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是哪里來的?對于這個問題,過去大家都很清楚,是勞動創造了財富。可是這些年來,由于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專家”的鼓噪,不少人對這個問題反而有些糊涂了。對于“財富是哪里來的”這個問題,現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的仍然堅持是勞動創造了財富,而有的則說是資本創造了財富,也有的說是能力創造了財富;有的說科學技術是創造財富的主要因素,還有的說信息、商品交換和虛擬經濟也能創造財富,等等。那么,財富究竟是哪里來的呢?
一、什么是財富?
要搞清楚“財富是哪里來的”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什么是財富。目前,世界上對“財富”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財富是指具有價值的東西(見《辭海》),包括自然財富、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戴維.W.皮爾斯主編的《現代經濟詞典》中對財富(Wealth)下的定義是:“任何有市場價值并且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都可被看作是財富。它包括實物與實物資產、金融資產,以及可以產生收入的個人技能。當這些東西可以在市場上換取商品或貨幣時,它們被認為是財富。財富可以分成兩種主要類型:有形財富,指資本或非人力財富;無形財富,即人力資本。”這被認為是西方經濟學對財富的典型而通用的定義。
對于“什么是財富”這個問題,馬克思給了我們明確的解答:“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接著,馬克思進一步闡釋了使用價值的內涵:“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例如鐵、小麥、金剛石等等,就是使用價值,或財物。”
馬克思認為財富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西方經濟學則認為具有市場價值并且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才是財富,這兩種說法究竟哪一種對呢?很顯然,馬克思的說法是正確的。這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使用價值是永恒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而使用價值的存在則不以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也就是說,具有市場價值并且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首先必須具有使用價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都可以(能夠)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例如,茅于軾在宣傳“勞動未必創造財富”觀點時曾經舉例說,“文革時期中國人辛辛苦苦地挖防空洞就沒有創造財富”,這完全是胡說八道。一般情況下,防空洞是不能在市場上隨意進行買賣的,但它并非沒有使用價值,特別是到了戰時,防空洞對于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是必不可少的,難道防空洞就不是財富嗎?如果不是財富,為什么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要將防空洞列入固定資產和不動產進行統計?如果不是財富,為什么當年抗戰時,為了躲避日軍飛機的轟炸,重慶的高官和富人們要紛紛花重金建造或購買防空洞?
由此可見,馬克思認為“財富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的觀點才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經濟學對“財富”的定義之所以不同,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價值觀的不同,馬克思主義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考慮問題,因而認為凡是對人類有用的東西都是財富;而西方經濟學則主要是站在商品經濟的角度和資產階級的立場來認識問題,因此認為只有在市場上可以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才是財富,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可以賺錢的東西才是財富。
二、貨幣是不是財富?
要搞清楚“財富是哪里來的”,還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貨幣是不是財富?
