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今天,在武漢奮戰的醫護人員,有許多人從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起連續8小時,不吃飯、不睡覺、不方便……
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地鐵走向崗位的時候;當你在驚蟄駕駛農機奔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打開手機或電腦準備上網課的時候;當你出門可以不用再戴口罩的時候;當你又在酒店里就餐的時候;當你和愛人可以出去旅游的時候……
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武漢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在武漢奮不顧身的原因。
“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今天,這樣的筆觸用在我們抗擊疫情第一線的白衣戰士、綠色軍裝身上,過時了嗎?
可惜,從2001年開始,我們的教科書就陸續從中小學課本中刪除了,成為幾代人記憶的著名作家魏巍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
今天,小編花費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翻遍了“2019新修訂小學1~6年級統編《語文》秋季教材目錄”、“2019年秋季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目錄(最終版)”、“2019年高中語文新教材目錄”,依然沒有發現這篇課文回來……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今天,當人們再一次次的對我們戰斗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戰士們送去“最可愛的人”的褒獎時,我們的教科書竟然沒有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課文。
我們的孩子將不會明白“最可愛的人”這五個大字所包含的幾代中國人的共同情感寄托;
將不會明白“最可愛的人”所蘊含的厚重歷史沉淀;
將不會懂得“最可愛的人”是怎樣的一種崇高的贊美、一種匯聚英雄群體的意象,一種正能量的激蕩……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后所著的報告文學,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毛主席看到后批示這篇文章:“印發全軍”,后來又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一篇影響非常深遠的文學作品。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一經發表,便在中華大地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那些充滿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志愿軍戰士成為國人心中“最可愛的人”!
“最可愛的人”,隨著歷史和時代的進步,其內涵獲得更大拓展:凡是為人民利益奮斗犧牲的人,人民在對其進行高度評價時,往往都會不自覺地用上“最可愛的人”;“最可愛的人”所包含的人群早已超越抗美援朝時期人民志愿軍的范疇,成為了人民解放軍、人民健康衛士、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者、志愿者……共同的代名詞!
“最可愛的人”,與“民族的脊梁”、“人民的英雄”具有同等的評價價值,在歷次中華民族的偉大奮斗中,“最可愛的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華。
在1998年的荊江大堤上,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請戰書上,從汶川大地震時空降兵在復雜氣象條件下的縱身一躍,到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4萬余名逆行者……
一批又一批“最可愛的人”涌現了出來!
今天,“最可愛的人”的意象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已經滲透到人們的靈魂深處。
當人民一次次為別人和自己的奉獻犧牲而感動地流下崇高的眼淚時,“最可愛的人”總是不自覺的從我們的心靈最深處澎涌而出。
但是,就是這樣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作品,竟然被從教科書中刪除好多年了。
有人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了,沒有戰爭了,沒有必要再選編這樣描寫戰爭的課文了。
真是這樣嗎?
美國在中東發動的歷次戰爭:敘利亞的死傷累累、阿富汗的生靈涂炭,伊拉克土地上爆炸的慘無人道的貧油彈和“炸彈之母”……
怎么能說,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呢?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我們的人民子弟兵守衛著我們的邊疆,保護著我們的萬里石塘。
我們說,這一次抗擊新冠肺炎是一場動員了全國力量進行的人民戰爭、狙擊戰、總體戰。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是有千千萬萬的解放軍戰士、醫護人員、共產黨員、科技人員、司機、廚師、快遞小哥、新聞工作者……共同在守護著我們美好家園。
難道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有這種憂患意識,不應該居安思危嗎?
難道我們的孩子,不應該了解從歷史到現實中的那一個個為國為民奮斗的英勇故事嗎?
難道不該擔心我們的孩子,在娘化、幼稚化、心靈雞湯化的浸染下變成毫無責任心、毫無斗志與上進心的“佛系”青年嗎?
當有些年輕人說出,白毛女應該高高興興地嫁給富豪黃世仁時,難道不該反思我們的教材出了問題嗎?
