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馬克思:“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1]
沒有經驗的書本知識是知識構成中的邊緣部分。好的教育是書本知識和經驗的同時提升。真理是通過認識主體的對立面展開為主體認識的。正是對手國民黨的強大和殘酷才造成共產黨全黨對能夠戰勝對手的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共識迅速形成。
現代應試教育的致命缺陷是讓認識主體沒有真實的對立面,只有考題中設計的“對立面”,人為地將受教育者從小與社會隔離并使之失去應對社會矛盾和斗爭,特別是殘酷斗爭的經驗:為了順利升入初中、高中和大學,孩子在其成長階段與社會脫離,面對孩子在與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有失對立面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幼稚,家長亦不敢對其有力矯正,因為這將打亂孩子的應試環節并由此影響孩子的“前途”。結果是大學考上了,孩子因其日益滋長的自我中心意識沒有得到矯正反倒在社會上有了嚴重的挫折感——過于嚴重的話,還導致一些已考上了名牌大學的孩子輕生。
馬克思、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比如他們主張的“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價值在于它在學校教育,尤其是在初小教育中加大經驗成分并以此避免上述惡果。那時中學生一年至少有一至兩次下鄉“支農”。1975年,我中學畢業最后一年曾到陜西長安縣祝村支農勞動,其間,寫了首小詩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初進祝村
1975年6月2日,稿于陜西長安縣祝村公社前鋒大隊。
支夏隊伍進祝村,廣闊天地煉紅心。
貧下中農笑相迎,一片親熱喜煞人。
讓進屋里炕上坐,親親熱熱把話說。
公社五月無閑人,鋪蓋慢解先干活。
先擔水,再掃院,你拉糞,我磨鐮。
一天勞累全不顧,汗流滿面心里甜。
樂壞貧農老大娘;站在一旁點頭贊,
手腳雖然不熟練,娃們勤快人喜歡。
與農民的交往,通過參加農業勞動,自己從大自然中接觸到認識主體的對立面,通過與對立面的互動學到了唯物論和辯證法。 今入天命年,回首往事,現在自己的一些成績得益于當年毛澤東提倡“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政策和那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感謝毛主席讓我們上山下鄉,那里真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沒有那段日子就沒有我今天的學問。好學問的標準就是人民觀。
2016年11月15日,筆者重返大荔縣八魚鄉黃埔村[2]重溫當年生活,記之以詩。正是:
故地重游,遙憶當年少年風發;
白首感謝,鄉親教我簞食不易。
饑餓難耐,一口饃夾辣子可淚;
代牛拉犁,肩滲血痕學到歷史唯物。
————
[1]“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德]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頁。
[2]我在1975-1979年在陜西渭南大荔縣八魚鄉黃甫村(當時系八魚公社八魚大隊第七生產隊)插隊鍛煉。2019年撤鄉并鎮,八魚鄉不復存在。現屬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
餓時我總到這位老人家討口饃,夾些油潑辣子,香得一輩到忘不了。2016年再看望老人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