這是因為,許多人由于搞不清楚貨幣與財富的關系,因而對財富的源泉存在錯誤的認識。
什么是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中國早在春秋時期,黃金已作為貨幣而出現,如古籍上說子貢“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說明黃金已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出現了。此外,春秋時還出現了銅鑄幣。
關于貨幣的本質,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于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與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并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那么,貨幣究竟是不是財富呢?我認為,在通常的場合,可以把貨幣看成是財富,因為它是衡量財富的尺度,是社會財富的代表。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說,貨幣只是財富的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特別是在研究“財富是哪里來的”這個問題時,就更不能把貨幣等同于財富,否則就會得出“財富是造幣廠生產出來的”這樣可笑的結論。
三、財富究竟是哪里來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定義,財富是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因此,財富就不僅包括人類創造的財富,也包括自然界產生的財富;不僅包括有形的物質財富,也包括無形的精神財富等。
那么,財富究竟是哪里來的呢?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也早就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他認為,自然界和勞動都是財富的源泉,但勞動則是人類財富的主要源泉,勞動在財富創造過程中具有本源意義。
馬克思說:“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對于自然界在財富創造中的作用和地位,馬克思引用威廉·配第的著名論斷,即“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作為重要的闡釋,并認為在財富創造過程中人和自然界是攜手并進的,是一種人居于主體地位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馬克思把自然界產生的富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作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自然生長的可供人類食用的動物和植物等等;另一類是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森林、草原、土地、礦藏等等。馬克思認為這兩類自然富源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較低階段,作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具有主導性的意義;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較高階段,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占有主導性的地位。但這并不是說自然越富饒,經濟就越發展,財富就越豐富,相反,“過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自然只是形成財富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對于勞動與自然界在財富創造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主動的因素,居于主體地位,人只有通過勞動對自然界進行改造,利用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所以,勞動才是人類財富的主要源泉。
四、對有關財富來源幾個錯誤觀點的批駁
近年來,一些人否定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財富的理論,極力宣揚一些錯誤的觀點,如“資本創造財富”,“能力創造財富”等,這些觀點都是十分荒謬和站不住腳的。
1、駁“資本創造財富論”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財富主要是由資本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勞動創造的。他們的主要理由有兩點:一是資本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而勞動則處于被動地位。也就是說,一個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決定的,而工人則要聽從資本家的安排。二是資本對于生產力的提高發揮了主要和主導作用。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會積極研發和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購置先進的機器設備,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而在這些方面,工人所起的作用不大。
“資本創造財富論”的這兩條理由貌似有理,其實是根本就站不住腳的。
不錯,在私營企業,資本家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決定權,但這絲毫也不能說明是資本創造了財富。
大家知道,現代企業都是由一線生產員工(包括直接制造產品和各種輔助性崗位的工人)和經營管理人員(對生產進行組織指揮的人)組成的,兩者都不可缺少,就像軍隊是由士兵和各級軍官組成的那樣,既不能沒有士兵,也不能沒有軍官。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在有些小企業是由企業主親自來干的,而在不少小企業和所有的大中型企業則主要是由資本家雇傭的經營管理人員來干的。在企業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經營管理人員(包括親自兼任經營管理工作的企業主)雖然并不直接動手制造產品,但他們的經營管理工作使得生產得以實施并制造出合格的產品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使得產品能夠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收回成本后進行再生產,從而不斷地創造財富,因此,他們實際上也參與了財富的創造,并為此付出了勞動,所以,經營管理人員也是創造財富的主體。由于經營管理人員與一線生產工人所處的地位不同,他們對企業生產經營所起的作用通常要大于一線生產工人。但作用再大也是勞動達成的,而不是從資本里變出來的。如果光有資本而沒有人的勞動,不要說創造財富,就連把貨幣資本變成廠房和機器都辦不到。
誠然,資本家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確實會積極研發和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購置先進的機器設備,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但這些措施只是提高了勞動者創造財富的能力,并不能代替勞動本身,創造財富歸根結底還要靠勞動者的勞動。
有人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資本可以創造財富。他說,我在一個大城市投資2000萬元買了一處房地產,幾年后以6000萬元的價格賣了出去,一下子賺了4000萬元,你看,這不是資本創造了財富嗎?
