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感情。
——《死神》,藍染惣右介
各行各業都有偶像,體育也罷,文娛也罷都是如此。而在最近幾十年,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也成為了一種新型偶像,并且他們的人氣絲毫不低于超級明星。比如比爾蓋茨到喬布斯,再到扎克伯格。
而最近十年,這方面最為火熱的偶像無疑是馬斯克先生。他的言行似乎登上了每一本成功學教材與每一篇心靈雞湯文章中,尤其是在國內網絡和輿論中。如果仔細觀察這些吹捧和雞湯文,再去看看英文新聞里關于馬斯克的報道,你可能會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那就是這些文章里的馬斯克,好像和新聞里的馬斯克,有什么地方不太一樣?
我們現在處于后真相時代,各路自媒體與意見領袖十分擅長“六經注我”,所以馬斯克具體干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借馬斯克之口,販賣自己的成功學,或是灌輸自己的意識形態。當然“六經注我”戲碼的受害者并不限于馬斯克一個人,只不過他實在太有代表性。
筆者對馬斯克談不上喜歡,只是既然馬斯克先生在多個領域如此成功,那么確實應該思考一下,他做對了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學習?而不是跟著某些營銷號和魔怔人復讀。
馬斯克與“企業管理”
首先雞湯文經常吹的是馬斯克的企業管理能力,一個能在多個領域建立超級企業的人,在管理能力上面當然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是這套吹管理的話術,似乎從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沒什么改變,往往都是變種的成功學話術,真正能把企業管理說清楚的實在是不多。
企業管理是個很大的問題,筆者也沒能力說得太深,但是我們如果從一些角度去討論的話,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結論。特斯拉與spacex都是馬斯克的得意之作,在成本控制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代表,自然吹這方面的成功學從來不少。
只是這兩家成本控制的理念完全天差地別,特斯拉是充分利用了全球供應鏈,尤其是中國的供應鏈來降低成本;而spacex則是擅長垂直整合來降低成本,大多數東西都自己造,很多在早期選擇外部采購的航天零配件,spacex后來都選擇了自己制造,借此實現了成本的高效控制。
那么請問,這二者有什么共同之處嗎?當然可以有一個充滿成功學味道的回答,說兩個都選擇了符合自己行業的成本控制模式。但是這樣的回答毫無意義。實際上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pacex的供應鏈,都是馬斯克和團隊艱難摸索出來的,他的運氣和能力都不錯,還有之前參與創業投資積累下來的資本,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用管理能力來解釋這個事情是不全面的。
不妨做一個這樣的假設,如果現在的一個美國車企,想要借用中國供應鏈來控制成本,因為美國的意識形態因素,肯定不可能復制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的成功路徑。
實際上,用管理能力解釋企業的運行問題,總是以偏概全的。馬斯克的創業并不只有特斯拉和spacex,還有solarcity的太陽能設備(幾個大項目都失敗了),boringcompany的超級高鐵(已經縮水成了只能跑特斯拉的地下車道了),而最近的腦機接口公司,因為選擇有創接口的路線,也受到了醫學界的質疑。還有openai當初也有馬斯克的參與,但是因為看不慣奧特曼的路線,馬斯克離開了。這些難道能證明馬斯克是個失敗的管理者嗎?
事情并不是這樣的。那些用馬斯克吹成功學的,或是用這個來吹美國管理學就是先進的,想必大多數支持資本主義的模式,只不過他們似乎對于資本的認識往往比較淺薄。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下,從來沒有什么管理得好就一定成功的道理,也沒有之前的成功一定能復制的道理。資本對資本家的垂青,是很“公平”的,資本的流向總是會改變,即使是巨頭也未必能把握住這些流向,就算你是馬斯克,在某些領域失敗了就是失敗了,這非常公平。
馬斯克在一部分流向上很成功,一部分上失敗了,就是這么簡單的問題。或許比起成功學與管理學,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么我們身邊,總有那么多人相信,資本市場是那么溫情脈脈呢?
