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1935年8月寫給蕭軍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我)不過思想較新,也時常想到別人和將來,因此也比較的不十分自私自利而已。”
“想到別人和將來”,這就是一種公共精神,或者說一種公德。一個有公共精神的人是不是就毫無私心呢?不是。私心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有公共精神的人不過是“比較的不十分自私自利而已”。
我們說蔣介石集團缺乏公共精神,就是說他們經常“想不到別人和將來”,他們“比較自私自利”甚至“特別自私自利”。所以,他們與人民為敵,出賣國家利益。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幾乎都具有魯迅的思想境界:“時常想到別人和將來”,所以,他們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毛主席雖然逝去,但他和廣大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在他身后依然存在著。經歷過毛主席時代的人們還保留那種公共精神,“想到別人和將來”,想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前途。于是,面對改革開放后勃然而起的各種丑惡現象,心靈中的公共精神必然地促使他們要與之斗爭,直到1989年學生運動的興起。89年的中國大地上公共精神如潮水洶涌。人們關心政治,關心國家的前途。毛澤東思想的本質不就是表現為一種公共精神嗎?不就是表現為“時常想到別人和將來”嗎?
89年之后呢?公共精神被否定,愛國精神被否定。現在我們應該明白毛澤東思想被否定的原因了吧!資產階級是不愿意老百姓有公共精神的。他們要壟斷政權。80年代初的改革,農村是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了集體事業,農民的公共精神萎縮了;城市是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改革主要是兩條:一條是剝奪普通工人的管理權,強化領導的權力;一條是搞物質刺激,讓工人只關心個人收入。工人的公共精神也萎縮了。但中國人民的公共精神是在89年之后才被徹底擊碎的。隨之,在90年之后,全社會都在討論“雷鋒精神要得要不得”這個問題,在多數人那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要不得”。“要不得”的原因也很簡單,是“不合時宜”。是啊,在毛主席時代,雷鋒精神是合乎時宜的,而在鄧小平時代,雷鋒精神就不合時宜了。毛澤東時代公共精神是合乎時宜的,鄧小平時代公共精神就不合時宜了。
魯迅是有公共精神的人,所以他在蔣介石統治的區域,是受迫害的對象。而在毛主席那里,魯迅被稱作“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參加“義和團運動”的人,在這場運動中體現出了公共精神,他們要挽救自己的國家;參加“五四運動”的人也是有公共精神的,他們愛這個國家;89年的學生們也是有公共精神的。89年之后,公共精神被否定。直到今日,公共精神依然是被否定的。08年奧運會火炬傳遞期間,在法國有某些人支持藏獨,中國的愛國者掀起抵制家樂福運動,被主流否定;17年美國在韓國布署薩德系統,中國的愛國者掀起抵制樂天運動,再次被主流否定。資產階級從根本上就不愿意群眾組織起來。群眾一旦組織起來,他們今天會反對家樂福,明天就會反對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很強的。所以,今天的主流媒體也是不會宣傳公共精神的。他們反而是希望群眾越自私自利越好,這樣最有利于統治的穩定。如果是在毛主席時代,幾千萬工人會忍氣吞聲地被下崗?即使在80年代,也沒有人敢讓幾千萬工人下崗。
一個時代的文化就是這個時代的統治階級的文化,所以,今天的社會主流精神就是自私自利精神。而僅僅在四十年前,中國人的主流精神卻是公共精神。
2018.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