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2024年,去年底的那種熱烈氣氛,似乎還未完全消散。2023年12月26日,本來是個普通的日子,但因為是一位老人130歲的誕辰,所以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我們看到,有無數尊敬和熱愛他老人家的追隨者,懷著赤誠和炙烈的心,奔赴韶山,聚集在故居和銅像廣場。我本人并沒有去,可當日韶山的影像通過網絡雪片般地飛來,讓人心中忍不住激動,像是度過了一個偉大的節日。這一天,韶山仿佛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的中心,雖然地球上還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重大事件,有喜有悲,悲比喜多,但似乎很難再找到一個地方像韶山這樣能匯聚人心,很難再找到位已逝之人能在如此廣大的人群心中產生巨大的能量。這真是感天動地的情景。
毫無疑問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已經延續多年,并且溫度不斷上升的“毛澤東熱”當中。不同于毛主席在世時的幾輪毛澤東熱,現在這輪毛澤東熱并沒有官方的助力,而是人民在歷史和現實的糾纏、呼應和對比中,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這一方面要歸功于毛澤東思想穿越時代的現實力量,還要歸功于繼承和傳播毛澤東思想的良心學者和啟蒙者們,另一方面也要“歸功于”現實的教育。如果沒有現實的鞭打,我們可能很難理解毛主席當年的憂心和所作所為。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輪延綿多年的毛澤東熱還具有“突圍”的性質。今天的一個人,如果他能夠基本準確地理解毛主席的一生,并因而崇拜和愛戴他,證明他由于某種機緣,已經層層穿過了由各種謊言和謠言編織而成的迷霧,見到了真正的陽光。這本身就是一件頗為不易,又難能可貴的成就。可能為此,他的物質生活并沒有發生改變,甚至有可能變得更為不易,但精神的空間將會因為“聞道”而從此不同。
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理解和愛戴毛主席的人已經非常龐大,這從韶山、毛主席紀念堂等紅色景點涌動的人流可見一斑,從網絡輿論上也能感受到。但從相對比例來說,情況可能尚不能稱為十分樂觀。甚至在一些空間內,對毛主席的誤解還大面積地存在著。比如在本人的微信朋友圈內,關于毛主席130周年誕辰的轉發和狀態主要來自各地紅友們,而日常接觸的親友和同事,則寥寥無聲。在當今這個網絡社會中,溝通方式的便捷讓抱有相似觀點的人能夠比較容易地找到彼此,但同時要警惕的是,一間間小屋子的溫暖,并不能代替整個環境的嚴寒和冷酷。隨著微信取代微博成為社交第一工具,原來微博上相對比較開放的討論平臺,被一個個微信群所取代。微博空間內不同意見的交鋒,越來越被替換為微信群內的抱團取暖。特別是隨著基于大數據的內容推薦算法日趨成熟,每個個體看到的,都是他自己希望看到的,或者某個更高的“權威”希望他看到的,我們的口味可能正在被定向喂養。我們在某個空間說的話,因為聽者都是懷著相似觀點和立場的人,可能意義很小,對改變大環境幾乎不起作用。突破這種信息空間的“楚門的世界”,需要我們勇敢走出心理上的舒適地帶,真正抱著客觀的精神,冷眼觀看世界和人生。
這讓我想到《人民萬歲》這部記錄電影上映時的一件事。網上有一位紅友說,自己抱著很大的熱情走進本就排片不多的影院,卻發現偌大的影廳只有自己一個人。相似的遭遇本人也遇到過,那是幾年前,陳力導演的《古田軍號》正在上映,其中形似神更似的青年毛澤東形象,相對于以往熒幕上的毛澤東有了巨大的突破,受到了一些良心學者的大力推崇。然而當本人走進影院觀看時,卻發現整個影廳被自己包場了。甚至由于自己晚到了15分鐘,本來還在為錯過開頭而懊悔,但直到自己走進影廳,放映員才“貼心”地把放映機打開。如果我不來,這很可能是場取消的電影。而旁邊影廳的人氣卻很旺,因為那兒放映的是某個美國大片。那一刻的滋味,真是五味雜陳。我們遭遇的環境,不僅僅是對毛澤東的敵視、故意的歪曲,以及無意的誤解,恐怕更是大眾對政治的冷漠。毛主席當年特別重視無產階級事業接班人的問題,號召青年們要關心國家大事,教育后代要保持階級覺悟,警惕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可惜現實的情況,恰恰走向了毛主席期望的反面。在泛娛樂化中迷失,對政治問題不聞不問,不覺悟或反向覺悟,這樣的人民,正重新形成了魯迅的那座鐵屋子。
