部影片,其非咄咄怪事!
我們不妨看一下當前的文學創作,除一些“獻禮片”外,多數都是“說說笑笑”、“談談抱抱”、“境外洗錢”、“網絡咋騙”、“少見工農兵,多見販毒、貪污犯”,更有甚者,丑化工農兵、美化侵略者,把投降日寇的將軍當做正面人物來歌頌。
看了毛主席對電影《武訓傳》的評論,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他老人家克服“周期律”的良苦用心:文藝工作者必須為廣大的人民大眾而放歌,讓他們“當好新中國的主人”,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新中國和監督黨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歷史是面鏡,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二者兼得,才能使我們少走彎路、闊步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