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老百姓看不起病的怨聲已經載道了,紀委監委把反腐鐵拳砸向了醫療系統。
開年以來,紀委監委高調高壓、高歌猛進,載止七月底,僅查處的醫院院長、書記就高達160多人,而且數字每天還在更新,查處的科室主任更是成千上萬。
對此,老百姓無不拍手叫好、額手稱慶。醫療反腐之后,藥價下來了,醫療費下來了,老百姓能不高興嗎?
不過,很快就有一家三甲醫院的李姓院長出來潑涼水了:
"你們不要高興得太早,這次醫療反腐被處理的都是醫療方面的專家學者,你看看現在被抓的除了院長其他的都是各科室主任,包括有些院長都是各個學科的專家。要知道一個專家至少需要國家培養30年以上。還有你們把技術好的醫生主任院長都抓完了,那么,誰給老百姓看病呢?是那些剛進醫院的碩博研究生嗎?還是在醫院打醬油的年輕醫生?你們放心嗎?你們為什么不從根源上去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次醫療反腐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我們國家醫療系統全線崩潰。"
大家看明白了嗎?
這位李院長的意思是是:看到醫療反腐抓了那么多院長主任你們高興是吧,可你們知道抓的院長主任都是些什么人嗎?他們都是醫療方面的專家,都是醫院的精英,你們把醫院里的精英都抓完了,以后誰來給你們看病???
言下之意就是:醫療反腐最好到此為止,如果再反下去的話,后果很嚴重。
顯然,這位三甲醫院的李院長是在威脅紀委監委,威脅全國老百姓——沒有我們這些院長主任,醫療系統就會癱瘓,老百姓就會有病沒人治,是讓院長主任們貪一點,還是讓老百姓有病無治,你們看著辦吧。
李院長這番話讓筆者想起了2019年看到過的一檔全民相對論節目。
這檔節目8月22日拋出的問題是"貪官該不該赦免",參加辯論的嘉賓不是專家就是學者?! ?/p>
這個問題,是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先生提出來的,他指出:自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已經抓了不少省部級高官,而且還在查,級別高的官員都有一定的能量,紀委監委要查他,他就會動用一切能量來防守,這樣一來,就把正常工作給耽誤了。要打破這種膠著狀態,必須有條件的在試點推行有條件赦免貪腐官員,才能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代表問題正方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何家弘表示,反腐不是看抓了多少貪官,而是要看社會上還有多少貪官,據他估計,當下中國大概還有200萬貪官,這么多貪官猴年馬月都查不完,查不完就只能赦免?! ?/p>
他提出赦免貪官的理由是:
一、貪官太多抓不過來;
二、貪官未必都是壞蛋。
在辯論過程中,何家弘教授還特別指出:當下地方反腐,就是抓起來了,也是80%以上判緩刑,為什么?因為抓的人太多,要是都關起來的話,會影響到正常工作。
何教授這層意思跟李院長那層意思,是不是一個意思呢?
把院長主任都抓光了,就會沒人給老百姓看病。
把這長那長都抓光了,就會沒人為老百姓處理政務。
客觀來講,何教授和李院長的觀點都有道理:醫院院長和科室主任在醫療方面肯定是技術最好的,把技術好的都抓光了,剩下那些平平庸庸的給老百姓看病,老百姓的確不放心。這長那長有這長那長的職責,他們都是從基層摸爬滾打上來的,有一定的經驗和能力,把他們都抓光了,也的確會影響到正常工作。畢竟,這長那長不是隨便拉個人就能勝任的。
無論是李院長的話,還是何教授的話,都透露出了這樣一個信息:貪腐分子實在太多太多,不但抓起來勞民傷財,而且都抓起來的話還會使得職能部門停擺。
進退兩難。
難道反腐反進了死胡同?難道反腐真該到此為止?
不!
對于這個問題,咱們的祖先早就替咱們解決好了。
這位祖先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為何恨貪官就不說了,反正他自從當上皇帝之后,就每天都在查貪官殺貪官,而且一查就是一大窩,一殺就是一大片。尤其是是"藍玉案"和"胡惟庸案",前者殺了2.5萬人,后者殺了3萬人。
對恨貪官恨得咬牙切齒的朱元璋來說,查貪官,痛快!殺貪官,更痛快!
可是,有一陣光顧著自己更痛快,結果弄得衙門里都沒人主事了,這衙門里沒人主事,他朱家的天下不就要停擺了么?
草根出生的皇帝就是聰明,朱元璋馬上發明了"戴死罪,徒流辦事"的高科技。
"戴死罪,徒流辦事"幾個意思?
意思就是戴罪立功:將那些抓起來還沒到秋后問斬的貪官放出來,讓他們回到原來的崗位上繼續工作,表現好就減刑,表現不好就斬立決。
于是乎,只見大小衙門,堂上坐著戴腳鐐的大人,堂下跪著戴枷鎖的犯人,腳鐐審枷鎖,死罪審活罪。
這道風景,算不算美輪美奐、無與倫比的高科技?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嘛。
為了活命,貪官不兢兢業業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才怪。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貪官定下殺無赦的紅線是貪污銀子超過60兩,按照這條紅線,現在的貪官足夠砍頭一百回一千回。也不說砍頭一百回一千回,就砍一回,讓貪官們也"戴死罪,徒流辦事",表現好就減刑,表現不好就斬立決,保證他們一個個比任何時候都表現好。
所以,反腐路上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徹不徹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