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對列寧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條約’看法”商榷
李甲才
2020、4、30
今年4月22日是列寧誕辰150周年。目前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成了人所共知的那樣了。十月革命前的幾百年,社會主義徘徊在眾說紛紜中,只有列寧領導蘇共在世界上締造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500年前莫爾(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著述《烏托邦》,成為歐洲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在英國反動王朝統治下不得善終,列寧受到世界反社勢力如殺父之仇般的敵視就不言而喻了。社會主義是一切反動派謗毀的洪水猛獸嗎?堅持者肯定是反對的。
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被大共內的走資派埋葬了,重建社會主義者們一時僅僅是說說而已。列寧敢于第一個真吃社會主義的“螃蟹”,和伯恩斯坦、考茨基不同,令我敬佩不已。值此這特殊的節點,寫了“列寧主義仍是世界人民的解放的指路明燈——紀念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誕辰150周年”文。所幸網站上網。
紅歌會網留言的“務實為真”網友:“我認為列寧最不應該(的)是為了政權同德國簽訂賣國的《布列斯特和約》,承諾割讓大片領土。這個合約可是事實啊。為了政權出賣國家利益,(按)目前價值觀看不太可取”。(“的”、“按”我所加,依據帖意似是掉字)。“條約”是事實。“賣國的”、“出賣國家利益”的看法值得商榷。
1793年法國大革命被熱月復辟斷送,革命導師評價倒臟水時連嬰兒也一齊倒掉了。社會主義被葬送是專門干掉退到資本主義的污泥濁水里。千百年的習慣熏染、心口相傳的舊文化舊觀念,反社國家教學所哺育的是敵視仇恨“共社”(注1)的思想意識。現在社會主義幾乎沒有資本主義深受上層的關愛。
1973年“10大”《政治報告》有“布列斯特條約”內容。當時學習討論主要貫徹毛主席“沒有一個人民政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革命斗爭都是為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而反革命的拼死同革命勢力作斗爭,也完全是為著鞏固他們的政權”這樣的指導思想,理解了只要保住了蘇維埃政權,失去的還可以奪回來。批判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復辟資本主義。至今印象還是清晰的,也認為是正確的。
10大《政治報告》闡明:“需要把蘇修、美帝的勾結、妥協,同革命的國家對帝國主義國家的必要的妥協區別開來。列寧說得好,‘有各種各樣的妥協。應當善于分析每個妥協或每個變相的妥協的環境和具體條件。應當學習區分這樣的兩種人:一種人把錢和武器交給強盜,為的是要減少強盜所能加于的禍害,以便后來容易捕獲和槍斃強盜;另一種人把錢和武器交給強盜,為的是要入伙分贓’。(《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同德帝國主義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屬于前一種;列寧的叛徒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干的是后一種”。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第26—27頁1973年9月第1版)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布爾什維克并不是后來當然的多數人擁護。內有被推翻的各種舊勢力圖謀奪回失去的天堂,外有西方北有日本蠢蠢欲動的夾擊隱患,又處在一戰的激烈進行中。內外局勢萬分復雜,其艱難險阻不身臨其境無法想象。
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同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在布列斯特—定托夫斯克“簽訂布列斯特條約”(注2)(即今白俄羅斯的布列斯特)此時距十月革命成功3個月多。與新中國成立后抗美援朝時的條件無可比性。十月革命發生在俄歷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帝國主義戰爭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
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年3月15日引退,讓位給其弟米哈依爾后第二天又退位,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結束了君主專制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并立的局面:臨時政府和工農兵代表的蘇維埃政權。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1881年5月4日—1970年6月11日)繼續參加一戰發動“克倫斯基攻勢”,背叛革命激起人民頻繁反抗。舊俄軍隊已無取得戰爭勝利的能力。十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勝利。
“布列斯特條約”的簽訂,蘇維埃俄國煤炭損失90%、鐵礦損失73%、工業54%、農業33%。還要向德國賠償60億馬克。條約在德國失敗后廢除。如果不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和德國打到最后一年的1918年11月11日,免去了和愛國者以及保護家人心切的歐洲君王們的矛盾,蘇維埃政權絕對陷入夭折的厄運。
列寧的主張開始處于少數,最后取得了成功。
布哈林不主張簽訂條件苛刻的條約。理由是蘇維埃俄國繼續參戰和德國打下去,促進德奧無產階級起來一起革命,這在當時是脫離實際的空想。即使可能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一戰時第二國際伯恩斯坦、考茨基排擠列寧、盧森堡、李卜克內西革命派,搞修正主義鼓吹議會道路,各國共產黨組織支持本國政府參戰。德奧帝國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喪失。布哈林那樣可獲得外交上的支持,英法反對與德國單獨媾合。就是不退出戰爭,英法美能支持蘇維埃掌權嗎?巴黎公社就是被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鎮壓的。
托洛茨基主張不戰不和,被動防御,撐到最后五分鐘,認為拿破侖打到莫斯科,也輸得一干二凈。
布爾什維克剛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僅是十幾個大城市的革命派的聯合政權。不像中國革命的幾十年斗爭歷程,有根據地可靠的群眾基礎。當時勢力不小的高爾察克、鄧尼金不會和蘇維埃協同作戰。農民還未參與到革命大潮中,聯合統一戰線短時建立不起來。十月革命的形式影響到中國的李立三、王明博古教條主義,單純攻打大城市的左傾路線,也是斯大林不執行列寧歸還中國領土的主張、對毛主席信任不足的原因。當時俄國的經濟在歷年戰爭中基本崩潰。
抹黑詆毀革命領袖是大共復辟資本主義貨色的無恥行為,列寧、斯大林、毛主席未能幸免。列寧堅決主張簽訂和約,俄羅斯內外好多人誣蔑列寧是賣國賊、德國的奸細,美國說列寧是間諜。網友那樣留言是否是受告別革命這種趨勢的影響不好猜得。
現在有興趣到紅色網站都可圈可點,多少既得利益者沉迷于吃喝玩樂的享受中,根本不思一星半點兒“毛共社”(注3),常見那類人群有行尸走肉之感。而今重建社會主義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狀態。
帝國主義反共反社有共性,新中國初成立,美國侵略朝鮮轟炸到鴨綠江邊,似有抄襲德國一戰時在東線進攻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滅新中國的意圖之嫌。特朗普向中國無中生有索賠,是當年德國強盜的再版,黑惡勢力一貫靠訛詐發不義的黑財。
注1,共社:共產黨,社會主義。
注2,
布列斯特和約
布列斯特和約,全稱《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共政府與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簽訂的和約。它是蘇維埃俄國政府同德意志帝國同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羅斯共和國布列斯特)簽訂的條約。
