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討論中,自己遇到最多的問題有兩個:1)勞動;2)人性,一些爭論均產生于對其的不同認識與理解。而這兩個問題都屬于社會科學的最基本問題,有必要對其予以澄清。
前文中曾說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屬于打假利器,而對勞動與人性概念從人類之根(本原)上予以追究,這一問題不難搞清,同時還能夠辨別出其不同理解相距真實偏離多遠。而經過這一追究,大家也能發現一些在社會科學中的文化變遷現象。
特別注明:按照恩格斯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定義和區別,他是以宇宙本原作為基本依據的,所以,本文就繼續以人類本原 - “勞動”作為社會科學唯物主義的基本依據。
一、中西方對“人”的不同闡釋及辨析
馬克思主義原理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前文中,曾根據恩格斯的唯物主義原理,將人類本原追究到了“勞動(改造自然)”。
在探討勞動與人性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人”這一概念的中西方闡釋進行一下比較。讓我們先認識一下自己,因為勞動、人與人性是同時誕生并存在和運動的,勞動是人的本質特征,也是人性的本質內容。
(一)、中西方對“人”的基本闡釋
1、中國闡釋。(在線新華詞典)人 : 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并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動物:人類。
2、西方闡釋。(朗文)Humanalsohuman being:a man, woman, or child, not an animal(人或人類:區別于動物的男人、女人和兒童)。
(海辭)Human: any living or extinct member of the family Hominidae characterized by superior intelligence, articulate speech, and erect carriage(人或人類:具有超級智慧、會語言交流并能直立行走特征的人科動物,包括活著或死亡的成員)。
(二)、中西方概念的辨析
1、中國概念辨析。在中國對“人”的定義中,肯定了人屬于動物,并且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其與動物的區別是:1)會勞動(“制造和使用工具”附屬于勞動);2)能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很顯然,中國概念來自于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這說明中國在這一基本概念上已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在定義中強調“制造和使用工具”和“能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給人的感覺定義的是剛開始能夠改造自然的原始人類,不像現代的人類,現在運用互聯網和衛星等工具進行勞動創造,豈能是原始人類可比?那句“能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更是多余。
如果從人類之根或本原上(結合人類的進化)定義人或人類,不如直接將其定義成“人屬于會勞動(創造)的動物”。這樣更通俗易懂,也更能體現人的本質特征,更加切合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2、西方概念辨析。也承認人屬于“人科動物”,并與動物存在著區別,但與中國概念的不同則是,沒有闡明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是否會勞動。
而是否承認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勞動,這直接關系到對于人性的基本闡釋(否則會導致人性與動物性不分),也關系到社會科學的根本性問題。
二、中西方對“勞動”的不同闡釋及辨析
(一)、中西方對“勞動”的基本闡釋
1、中國闡釋。(在線新華詞典)勞動: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體力~ㄧ腦力~。
辨析:中國對勞動的闡釋,與恩格斯的“唯物主義(人類本原)”解釋有些關系,但感覺并不十分準確。1)將勞動首先解釋為一種“創造…活動”,這是正確的,勞動本身就包含著創造。2)勞動的本質意義在于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含自然與人類社會),但它首先解決的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問題,恩格斯將其解釋為“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而不單純是發財致富。自己總感覺將其解釋為“創造財富”有些資本主義的銅臭氣,較恩格斯的闡釋有些變味了。
但需要特別注意是,“勞動”是只有人類才具備的一種能力,它屬于人類的本質特征,代表著人世間的一切真善美,而動物的覓食和筑巢等活動不能稱之為勞動。
2、西方闡釋。(海辭)Labour: a social class comprising those who do manual labor or work for wages(靠體力勞動掙錢養家糊口構成的社會階層)。
辨析:通過西方對“勞動”的英文解釋可以看出,它們基本將其局限于體力勞動,并將其解釋為“階層”。這樣的闡釋顯然偏狹了(屬于資產者視角),不符合實際,與恩格斯從人類本原上對其的唯物主義闡釋相去甚遠。
(二)、我國有些學者對“勞動”的模糊理解
1、認為動物也勞動。通過閱讀資料和網絡討論,這種情況還真不在少數。由此說明,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還有些模糊。
2、將勞動單純理解為體力勞動。遇見的這種情況也不少,包括一些很有些理論造詣的學者。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其本身都應該屬于勞動,除工農業的直接生產外,也包括科學創造、文教衛生、社會管理、國防和治安等等,它屬于推動歷史發展與進步的正能量。而將勞動單純理解為體力勞動,一是偏狹,二是“屬于資產者視角”,不屬于馬克思主義原理。
三、中西方對“人性”的闡釋及辨析
(一)、中西方對“人性”的闡釋
1、中國闡釋:
(在線新華詞典)人性:①人的各種特性或屬性的總和與概括。是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人的社會屬性反映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由人的社會關系總和所決定的。人性具有歷史性,它取決于社會生活的發展。人性在階級社會里主要表現為階級性。
