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正月十五可能是近十年以來最安靜的一個元宵節,一方面,往年返崗、開學的年輕人現在逐步改為線上辦公與在線學習,返程人潮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抵抗疫情的戰斗仍然處在膠著狀態,不少人依舊選擇非必要時閉門不出。進入20年代的第一個春節,我們的中國,正在以全民族之力,向著戰勝疫情的方向前行摸索。
古人云:“元宵節,走百病。”伴隨著天氣漸漸轉暖,宅在家中的大家都希望聽到關于疫情的好消息,但鐘南山院士近日接受采訪時說,“不能完全證明拐點到來,我估計拐點到來還有幾天。”而據法新社報道,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7日在日內瓦向世衛組織執行委員會警告稱,世界范圍內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口罩和其他防護設備將用盡,“世界正面臨個人防護裝備的長期短缺”。
這兩條消息是結合當下的局勢給出的較為客觀的判斷,但我們聽到后可能都在心里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年前就一直在盼望的轉折點,在投入大批物資之后,為什么遲遲沒有到來?”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所謂轉折點,到底是個怎樣的點?
在人類戰爭史上也有一個轉折點,叫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仆從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占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
可以說,蘇軍前期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不僅基層官兵被打的暈頭轉向,就連方面軍的負責人都被打懵了。
前期德軍的進攻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很難進行有效的抵抗,蘇聯紅軍后撤達100-300公里,頓河及頓巴斯盆地最富饒的地區均落入德軍之手。當時雙方力量對比為,人員1:1.2,坦克1:2,飛機1:3.6,火炮和迫擊炮大致相等,德軍實力占優。在德軍的利好情勢的刺激之下,希特勒不顧總參謀長哈爾德和前線指揮官們的勸告,作出了同時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決定。納粹德國士兵的軍靴,似乎下一步就要踏上紅場。
但德國人顯然低估了斯大林格勒軍民同仇敵愾的意志和勝利的決心,蘇軍不斷從伏加爾河渡口增援,斯大林格勒8成的城區被摧毀,戰爭前有80萬人口,戰爭后只剩7千多人。蘇聯官方曾計劃轉移30萬居民出去,但是大部分人拒絕了,留下來保衛家園。
蘇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東歐部分,因此同時蘇聯失去了6000萬人口的控制,加上軍民傷亡,平民逃散等影響,真正握在蘇聯控制范圍內的人口只剩下1億人左右。蘇軍最高統帥部擬制了「積極防御、節節抗擊、待機反攻」的作戰方針和具體的作戰計劃,決定在蘇德戰線南翼組織堅固防御,大量消耗德軍突擊集團,為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
我們永遠無法用語言描寫出那場戰役的慘烈程度,就拿蘇軍守城的第62集團軍來說,前后投入的增援部隊共計2個軍、24個師、16個旅、40個團及20個營,但這個集團軍的總人數從未超過6萬人。源源不斷的物資、士兵、槍炮彈藥運到這座英雄般的城市,與彈痕遍布的樓房一起震撼世界的,是那似乎永遠無處不在的紅旗,和蘇聯共產黨員永遠斗志昂揚的口號聲。
現在國外的電影常常把蘇聯軍隊的政委刻畫成拿著手槍在跟在后面的“督戰隊”形象,但實際上蘇聯的政委都是帶頭沖鋒的,以至于德軍抓到政委之后都是直接處決,因為政委不會投降,要是進戰俘營還會組織戰俘繼續斗爭。政委的陣亡率是最高的。
蘇聯官兵用極大的犧牲確保了蘇軍擋住了德軍優勢兵力的進攻,同時蘇軍還擊斃德軍近70萬人,1000多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極大的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
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并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后勝利。
回顧歷史,我們不禁要問,勝利的一方,憑什么以相對弱小的力量,打出了堪稱載入史冊的轉折之戰?