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保存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而被迫采取的暫時妥協性行動,使蘇俄盡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鞏固蘇維埃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紅軍贏得了喘息時間。為后來消滅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國內武裝叛亂和擊退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圍剿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和約由14條正文、5個附件和7項補充條約組成。主要內容有:①締約雙方宣布停戰。②俄軍全面復員,在簽訂和約之前,俄軍艦駛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裝。③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④在締結普遍性和約和俄軍全面復員之前,德國將繼續占領德軍于和約簽訂前夕在上述地區以東所占領的地方。⑤俄軍立即撤出阿爾達罕、卡爾斯和巴統地區(該地區實際由土耳其兼并)。⑥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并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⑦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⑧德國承諾不干涉蘇俄內政,不從芬蘭方面進攻俄國。
這個苛刻的和約,不僅使蘇俄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占領區有占全國煤炭開采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由于原來俄國屬于協約國一方而與同盟國處于交戰狀態,為了退出戰爭,新成立不久的蘇俄政府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后,便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
1917年12月3日,談判開始,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并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引起了布爾什維克黨內嚴重的分歧。
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持列寧;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進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持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蘇維埃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于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1918年1月24日,蘇維埃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通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托洛茨基與德國軍官談判,1918年1月30日,布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后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復電堅持: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布列斯特。結果,德國開始對蘇維埃大舉進攻。
2月18日,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俄共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被以6:7的票數否決。隨后,中央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會議結果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得到通知后仍沒有停止進攻,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俄共黨中央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發生動搖。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其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通過。
2月24日,蘇維埃政府重新派出了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約正式簽訂。按照合約,俄割讓323萬平方公里領土,賠款60億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員的職務。但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
德國戰敗后于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蘇維埃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1922年,蘇聯政府與德國魏瑪政府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兩國借此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后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要求。
條約的意義在于此外交策略的成功,蘇維埃政府充分地利用了國際間的矛盾,有了鞏固政權的時間,為此后維護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十月革命影響深入人心、傳遍全球,列寧和俄共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注3,毛共社:毛主席時期的共產黨、社會主義。
相關文章
- 郝貴生:毛主席對列寧哲學思想的學習與應用
- 郝貴生:我們究竟如何搞“紀念”活動?
- 《資本論》與唯物辯證法: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郝貴生:經濟利益起決定作用不能推導出經濟斗爭有首要意義的結論——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郝貴生:究竟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 ——列寧《我們的綱領》學習批注
- 堅持列寧主義的斗爭精神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訪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書林教授
- 后伯尼·桑德斯時代,重讀列寧的《怎么辦?》
- 郝貴生:列寧批判“運動就是一切”及其現實意義——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白鋼|顛倒的“主奴辯證法”
- 郝貴生|論列寧《哲學筆記》的當代價值 ——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與革命者共話:略談機會主義——紀念革命導師列寧誕辰150周年
- 列寧主義視閾下的工人運動:階級運動和民族運動的統一——為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所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