②指人的正常的情感理性:為著貪婪而失掉人性|不通人性。
2、西方闡釋:
(海辭)Humanity:the quality of being humane(人性:人類的仁慈品性)。
(二)、中西方在“人性”闡釋上的辨析
1、中國的“人性”概念辨析。顯然,闡釋“①人的各種特性或屬性的總和與概括”這句話是符合實際的,但沒能根據恩格斯的闡釋將人性的本質含義屬于勞動解釋出來。這就導致對其的解釋有些抓不住要領了,以致出現了本應該避免的混亂。
很顯然,隨后對其的進一步闡釋,運用的就是“階級分析法”了,這顯然屬于“本本主義”作祟,與恩格斯對“人”的基本闡釋不十分吻合。
將人性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矛盾,剔除了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也并不符合實際。
其闡釋“②”屬于通俗解釋,也屬于我國的傳統理解。雖然其基本能符合老百姓“正常的情感理性”(近似于儒學、佛學所宣揚的“崇德向善”或“佛性”),但還沒能清楚反映出人性的勞動本質。
雖然中國對“人性”的闡釋還有些模糊性,沒能體現出恩格斯根據人類本原(勞動)對其作出的準確闡釋,但通過“階級分析法”的解釋已經有些接近了,它目前介于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之間,也介于中西方闡釋之間。
2、西方的“人性”概念辨析。很明確,西方對“人性”的闡釋帶有濃烈的宗教味道,并且很“唯心主義”,與人類本原的勞動毫無關系。
還不能說其完全屬于唯心主義,因為它畢竟闡釋的是“仁慈品性”,與“野蠻”是對立的,但與勞動則相距太遠。
由于西方的社會科學人性與動物性不分(與其宗教有關),并且將一些動物性理解并解釋為人性,搞什么“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觀,并實行什么“叢林法則”,這顯然是違背人類社會基本運行規律的,與馬克思主義的人類進化論不符,嚴重脫離了人性一直在逐步增長而動物性在逐步降低的基本趨勢。隨著馬克思主義人類進化論的確立,人類對自身認知的逐步加深和人類的覺醒,西方文化糾偏或矯正是必然的。
三、中西方文化的變遷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原理,通過中西方對“人、勞動與人性”幾個基本概念的對比辨析,可以大體看出人類社會的文化變遷。這幾個基本概念與整個世界的運動是一致的,也處于大轉型的過程中。同時也說明,這個轉型是緩慢的,不是截然的。
隨著人類對自身認知的逐步加深,馬克思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必然會得到世界的公認。隨著人類本原的落實,社會科學中原來的一些猜測和人為因素必定要被剔除掉,必然要服從于人類社會自然的運動法則,必定要實事求是地從0開始探討研究其誕生、存在與運動。
根據考察,自人類誕生以來,在人性與動物性(勞動性與寄生性)這一對基本矛盾的對立統一運動中,人性(勞動性)一直在提升,而動物性(寄生性)則一直在降低,人性在不斷地戰勝動物性,歷史一直是在沿著這一基本趨勢在發展。而在歷史的運動中,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一直是由動物寄生性資本統治著勞動,而只有受馬克思主義指導誕生了社會主義制度后,才真正在政治體制上實現了勞動統治資本。由此,這一轉型也必將帶動著科學文化的轉型與變遷,這在以上幾個基本概念的比較中已經明確地反映了出來。
1、中國文化的變遷。相對來說,由于中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理論和文化變遷較快一些,并且其社會政治體制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變革,實現了時代的跨越。
但從文化上來講,它并不像政治體制那樣以49年為界劃分為新、舊中國,而是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就以上所比較的情況看,我們的文化目前仍處于向“人性和勞動性”轉型的階段。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國文化中的人性因素在增長,但仍沒有將其與勞動或人類本原聯系在一起,仍處于模糊狀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相符的。
與網絡中所編寫的“人、勞動與人性”資料聯系起來看,我國的科教文化界雖然也處于轉型過程中,但總有些在外圍打轉,深入不到概念的本質,與我們社會主義文化的需求還是慢了一些,有些地方還在運用西方資本主義甚至宗教觀點對其予以闡釋。
2、西方文化的變遷。相對來講,西方文化的變遷則較慢一些,比如它不將人看作會勞動的動物,對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能做出解釋。但不得不承認,在歷史的縱向運動中,資本主義文化中的人性較奴隸和封建社會還是有所提升的,但相較社會主義,其人性還是沒能與動物性區分開來,尤其是將一些動物性闡釋為人性,并將人類的“超級智慧”運用于“生存競爭”的“叢林法則”,事實上反而助長了人的動物性。這既為其在政治上資本統治勞動提供了依據和空間,也導致了目前世界各國的動亂。
很多人可能都已經看出來了,雖然現在還有些人跟著喊什么“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觀(目前在中共所主導的理論界和民間都已對其有所遏制),但資本主義發展已到了末期。不管其承認或認可與否,也不管其運用何種手段予以阻攔,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以萬物為芻狗”,任何意志都無法阻止其前進。
通過運用唯物主義原理進行中西方科學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西方,但它并不屬于西方,而是屬于世界。同時也可看出,中華文明會在文化的轉型與變遷中更加成熟,也將屬于世界。
社會科學屬于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儒學與佛學)。近年來,為了“顏色”中國,西方文化也在積極地向我國滲透。據資料反映,中國已經有基督徒一億多人,而信奉西方價值觀的中國人,雖無精確統計,但從中國互聯網和教育領域的局部調查中可以看出,其數字也十分驚人(網絡中有些專家學者已經在運用西方文化和宗教編寫社會科學資料)。由此從政治上講,加強我國的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人類之根屬于勞動,社會科學理論與文化之根也需要向勞動靠攏。希望科學文化界能夠積極努力,力促我們中國更加勇敢而大張旗鼓地扛起人性與勞動大旗,為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