馬斯克與“美國優勢”
另外一種吹法,是借由馬斯克來吹美國。實際上筆者并不反對這樣的說法,馬斯克的發家之路,確實只能在美國實現成功。只不過這種吹法并沒有說出全部的問題,面對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這樣只說三分之一的說法,本來就是某種形式的謊言。
馬斯克先生的第一桶金,是來自他創立的x.com(不是今天的推特)和paypal的合并,考慮到當時的互聯網水平和資金流向,這樣的創業確實只有在美國能夠實現。而隨后,他接管了特斯拉,客觀來說,當時的電動車技術,美國在很多領域確實也有著優勢,而美國融資市場的資金也更加充裕,同時,以當年的電動車成本,電動車在歐美的定位是偏向豪華車的,也只有發達國家能提供足夠的市場;
而也只有當時的美國,能給spacex提供足夠多有經驗的航天工程師與配套的供應鏈與系統,畢竟冷戰軍用民用,往航天領域也投了上萬億了,自然會有一整套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馬斯克是美國優越性的代表。
但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首先是特斯拉,特斯拉當時突破交付的瓶頸,是因為在中國建成了工廠,而通過使用中國供應鏈,特斯拉提高了整體的效率,同時因為中國市場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夠高,特斯拉的銷量也有了明顯提升,這是巔峰時候萬億市值的基礎。而到了現在,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美國市場,特斯拉都有了不少對手,美國的政策也對中國供應鏈形成了調整,于是特斯拉的市值明顯回調,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按照某些人這么一論證,怕不是美國這幾年突然就不偉大了。
至于spacex,美國的積累并不只是給它提供了技術,還有足夠的市場,靠著ITAR與種種條款,中國被排除在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之外,而俄羅斯每年的發射數量也被限制,要知道火箭復用雖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需要足夠的頻率才會有這個效果,在發射規模上去之前,spacex的火箭性價比并不比俄羅斯和中國的火箭有什么優勢,如果陷入了價格戰,spacex的技術迭代恐怕會減慢不少。但是因為美國的政策(雖然并不是刻意保護馬斯克的),spacex成功渡過了艱難的初期。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這也是美國的勝利,只不過在標榜自由貿易的情況下,說這種話就顯得很是搞笑了。
馬斯克與政治
還有一點,說馬斯克是當今美國優越性的體現,馬斯克先生本人恐怕會不太同意。不要誤會,他不是覺得這個帽子太大,而是覺得當今的美國太菜,不愿意和美國主流一道“同流合污”。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說法,說馬斯克親華,這個說法恐怕不太準確,馬斯克先生是以很典型的在商言商態度來和中國談生意的。只不過在如今的美國大環境之下,這樣的思路顯得相當突兀。
當然,對我們來說在商言商總比帶著偽善的意識形態面具好一些,就算某天,因為市場因素特斯拉在中國成為other品牌,馬斯克的陰陽怪氣也總比某些意識形態急先鋒互聯網公司好看不少。
至于馬斯克夸中國批評美國,倒是很正常,這并不是什么意識形態因素,而是因為他從事的大多數行業都是制造業,美國的制造業確實遇到了很多問題,這對于馬斯克的發財事業十分不利。就比如說美國的電網阻礙了電動車的推廣,馬斯克先生在這種問題上面是真心實意羨慕中國電網的,以賺錢為目的的想法,往往是比出于意識形態的想法真誠的。只是某些馬斯克粉絲,總是會忽略這樣的言論,因為這實在是不利于用他腦中的那個馬斯克來批判一下中國。
綜合馬斯克的言論來看,他想要的美國,是冷戰結束之后那種無比典型的新自由主義式美國,可以愉快而自信地把一切當作生意來談,全世界的錢都是可以去賺的,那樣的時代,最利于他這樣的大資本家賺個盆滿缽滿。只不過事物總是變化的,現在的美國不是當年的美國了,誰也不能讓時光倒流。
馬斯克的這套思路,確實受一部分保守派的喜歡,無論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似乎他們還活在里根經濟學的黃金年代,所以我們能看到一些相當有趣的言論,比如說“馬斯克帶白人潤火星”,“馬斯克是美國最后的白男,是美國最后的希望”。
