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青年在聊天,一人說到就業難:“父母供咱上大學,東奔西走拼命干,四年花錢真不少,都是二老血汗攢,如今卻在家待業,心中憋屈對誰談?”另位青年接上話,也覺愧疚于心間:“公立大學費較少,四年不過數萬元,我上大學是私立,竟然付出十幾萬,畢業后工作卻難找,反而啃老心何安?”
旁邊坐著倆老漢,聽吐心事似有感,謝頂老漢頗同情,不由自主插上言:“你們心中有委屈,父母也知兒女難,若在毛澤東時代,這種事兒不會出現,那時大學都免費,畢業離校即上班。”
青年人感到挺稀奇,一人就問謝頂老漢:“這位爺爺真夸張,哪有餡餅掉于天,上大學豈能無學費,吃喝住用誰會管?”謝頂老漢還未開口,白發老漢答在先:“免費的確是事實,書錢之外費全免,我在師大讀四年,只交書錢二十多元,被褥衣衫自己帶,別的啥都不用管,宿舍配有床桌凳,暖水瓶等都齊全,夏發蚊帳防蚊叮,冬發毯子讓保暖,季節過后即收回,次年再發專人管,每個宿舍一份報,關心時事隨時看。”
他們越聽越有味,有人追問咋就餐,白發老漢繼續講,唾沫花兒直飛濺:“那時憑票吃份飯,餐票分為早午晚,均為食堂免費發,遞上餐票即給餐,早晚兩餐素淡些,午餐不離肉和蛋,每人每頓餐一份,稀飯自盛量不限,餐廳擺有大方桌,桌前坐凳慢品咽。”說到這里頓一下,看看大伙又開言:“那時不僅是大學,還有技校與中專,各校食宿不盡同,卻都同樣不收錢,學生醫療皆公費,還有救濟解困難,工作統一給分配,一畢業就上崗做貢獻,國家一心為百姓,從大學免費可見一斑。”
聽罷白發老漢講,一人不禁出口贊:“那時上大學真幸福,我們連想也不敢,要與現今相比較,一個在地一個在天,若非爺爺是親歷,都還以為是天方夜譚。”說得大伙一陣樂,忘卻心頭憂與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