第一, 前期失誤之后的迅速反應。
盡管擁有3000輛坦克,南線蘇軍的裝甲部隊仍然沒能擋住對手,在最初的作戰中很快損失大半,大批蘇軍部隊因為一味執行斯大林的反擊命令陷入德軍的包圍。雖然前期被打的節節敗退,但反應過來之后的蘇軍隨后就依托基層指揮官展開了有組織的撤退與反擊,為接下來的堅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也是盡管前期因判斷失誤而失去的先機沒有進一步擴大為一瀉千里的大潰敗,為朱可夫將軍集結軍隊扭轉戰局減小了阻力。
第二, 斯大林格勒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
在戰爭開始之前,連德國人恐怕也沒有意料到,蘇軍士兵和蘇聯人民甘于犧牲和首位家園的決心 ,戰時防止逃兵的督戰措施僅僅是次要原因,無處不在的政治工作對確保部隊士氣發揮了關鍵作用。配置到每個連隊的政治委員,夜以繼日地向士兵們喊話,要求共產黨員身先士卒。蘇軍團級部隊平均三天就要換一任政委,但陣地上永遠都少不了共產黨員的身影。
第三, 蘇聯國內的全力支援。
僅僅是在兩個月內,在斯大林的督促下,戈爾多夫,葉廖緬科,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將軍們得以將60個步兵師,8個坦克軍,12個獨立坦克旅以及許多獨立坦克營共2500輛坦克投入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交戰中。在投入戰斗的三個月時間內,光是坦克13軍就接受了4套完整的裝備。于此同時,全蘇聯工廠里的機器正在加大馬力,源源不斷的物資有力的支援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戰。
第四, 后期的天氣變化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蘇德戰爭時期的氣候是蘇聯歷史上氣候最為惡劣的時期。不但是蘇聯歷史乃至俄羅斯歷史上罕見的冬天,同樣降水量遠遠大于歷史的平均。暴雨讓納粹前進的道路變得泥濘,同時帶走了伏爾加沿岸肥沃的土壤。但倘若蘇軍一觸即潰,就等不到“冬將軍”的到來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強有力的舉國體制與高效率的國家機器,靠的是為國血戰的堅強意志,靠的是配置到每個連隊的政治委員和帶頭沖鋒的共產黨員。
于是他們履行了“絕不后退一步!”的誓言,斯大林格勒史書留名,從此以一個光輝的名字被世人稱頌。
之所以想要講講斯大林格勒的故事,是因為它 和我們正在書寫的故事一樣,都是發生在萬物蕭瑟的冬天。人們都畏懼嚴冬,卻也許暫時忘記了,嚴冬終會過去,春天終將到來。
身處四維空間的我們,不可能用上帝視角去看現在發生的事,正如身處轉折點戰役中的人們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創造歷史,今天我們同樣在創造更為悲壯卻又無比激動人心的歷史。
這由我們創造的歷史不同于以往的是,它跳出了人與人相互征伐的狹隘,進行的是一場橫跨古今的、與疫病做斗爭的歷史。我們與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共同熬制湯藥;我們與希波克拉底、蓋倫、巴斯德、貝杰林克探討醫理;我們與湯飛凡、伍連德、鐘南山、李蘭娟并肩戰斗。
神州自有能醫手,東亞何曾見病夫!
斯大林格勒廢墟下的政委和黨員在炮火中依舊高擎著紅旗,工人們扛起步槍和機槍,駕駛著剛剛從車間傳送帶上下來的坦克,英勇的駛向戰場。維特爾斯蓋伊姆在給保盧斯的匯報中說:“這是一座巨人般的城市,我們攻不下來。我知道元首攻下它的全部意義,但蘇聯人太可怕了。與我們作戰的不僅僅是軍隊,還有成千上萬的老百姓......”
什么是轉折點?也許是月中,也許是下周,也許是后天,也許是明天,也許,就是此刻。
古時的人們把過年稱作過“年關”,既過是年關,也是過難關。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緊迫,任何人都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更不能懈怠、懶散。中國有這無懼生死的醫護工作者,有沖鋒在一線的共產黨員,有比17年前更為完善的醫療條件與設備,我們一定會過關。
說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魯迅先生,同樣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當下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其實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聽從指揮,保持信心。喊兩句口號有的只是膽氣,建立在強大實力之下的才能稱作信心:有醫護人員,有子弟兵,有人民警察,有基層干部;有十天建成的火神山醫院,有飛赴一線的總理,有抱著儲蓄罐捐款的小姑娘,有拉著一車蔬菜驅車千里赴鄂的阿伯。我們的國家,從來都不缺有志氣有能力的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論有什么困難與考驗,都將被我們打敗。
到那時,春日軟綿綿的風和油菜花夏日的海灘燒烤和冰淇淋秋日的微風和烤紅薯冬天的紅墻白雪和火鍋,過往的黑暗都過去,又是一年好風光。
再堅持一下吧。我希望你能明白, 再難也得撐著, 再難也會過去的。迎接挑戰的是我們,眾志成城的也是我們,創造歷史的,也必將是我們!
參考文獻
[1] 觀察者網-拐點來了?在家隔離?鐘南山最新發聲
[2] 環球網-世衛組織總干事:全球抗新冠病毒口罩將用盡
[3] 百度百科-斯大林格勒戰役20200208
[4] 軍事文摘-2013年第五期-斯大林格勒戰役
[5] 二戰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究竟有多慘烈?
[6] 知乎-03年的非典為什么那么嚴重和后來又是怎么得到控制的?
[7] 騰訊網-從37例到339例,只用了一天!2003年那個非典肆虐的春天,我在北京
[8] 人民網:既過年關,也過難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