當然,歷史上似乎也并不存在一個覺醒者占大多數的時代。即使是在毛主席在世之時,絕對數量意義上的人民大面積覺醒,也并不等于相對數量意義上占大多數比例的人民已經覺醒,否則,也不會有后來的翻盤。大多數人還是時代的隨波逐流者,這可能是歷史的常態,也實在不值得去抱怨。這也讓人愈發佩服毛主席,如何以個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讓中國從最黑暗的時代走了出來,還為人類歷史長河上留下了雖然短暫但意義永恒的陽光燦爛的年代。
當今如果一個人整體上對毛主席持肯定態度,贊美、愛戴毛主席,并不代表他真正理解毛主席,因為毛作為一個偉大人物,必然可以很復雜地解讀。有國家、民族主義意義上的毛澤東,也有階級、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毛澤東,還有傳統文化意義上的毛澤東。有的人贊美毛,因為他確實是人中之神,他的文治武功,他的人格魅力和能量,他的智慧和思想,連他的對手都無法否定。他還是黨、軍隊、國家的締造者,是中國的華盛頓,讓中華民族重新挺起了腰桿。如果沒有他,“我們還要摸索幾十年”,這是后來者永遠無法否認的事實。
但僅僅以這些去肯定他,恐怕遠遠不夠,甚至會失之淺薄。記得一位良心學者曾經將毛的一生總結為三個28年。第一個28年,修身沉潛,參與建黨;第二個28年,革命抗日解放,建國;第三個28年,興業建設,并在最后十年領導了繼續革命。大多數當世之人對前兩個28年均無異議,對第三個28年,尤其是最后十年卻語焉不詳,甚至以“錯誤”否定之。可是,如果你只理解毛的前兩個28年,并不代表你理解了三分之二的毛澤東,事實恐怕是你理解的完全是一個毛澤東的虛像。如果你不對毛的最后十年有種心心相戚之感,不明白他為什么要重上井岡山,為什么要在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強大國家機器后,發覺這個國家機器有變質的危險,又親手將其砸碎,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世英名,那么,你肯定和熱愛的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毛主席。因為,這個韶山沖誕生的農家子弟,他希圖的偉業不是一家或幾家的興盛,而是萬億家的幸福和繁榮。“跳出歷史周期律”這樣的詞語恐怕在他眼里都太過功利,他是要永遠和受壓迫的最廣大勞動人民站在一起。他曾是被壓迫者的救星,也是被壓迫者不滅的圖騰,是壓迫者回避和曲解的對象。甚至可以說,你理解了毛澤東,也就理解了佛。
現在正是2024年的數九時節,我們經過了偉人的130周年誕辰,也即將迎來毛主席逝世48周年。在他老人家物質和精神遺產的庇護之下,渾渾噩噩之中四十多個年頭已經過去。在世界很多地方戰火紛紛、民不聊生的同時,我們還能相對安穩地過日子,這是老人家的福澤和恩惠。但隨著資本主導的科技讓人類社會的加速演進和發展,繼續坐享這種庇護和恩惠已經不可能,所以我們要重新回歸毛主席的思想,因為他才是危局之中的諾亞方舟和定海神針。
我記起2023年9月9日那天夜里,紅友圈們情感熱烈,世界依然不溫不火。我坐在車廂里,外面下著大雨,廣播中忽然播放起逃跑計劃的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越過謊言去擁抱你/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請指引我靠近你。”
我不知道這首歌的詞作者經歷了怎樣的精神歷程,我只是特別想把這首歌獻給毛主席,以及當代所有主席思想的追隨者們。這首歌可能不如數十年前的那些紅歌情感熱烈和充滿陽光,卻有一種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深沉的含蓄。愿未來更多的人,能夠越過謊言,找到夜空中最亮的星,在他的指引下,一步步前進,期待和迎來黎明。
2024年1月6日~1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