我認為,這個事例只能說明把資本投到房地產市場上可以賺錢,卻不能說明資本可以創造財富。同一處房地產,隨著市場的波動其價格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在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不斷上漲,但它的使用價值卻不會增加。在這個事例中,投資者賺到的只是貨幣,而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貨幣只是財富的代表,而不是財富本身,因此它絲毫不能說明資本可以創造財富。
實際上,一些人鼓吹和宣揚 “資本創造財富論”,否定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財富的理論,其根本目的是要為資本家的剝削行為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辯護。
例如,茅于軾就公開說:“拿我國的經驗來看,改革前沒有剝削,工人們十幾年不加工資。現在有了剝削,工人的生活比改革前好多了。這證明所謂剝削實際是財富創造。”他還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怎樣才能在市場上賣得掉并且賺錢,生產成本如何才能降低,等等,“這些事都不是生產工人能夠左右的,都是企業家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講,賺錢,或用較少的社會成本生產出合格產品都是企業家的事。所以有理由講財富是企業家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創造出來的。”
我們不否認親自兼任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資本家在企業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有勞動,但這種“指揮勞動”具有參與財富創造和剝削工人的兩重性質。馬克思在《剩余價值學說史》中說:資本家“這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這種勞動也可以轉讓給經理),自然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指明:這種“指揮勞動”和雇傭工人的勞動是根本對立的,是不能和工人勞動相提并論的。雖然這種“勞動”也是“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但是它在根本性質上則是榨取工人的剩余勞動的。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家的“指揮、監督和調節的功能,在屬于資本的勞動進行協作時,便成了資本的功能,還取得了特別的性質”。“資本家的指揮,不只是一種特別的,由社會勞動的性質引起并屬于這種過程的功能,它還同時是一種剝削一個社會勞動過程的功能”。馬克思在這里明明白白地將資本家指揮功能的性質定為“資本的功能”、“剝削一個社會勞動過程的功能”。
由此可見,盡管親自兼任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的“指揮勞動”在客觀上也參與了財富的創造,但這種“指揮勞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勞動、獲取剩余價值,因此,資本家的“指揮勞動”不僅與廣大勞動者的勞動在根本性質上完全不同,而且也絲毫無法否認資本剝削勞動的性質。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里我們再舉個例子:某私營企業實有資本2000萬元,有1名企業主和100名員工,100名員工的人均年收入為3萬元,企業一年的純利潤是200萬元。如果企業主與員工一樣實行按勞分配,那么即使企業主的工資性收入定為員工人均收入的10倍,最多也只能拿到30萬元。如果該企業主不投資辦廠,而是將2000萬元自有資金全部存入銀行,全年的利息也只有70萬元。可是該企業一年200萬元的純利潤都落入了企業主個人的腰包,這不是剝削又是什么?
可見,資本家的剝削是鐵板釘釘的客觀事實,任何人也無法否認。
2、駁“能力創造財富論”
近年來,有人宣揚一種“能力創造財富”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財富的產生或發展過程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是能力創造了財富。誰的創造能力大,創造的財富就多,就應該獲得較多財富;誰的創造能力小,創造的財富就少,就只能獲得較少財富,因而就出現了貧富差距。所以,貧富差距是財富規律作用的結果,共同富裕是對經濟規律的踐踏。
我認為,“能力創造財富論”是非常荒謬的,根本就不值得一駁。
誠然,能力對于財富的創造確實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要請問,能力又是如何變成財富即使用價值的呢?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但如果他不參加勞動,既不動腦(腦力勞動),也不動手動腳(體力勞動),難道財富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由此可見,這種否認勞動創造財富的謬論,就像是巫師的鬼話,只能騙騙不諳世事的小孩。 “能力創造財富論” 實際上不過是“資本創造財富論”的變種,其根本目的也是要為資本家的剝削行為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辯護,為在中國搞資本主義鳴鑼開道。
3、駁“虛擬經濟創造財富論”
近年來,還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叫“虛擬經濟創造財富論”。這種觀點認為,金融等虛擬經濟也能創造財富。