這種言論可以說是非常莫名其妙了,馬斯克確實在電動汽車和航天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問題在于,現在已經是2024了,就算吐槽美國的去工業化和某些方面的問題,這樣的言論也相當于把美國硅谷與大學那些有色人種工程師的貢獻都開除掉,只怕是最看不起美國的人,也很難說出這樣貶低美國的話了,可是這樣的話,偏偏是不少黃皮白心的人說出來的,再說了,黃種人也是有色人種呢,重復這種話未免過于自恨了。
至于馬斯克的政治口嗨,很多人覺得他是有什么真知灼見,但是恕筆者直言,馬斯克在公司運營之外的政治口嗨,并不比某些暴發戶喝多之后的酒桌段子更有參考價值,馬斯克畢竟不是他的好朋友彼得蒂爾,彼得先生是真的贊助了很多另類右翼。馬斯克先生對于政治的理解是很單純的,簡單地說,就是管得越少,越有利于他賺錢的政治就是好政治。
所以他支持民主黨式的電動車補貼,同時也支持共和黨式的反對監管,但是如果這些補貼到不了他手上,他就要開始抱怨,比如說最近他最近和幾個右翼資本家一塊發聲,說涉及環保的ESG投資是個虛偽的騙局,應該立刻停止。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按照ESG這套評分標準,特斯拉的環境友好評級并不高。
但是如果回顧更早的時候,特斯拉因為是純電車,在ESG評級中可是很有優勢的,這也是當時特斯拉推廣的一大助力,只不過隨著ESG環境友好的標準拓展到了全生產流程,特斯拉生產的過程被認為并不環保,曾經的優勢成了劣勢,于是馬斯克自然很是不滿;
而類似的事情不止這樣一個,他一邊認為自動化會讓所有人失業,所以需要有全民的無條件基本收入,一邊反對對企業征稅,認為這是惡政,那么請問錢怎么來呢?畢竟馬斯克先生似乎也不太支持無限印錢的MMT政策。
而收購推特這個事,筆者之前就評論過,馬斯克恐怕并沒有什么巨大的政治愿景,而是認為更加“自由”的言論能吸引更多的用戶。不過現在看來,這并不是很成功,推特的廣告收入很明顯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收購推特事件更是讓馬斯克的輿論風評在英文互聯網極為糟糕,以至于很多人經常會說,讓更靠譜的人接管特斯拉和spacex這兩個重要的公司,就讓馬斯克自己在推特上面口嗨去吧。中文互聯網反而可能是對馬斯克最友好的地方,如果馬斯克先生知道了這件事情,不知道他會是什么樣的表情。
馬斯達的中國“粉絲”其實不懂馬斯克
或許有人認為馬斯克風評變差是因為“白左”媒體的惡意打壓,或許有這方面的因素,一些媒體關于馬斯克的報道確實有夸大抹黑成分。但是馬斯克的大嘴巴,和他在公司管理的某些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馬斯克在這方面從來不是什么白蓮花,他是個資本家,白左的批評是有一定道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鋼鐵俠是個很好的比喻,托尼斯塔克是個天才企業家,能力很強,但是因為他的性格和自大,也制造出了無數問題。
而且,美國對于這些科技企業明星向來是比中國挑剔的,要知道,哪怕是現在風頭無二的山姆奧特曼,在美國的輿論場上都能找到很多質疑的聲音。或許是美國硅谷制造的這種明星太多,所以美國人民對此都有免疫力了吧。或許能快速捧出來這種科技明星,然后還能保持足夠的質疑,真的是美國的某種“優越性”吧。
滑稽又諷刺的是,中文網絡孝子們對馬斯克的解讀和吹捧,很多時候和埃隆馬斯克先生本人無關,許多吹捧者在這個問題上寄托了太多個人的情感,而無視了現實世界的運行。馬斯克先生是值得學習的,只不過現在和二十年前不同,中國和美國不同,市場與市場也不同,那些相信中國這邊沒有馬斯克,是因為缺乏企業家精神,或是什么體制束縛的,很明顯對馬斯克或者是自由市場都毫無了解。
他們對馬斯克的憧憬,是過于一廂情愿的,一些最推崇市場的人,反而最忽視市場規律。馬斯克先生的成功,來自于美國積累的技術與全球市場和供應鏈的運行,而如今,很多東西都已經改變了,這并不是學不學馬斯克就能改變的。
正是由于對于他的成就要保持敬意,才要更加警惕馬斯克在中文網絡中的孝子們,他們不懂馬斯克,不懂美國,不懂資本主義,也不懂中國。他們將馬斯克吹捧為”源神“的行為讓馬斯克本人看到也會覺得啼笑皆非。他們可以一邊吹捧特斯拉和空X,一邊將中國的電動車和航天事業貶得一文不值;他們可以一邊借著馬斯克吹美國的”制度優勢“,一邊無視馬斯克本人的各種相關言論。他們只是想塑造一個又一個虛空神像來鼓吹所謂的制度優勢或”企業家精神“,或者單純就是為了發泄內心的陰暗扭曲。
這樣的人大量存在,實際上對他們的精神祖國毫無用處,美國當下需要很多馬斯克這樣的實干家力挽狂瀾恢復榮光,而不是需要這些想進天堂享福的殖人潤人的吹捧麻痹。但現實就是實干家越來越少,而進入美國和準備進入美國的殖人潤人越來越多,這既是當下美國很多問題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國長期意識形態輸出帶來的反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