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不能沒有毛澤東 ——紀念毛爺爺誕辰126周年
今天在公交車上,聽到兩個老婦聊天,說什么不很清楚,但一句話無意中卻聽得很清楚,更年老的婦人說,大意是毛主席偉大不偉大,沒誰,也是這個時代。換言之是其實毛主席不重要,沒他也會有今天。看樣子她們是中國最最普通的婦女,是億萬百姓海水里的一滴,她這話也沒有什么獨到,等于也說“地球沒誰也照樣轉”的俗話,她的意思很明白,中國革命有沒有毛主席,都會有勝利的過程和結果,歷史進程跟他沒大關系。
“地球沒誰也照樣轉”是不錯的,地球沒人類也會照樣轉,不僅人類,地球上的任何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可以沒有,地球都照樣轉。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真的是沒誰都會出現已有的狀態嗎?這不是新問題,是早已經是不是問題的問題。拿中國歷史說,如果褒姒會笑,就不會平王東遷,周王室的王權也不會衰落,也許就沒有春秋戰國的亂哄哄,周朝也許向另一個方向延續下去。假如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也許中國就是另一種概念,也許到今天的中國地域內如歐洲一樣諸國林立。遠的可以不及,只近現代,如果沒有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也許現在還是滿清的天下,《康熙大帝》主題歌里的“我還想再活五百年”就會是真的,我們將還做著大清的臣民。
而中國革命如果沒有毛澤東呢?這是與今天的我們關系最密切的一個歷史人物。中國革命的勝利,如果沒有毛澤東,能否勝利可以另做假設,而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今日之社會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毛澤東最大的功績,是將舊中國打碎,重新統一起來并建立了一種前所從未有過的新社會結構,即公有制經濟和人民當家的社會。如果沒有他,舊中國的筵席還會繼續排著,筵席上的主人還繼續做主人,勞作和侍奉的還繼續勞作和侍奉著,是他將舊筵席掀翻了,把舊主人趕走,把多數人請上筵席,讓每個人自己勞作自己享用。然而如果沒有毛澤東,會不會有這新的筵席呢?回答肯定沒有。
用毛澤東主席生前和身后的歷史過程和變遷,這個回答沒有錯誤。稍稍懂點政治和歷史的人們,這完全不需明言。但如那普通婦人一樣認識的人卻也不在少數而是多數,因為他們輕易地成了“地球沒誰都會照樣轉”的俘虜。
中國人民的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得到,他們以為是天然該有的,是躺著睡覺也能必然獲得的,他們早已不知道或者忘記了那是千萬人的犧牲換得的,那個看起來至少已六十以上年齡的老婦,是比年輕人更多經歷過這方面教育的人,她都已是毛澤東不重要的認識,何言更年輕的人們呢?
中國革命的斗爭過程和取得勝利,當年的革命者只占全部中國人里的少數,革命的勝利對于參加革命和為革命而犧牲的親人們而言會珍惜,但沒有參與其中的大多數的中國人,最后無非是勝利的搭便車人,是最后也一起享用成果的沾光人,因為沒有直接的犧牲,所以就很難認識到過程的殘酷和勝利的艱難。
魯迅說,人心是很難相通的。一個人的痛苦,對另一個人,也許看他人痛苦卻是他心中的歡喜,別人的歡喜,卻是他的嫉恨。古代人也許通透這一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沒有錯,這是古代私有制度的結論,而古人則用一人犯法,株連九族相對應和懲罰。毛澤東主席為中國革命犧牲了六位親人,勝利后他沒有搞家族統治,因為他搞的是天下為公。但他的犧牲,卻沒有換來如那普通老婦一樣諸多人的感念,反得到沒他地球也照樣轉的對待,他們哪里懂得六位親人的犧牲是種怎樣的犧牲?犧牲自己成全他人,對懂的人值得,對不懂的人是另外一種超出個人犧牲的高尚和偉大,人類歷史和社會價值會記住他,絲毫不會因某些人不懂會磨滅掉。
中國這個極其有家天下傳統的國家,勝利者們還有誰能比毛主席最不忘初心呢?勝利者專享勝利的筵席,這世道的變遷,好像那就是天經地義般的邏輯。而歷史的另一個邏輯又是,朱太祖決不能為崇禎朝負責。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當年舊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國人,包括工人階級,幾乎都是歷代為農的背景,雖貴為晚清重臣的李鴻章和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都是農耕出身,被中國革命拯救享受勝利隨著進入新中國的絕大數中國人,都是翻身的農民及其后代,活在今天的人,只看到今天而忘記自己上代人和祖上也是受那百分之一壓榨下的悲慘底層,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背叛。但這個教育的責任,國家第一位地要承擔。因為如何對待毛澤東主席就決定了社會人對毛澤東主席的態度。
中國現代史,如果沒有毛主席,就一定不是今天的樣子,如果能假設,它只能是舊中國的延續,或有些改良式的進步,但已經固化好的利益決不會允許有絲毫的改變。
毛澤東主席是中國歷史上繞不過去的一個歷史人物,有人贊頌他的偉大,但也有人罵他,能知道他為什么偉大,又知道為什么有人罵他,一個人就最低做到了基本的正義和善良。他生前影響了四十一年,他去世四十三年之久了,今天他還影響著這個社會,被人們所懷念,不僅僅在中國,還難有出其右者,憑乎這已八十四年的時光,就足夠他的偉大了。
今天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26周年紀念,謹以此紀念毛澤東主席!
2019.12.2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