什么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一個新詞語,目前國內外對“虛擬經濟”沒有統一的定義。成思危的定義是:“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在現代經濟中,虛擬經濟主要指金融業。
虛擬經濟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虛擬性,就是指它的交換物在形態上是虛擬的而非實物的,它只是以價值符號為交易對象,而不以實物為交易對象。二是經濟性,就是指價值符號及它們的交換也是以勞動價值為基礎的,沒有價值及價值交換也就談不上它的經濟性;并且,價值符號還可以還原為價值實體,即從虛擬走向現實。
虛擬經濟是為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服務的,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它能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企業組織制度的完善。隨著虛擬經濟迅速發展,其規模已超過實體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范疇。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等特征。
然而,金融業等虛擬經濟活動只能實現財富的轉移,而根本不能創造新的財富即使用價值。從其實質上看,它不過是把一部分人的錢(財富的代表)轉移給另外一部分人,在一部分人賺錢的同時另外一部分人則賠了錢(在現實中往往是少數人賺錢而多數人賠錢),而社會財富實物的總量并沒有增加,增加的只是經濟泡沫即虛假的財富。
能夠在股市交易、期貨交易等虛擬經濟活動中賺大錢的人,一般需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雄厚的財力,財力越大賺錢的幾率越高,當財力大到一定程度時就能操縱市場,做到只賺不賠。二是要有專門的知識和信息渠道。如今股市里的大戶(投資機構)都雇有專門的操盤手,這些人往往是交易員出身,對盤面把握得很好,能夠根據客戶的要求掌握開倉平倉的時機,熟練把握建立和拋出籌碼的技巧,利用資金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盤面的發展,他們能發現盤面上每個細微的變化,從而減少風險的發生。此外,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大戶(投資機構)還有各種各樣的信息渠道,能提前獲知影響股票、期貨漲跌的相關信息,從而及時吃進和拋出,做到只賺不賠或多賺少賠。
由此可見,能夠在股市交易、期貨交易等虛擬經濟活動中賺大錢的人,往往都是財力雄厚的大資本家。所以,“虛擬經濟創造財富論”實際上是“資本創造財富論”的另一個變種,是為資本家和資本主義涂脂抹粉的又一個謬論。
4、駁“科學技術創造財富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一些人錯誤地認為,“科學技術也能創造財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混淆了勞動主體與勞動手段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即人是勞動的主體,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性和主導性的地位。誠然,勞動資料(勞動手段)的改進,對提高人的勞動能力即生產力具要重要意義,但勞動資料(勞動手段)不能離開勞動者而單獨存在,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它始終處于輔助性的地位。因此,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科學技術能夠幫助勞動者創造財富并提高勞動者創造財富的能力”,而“科學技術也能創造財富”的說法則是不科學不嚴謹的。
5、駁“勞動未必創造財富論”
茅于軾等人還有一種怪論,說“勞動未必創造財富”。這種怪論違反了形式邏輯,是一種玩弄文字游戲的花招。
他們的推理過程是:馬克思說“勞動創造財富”——可是勞動未必創造財富——因此,馬克思說“勞動創造財富”是不對的。
這個推理過程違反了演繹推理的三段論。首先,馬克思勞動創造財富理論的基本涵義是“財富是由勞動創造的”,是針對財富的來源而說的,而不是針對勞動的結果來說的。其次,從勞動的結果來看,在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勞動創造了財富即使用價值,但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廢品,廢品就沒有使用價值。而馬克思從來也沒有說過“所有的勞動都能創造財富”。所以,茅于軾等人以“勞動未必創造財富”為由來否定馬克思勞動創造財富理論,就像以“有的女人生不出孩子”為根據而得出“孩子不是女人生的”結論一樣荒唐可笑,他們的鬼花招完全是徒勞的。
綜上所述,勞動是人類財富的主要源泉,勞動在財富創造過程中具有本源意義。而所謂“資本創造財富”、“能力創造財富”等觀點都是十分荒謬和有害的。在當前,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批判這些錯誤觀點,始終堅持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財富的理論。
一是在生產上要樹立勞動財富觀。尊重一切有益于社會的合法勞動,反對對勞動者進行嘲笑和凌辱。
二是在分配上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隨著生產和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使廣大勞動者能夠共享勞動成果,分享發展果實,并從制度、政策上給予保障,反對少數人壟斷國家的大部分財富。
三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財富觀,反對以物為本的財富觀。把財富的增加與人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