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11日,我刪掉了一篇“微評”,該“微評”提到了中國公使有關臺灣問題的紅線表態。說實話,我至今對這個“表態”仍是不放心的,所以,今天接著寫“微評”。
1、美國務卿:美愿不設條件與朝鮮談判。
評:當地時間12號下午,北京時間今天清晨,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一家美國智庫發表演講時說,只要朝鮮準備好了,“美國愿意開始與朝鮮進行‘不設先決條件’的談判”。而此前,美國的立場一直是堅持朝鮮必須首先放棄其核導計劃,才能與之展開談判。
這一表態再次把特朗普的行事風格表達得淋漓盡致,他開始跳出朝鮮半島的歷史既定解決模式,實際上也是對“六方會談”在外交思想上的徹底拋棄,當然也是對“雙暫停”建議的直接否定。
特朗普為什么寧可“談天氣”也要讓朝美談起來?毫無疑問,他在想辦法擠壓中國空間。只要談起來,美國的空間就會更大,所謂“不設先決條件”當然只是一種套路,談起來后再在過程中穿插條件會更有利于美國的進退。
2、為抗衡大陸,蔡英文向“自由印太”納了投名狀!同時向日本天皇祝壽。
評:我為什么在“前按”中提到公使表態的問題?因為我看到了臺灣問題的復雜性在增強,而不是網友們表現的那么興奮。
“印太聯盟”在多長時間內會產生作用暫不確定,目前仍只具備象征意義。但它的存在和現實化毫無疑問會對中國構成心理上的威懾,決不是講,我們的軍工天天曝出“黑科技”就可以讓臺灣問題變得簡單。
我現在最大的憂慮是:公使劃了那么個紅線,萬一美軍艦進了高雄或其它臺灣港口怎么辦?真的會武統嗎?話講出去了,特朗普若冒險進去了,還有退路嗎?還有下一層紅線嗎?
我個人看法:如果中美貿易不如特朗普預期,特朗普可能會在2018年做出挑戰性動作,他就是個胡攪主義者。
3、臺“公投法”獲通過 “獨派”將打擦邊球觸及兩岸底線。
評:臺灣“公民投票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后,蔡英文隨即在臉書發文稱“這是一個歷史時刻”。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稱:感動之情難以言喻,這是民進黨30年來的堅持,相信經過此次‘修法’,臺灣將邁向另一個里程碑。
“公投法”通過,當然并不意味著“臺獨公投”能通過。
但是,大陸應該看到什么呢?
要看到臺灣島內的真實民意是什么,要看到臺灣島內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要看到黨派政治取向的趨同化,要看到各政治勢力借“民意阻力”達到臺獨的深遠用意,“武力”與所謂的“民意”發生碰撞時,中國的內政問題會突然間變成國際問題,統一之路絕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易行。
我們有兩種思想是比較危險的:一是自找理由的等待主義,二是單向理想化的武統主義。
在解決臺灣問題上,大陸應該啟動談判進程了,要學學特朗普的“先談策略”,統一的事先談起來才行,啟動進程并不意味著打仗,遲遲不啟動,可能就要打非常復雜的仗。
4、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俞正聲發表講話。
評:80年時光流逝。南京大屠殺的黑暗歷史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人類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我對公祭“南京大屠殺”有幾點看法:
其一、公祭是一種對民族生存前景的負責,它改變了過去的模糊心態,提醒了中國人牢記歷史。我們希望,中國人增加自信,改變仇恨思想,但我們不能又陷入到面對強國時的奴才思維。
其二、中國人已經不需要在國內外尋找“南京大屠殺”的證據,日本承不承認,這個事實都是存在的,其它國家承不承認,事實也存在,我們要有絕對自信由自己認定并固化。
其三、公祭“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不是制造歷史上的國共分裂,盡管今天是公祭日,我個人仍然不贊成借此活動把“南京保衛戰”說成是“二戰中最為慘烈的首都保衛戰”,如果說成是“最慘烈的首都大屠殺”,我是承認的,但它不是最慘烈的首都保衛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不如“莫斯科保衛戰”。
其四、“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而言,毫無疑問是一次千年恥辱。然而,極不協調的是,有些人竟然把公祭日變成了美化蔣介石和國民黨軍的一次大好機會。我對所有的犧牲軍民都表示敬意,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但我必須堅持一慣的看法:這個恥辱應該由全民承擔,沒有任何理由還找什么“歷史數據”來給自己增添榮光,中國人被小日本大屠殺,就是不折不扣的歷史恥辱,不找理由。
5、全球一多半的豪車都讓中國人買了。
評:前面四條全是大事,我最后選用了這一條買買買的新聞。
我想問的是:日本車在中國的銷量到底有多龐大?質量原因是最大理由?日本車在中國賣得好,它的飛機、軍艦和導彈是不是可以造得更多更好?核武器呢?
微結論:無論對待歷史還是對待現實,如果習慣性感情用事,最終都會壞事,聽得進好言,聽不進逆耳,最終也會壞事,能把近十四億人團結好,未來就不會有新的“大屠殺”。
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