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文寄托對張文茂同志的哀思】
我與張文茂同志只見過一面,是去年的八月中旬。是一次“第二條戰線”上的一些老同志的聚會。“第二條戰線”是胡澄同志提出的一個概念,他把民間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稱為“第二條戰線”。我以為似無不妥,所以在這里借用。
在此之前,張文茂同志的名字已如雷貫耳,我也讀過他的很多篇文章,但一直未曾見過面。所以去年的第一次見面,印象尤為深刻,而且是一見如故,早有宿緣。
第一,我們都有北京軍區裝甲兵部隊服役的經歷。他在北京軍區的裝甲26團,我在北京軍區裝甲兵機關,雖然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但那時北京軍區裝甲兵部隊的訓練,在專業訓練和戰術合同訓練上,裝甲兵機關有著牽頭和協調的作用,所以軍區裝甲兵部隊之間都是比較熟悉的。因此,當我們一見面,互相知道了對方的經歷,自然就有了老戰友的親切感。
第二,我們之間已是心交已久的老文友。如前面所說,我讀過他的很多文章,從心里對他已是很熟悉了,只是未曾見過面。而他亦如此,也讀過我的很多文章,也知道我的名字,而且還收藏了我的一些文章。這樣,我們一見面,自然就有了老文友之間不盡的話題,尤其是在信仰領袖、“三農”問題和振興鄉村等方面的立場和觀點上,毫無二致。因此,我們一見面,交談就自然的暢快且深入。
我出生在農村、務過農,在公社企業當過工人,在縣國營工廠當過工人,我的這些經歷,讓我在閱讀理解張文茂同志關于社隊企業、“三農”問題和振興鄉村的文章時,自然就有了與實踐的鏈接。所以,在讀過張文茂同志的許多文章后,給我的印象:他是個務實的講求實事求是的學者。他對社隊企業、“三農”問題、振興鄉村等的研究,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是實事求是的,他以歷史事物和數據說話,它的研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他的文章,對歷史虛無主義猶如一把利劍。
這次見面,他也很興奮。因為他收藏了我關于周家莊人民公社的第一、二、三和第五、六、七、八篇文章,還差第四篇沒找到,沒想到在這里見到了作者本人,所以他向我提出了需求。我說:“沒問題。回去我把第四篇發給你。”
第二天早晨6點5分,他給我信息:“可以把周家莊的文章發過來嗎?”我說:“好!” 隨即打開電腦,一并把8篇文章都發給了他。
上午9時15分,他給我回了如下的信息:“第七篇更有深度!毛主席的規劃是未來的農村以“公社”為基本單位,而不是以現在的自然村、行政村為基本單位,這需要完成由生產隊到大隊再到公化的過渡。公社制度被廢除后,這種發展趨勢失去了體制支撐,成了戶自為戰,好一點的也只是村自為戰,形不成現在鄉鎮一級的規模,農業無法依托集體經濟實現產業化,所以,最終都不可能解決三農問題,根子在于沒有了“公社”體制。社(現在的鄉鎮)是由村到縣的中間環節,這個環節的功能和作用被瓦解了,至今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周家莊的意義正在于此。”
這次見面,他還對我說,有時間要去周家莊人民公社考察。我說:“好!屆時,我可以提前給雷書記打電話聯系,如有時間,我也可以陪同你一起去。” 不成想,天不假年,半年多的時間,張文茂同志竟離世了,真是令人悲痛不已。
讓我們一起深切的悼念張文茂同志,像他那樣堅定地反擊歷史虛無主義,捍衛我們的領袖,捍衛我們的紅色歷史,捍衛我們的人民江山。
張文茂同志安息。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原解放軍后勤學院教授、博導,《毛澤東精神》作者,中國管理科學學會領導力專委會專家,中國動畫工程促進會紅色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泰山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