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經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下,號召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重溫“老三篇”,深入學習和掌握共產黨人的“道德經”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于發揚共產黨人先鋒作用和改變社會風氣實為當務之急!
毛主席一生著作無數,然而對中國共產黨事業影響最大的,當屬1939年12月21日寫下的《紀念白求恩》,1944年9月8日著成的《為人民服務》以及1945年6月11日發表的《愚公移山》,這三篇文章被無數共產黨員和群眾稱之為“老三篇”。
《紀念白求恩》,是毛主席緬懷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所作,他不遠萬里地來到中國,年近半百卻一直活躍在最苦最累的戰爭前線。他不顧個人安危也不顧病情惡化,在一次搶救傷員的過程中不幸染毒身亡。他的事跡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毛主席在此文最后指出:“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
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為人民服務》是毛主席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的演講稿。張思德自從1933年參加革命以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不論何事都是任勞任怨,組織上指到哪里,他打到哪里。
1944年,他被指派到安塞去燒木炭,那時候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所有工序都是在窯洞中進行。在燒炭時,窯洞突然垮塌令張思德猝不及防,他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戰友們的生命安全。
張思德奮力一推,把戰友們都推出了窯洞,可他卻被黃土淹沒,自此離開了人世。毛主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同志這段話的意義,道出了人的生死價值觀。說明了做人就必須做一些有益于人民利益的事,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毛澤東同志又講“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要有這點精神”。這是要求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應該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要有一股想干事、干好事的精神。毛澤東同志的教導時刻印記在我們的腦海里,他的“為人民服務”這句話,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既是警言,又是宗旨。
《愚公移山》是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的閉幕詞。他引用了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干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論述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品質,《為人民服務》論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愚公移山》論述了在困難面前“去爭取勝利”必須堅定理想信念。
實踐證明,“老三篇”影響、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等等,都是毛澤東光輝思想教育的結晶!
在當經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下,號召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重溫“老三篇”,深入學習和掌握共產黨人的“道德經”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于發揚共產黨人先鋒作用和改變社會風氣實為當務之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