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中國的改革開放四十年歷史給世人的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經濟的騰飛。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拿當下的視覺所及和感觸與四十年前相比,的確如許多文章所言:天翻地覆的變化——誠如1978年前的中國與1949年之前的中國比較一樣,經濟和社會面貌同樣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不同的是,改革開放后的時間跨度是四十年,改革開放前的時間跨度是三十年;因此,前者比后者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視覺沖擊。長期以來,一種試圖壟斷輿論場的觀點認為,中國三四十年來經濟之所以能夠騰飛,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各方面成就,標準答案只有一個——改革開放的功勞(甚至不少官方宣傳也持這種偏頗、極端的觀點)。但是,只要我們作一番認真的思考和推敲,卻不難發現上述貌似正確的標準答案,其實是個半對半錯的答案——因為這個結論和答案并不客觀、并不公正,而且與事實并不完全相符。那種把中國經濟等各方面的成就全部記在改革開放的功勞簿上(或全部記在“設計師”的功勞簿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三四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騰飛,之所以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因素是多方面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確功不可沒,但是,改革開放不是促成中國騰飛的唯一的“功臣”和最主要因素。那么,到底是哪幾大重要因素促成了中國經濟騰飛呢?針對這個問題,我根據自己長期的思考和分析,整理出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因素之一:毛澤東時代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積蓄了騰飛的能量!
毛澤東時代(截止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無論是工業、農業、經濟、科學技術,還是國防或是外交,都已經為后面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和可靠的基礎。單就工業和制造業而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已建立起鋼鐵、機械、電子、化工、化肥、食品、紡織、造紙、印刷等等門類十分齊全的工業體系。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盡管有些人不愿承認這個明擺著的事實,堅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可以空中起樓閣的荒唐觀點(甚至虛構改革開放前“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因素之二:時間紅利!
——當我提出“時間紅利”這個新概念時,人們可能會表示費解:什么是“時間紅利”?我的回答是,說得深奧些——只要宇宙間存在時間,那就必定會產生紅利(這種紅利既是物質的,也是非物質的),隨著時間的腳步向前邁進,物質和非物質的紅利就會不斷地積累著、不斷的被釋放著,這種與時間相伴相生的紅利就是“時間紅利”。時間紅利在這個世界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存在,并且是一種——真理的客觀的存在!且,時間紅利存在于各種政治制度與各種經濟模式之中。
說得簡單些,只要地球還在轉,物質的豐富和科技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都是必然的(除了國家處于戰爭狀態中)。就像一棵樹的成長過程一樣,只要給足了泥土、空氣、陽光和水,經過年復一年的時間推移,小樹就會長成大樹,甚至是參天大樹。改革開放的時間跨度是40年,40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即使不搞改革開放(或者不喊改革開放的口號)時至今日,中國社會所積累下來的時間紅利同樣相當可觀,相當驚人;并且,社會面貌同樣也會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對不會因為繼續實行計劃經濟或別的經濟模式,中國社會四十年來就一直原地踏步走;我們老百姓也絕對不會四十年前穿打補丁的衣服,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穿打補丁的衣服——我說這些話并沒有貶低改革開放的意思——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你不喊這個口號,在中國社會的前進步伐中,它自身也會不斷的在改革、不斷的在開放。
筆者攥寫此文的用意是,不贊成、不認可將改革開放的功勞絕對化。而是要對其作理性分析、客觀公正的評價。
筆者在幾十年的長期觀察中發現,無論在老百姓的街談巷議中,還是互聯網輿情的反映中,有不少人頑固地持有一種將改革開放的功勞絕對化的錯誤觀點和認知。其“臨床表現”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么什么。。。。。”,“沒有XXX就沒有我們今天什么什么。。。。。”,“沒有XXX我們現在還看不上彩電”,“沒有XXX,我們老百姓用得上電腦嗎?上得了網嗎?”,“沒有XXX,我們中國人男女老少都能用上手機嗎?”(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就不難發現,類似上述的言論并非出自我的杜撰)。
可悲的是,某些人自己愚昧無知不說,在傳播改革開放功勞絕對化的同時,還抱怨別人不知感恩——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他們佯裝不知道,什么彩電啦,電腦啦,手機啦等等現代科技產物都不是中國原創,而是泊來品。他們也佯裝不知道,世界科技產品和科學技術,或遲或早都會跨越國界的。就像40年前非洲人民沒有彩電、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一樣,40年后的今天呢?他們缺哪樣呢?所區別的是,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普及程度有高有低罷了。如今,非洲人民看上彩電,用上電腦、手機,他們又該感謝誰呢?還不是歸功于時間紅利嗎?
再往前說,拿老佛爺西太后跟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相比如何?老佛爺在世的時候,中國有許多新鮮玩意兒康熙、乾隆見所未見,更別說享受了。比如,標志著科技進步的火車!老佛爺時代中國人在科學家詹天佑的帶領下建成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線——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的建成功勞歸于誰?歸功于老佛爺?她真的比康熙、乾隆更有治邦安國的才干?火車在中國的問世、京張鐵路的通車,還不是得益于時間產生的紅利!
因素之三: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工人和農民)的創造、貢獻乃至犧牲!
勞動者的創造和貢獻——這才是四十年來中國經濟騰飛的最重要因素!多年來,輿論場有人過多、過分地強調某個前領導人的個人作用,甚至神話他對中國某段歷史的作用。這種認知是不可取的,退一步講,這種宣傳是無法達到全民共識的。毛澤東主席幾十年前早就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因素之四:政府的“唯GDP”論
幾十年來,政府(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一直堅持GDP掛帥,唯GDP論英雄(淡化GDP的經濟導向作用,還是從本屆政府才開始的)。不管是政府的政績考核,還是官員的升遷和選拔,GDP是衡量的重要砝碼。某些地方政府甚至高調倡導“誰英雄、誰好漢,就看在GDP面前能干不能干”。GDP對政府所能引發的亢奮感,絲毫不亞于搖頭丸!
一分為二的講,對于政府的努力和長期以來所奉行的唯“GDP論英雄”也不能一筆完全抹殺。40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高速發展,與政府長期堅持GDP掛帥倒也是是密不可分的,也說得上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唯GDP論雖然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果和社會問題。如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忽視民生、暴力拆遷等等。
結束語:關聯經濟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本文就不再一一陳述。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活在當下的人們,都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騰飛;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成就和錯誤;當我們無論是回顧歷史,還是面對現實,都要用理性、客觀、公正的眼光去審視;而且,要審視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這樣,才能作出符合良知、符合事實的判斷。
(杭州八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