有些人說,都什么年代了,沒必要對青少年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了,沒人愿意當英雄。
這種觀點是非常危險的。
近年來,去英雄化的現象非常嚴重,這是對我中華民族魂魄的挖祖刨墳,其惡果將會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毫無戰爭意志、毫無英雄血性的偽娘,試想當我們在面對敵患外辱或重大災難時:
誰來抵抗?
誰來血灑疆場?
誰來保家衛國?
誰來當“逆行者”?
我們難道還希望讓列強肆虐、山河破碎的悲劇重演嗎?
我們一定要重新將英雄故事編入教材,我們一定要讓《誰是最可愛的人》回來,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對我們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凝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從而將全體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具有重要意義。
有人說,《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煽情和濫情之作,是意s形態宣教作品。
也就是說,主張刪除這篇課文的人也都承認,魏巍老師這篇文章是感情極其飽滿和充沛的,宣傳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筆者以為,各有各的意s形態宣教作品,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會選擇什么的教科書。
在筆者看來,魏巍老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真是感情充沛、一瀉千里,極大地調動了讀者的情感,給讀者深刻的啟迪和教育。
從寫作技巧和語言表現來看,魏巍老師的這篇也堪稱大作:利用細節刻畫形成強烈對比,廣泛使用的對話、設問、排比等手法,更給人一種娓娓道來而又酣暢淋漓的感覺,深入人心又感人至深!
很多教師說,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會產生很大共鳴,也最適合引導學生去思考,最適合教育學生也要成為“最可愛的人”,成為像抗美援朝中的志愿軍戰士那樣對社會有用的人!
“最可愛的人”,承載著的是14億中國人的心靈共鳴,溝通著歷史與現實,代表著理想主義情懷的傳承與發揚,抒發著中國人的厚重、自豪、道德、偉岸、為公和民心所向……
我們強烈建議,《誰是最可愛的人》重新選入教材。
我們強烈建議,當疫情徹底過去,全國所有大中小學校復課后的第一節課,都來上《誰是最可愛的人》,還有什么比結合武漢疫情來上這節課更有教育意義呢?
這次武漢疫情,極大震撼了中國人的心靈,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帶給我我們一次次滾滾正能量的洗滌和涓涓暖流般的溫馨。
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以極其健康、嘹亮、雄偉、整齊的歌聲,把中國人內心深處被凍結掩蓋著的正氣、勇氣、大氣,集中引發出來了!
我們誰也沒有想到,你我之平凡的普通人,在危難時刻,竟也能成為“最可愛的人”。在那一瞬間,我們的靈魂得到了升華:
那種鋼鐵般的意志、馬革裹尸的犧牲精神就在我們身邊!
那種氣吞山河、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就在我們靈魂深處!
那種不計報酬、不問生死、請戰武漢的逆行者都是如你如我一樣的普通人,都是如你如我一樣的民族脊梁!
讓我們都來重上這特殊的一課——《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也是對魏巍老師百年誕辰的最好紀念。
紅色小兵
2020年3月4日
相關文章
- 【魏巍誕辰百年】魏猛發言:我親身感受到父親對人民的愛
- 陳先義:大災之后,文藝領域應該進行深刻反思了!——紀年魏巍誕辰百年
- 憲之:滄海橫流,堅守初心——深切懷念魏巍同志
- 趙劍斌:堅持初衷,繼續革命——紀念魏巍同志誕辰100周年
- 如果魏巍還活著——紀念魏巍誕辰100周年
- ?郭松民 | 魏巍與雷鋒——新中國星空的雙子星座
- 孟格薩爾:魏巍,我們騎兵團永遠的政委——紀念魏巍誕辰100周年
- 魏巍舊文: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初探 ——紀念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誕辰111周年
- 張耀祖:革命低潮中的魏巍——紀念魏巍百年誕辰
- 90后追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 錢昌明: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紀念魏巍同志誕辰100周年!
- 破碎的心愿--深切懷念我的岳父魏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