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一直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發覺自己越來越跟不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解釋的巨變。
怎么解釋這些“變”呢?按我的理解,“創新”一詞足矣!
近幾年來,有一句話特別入富人心、入政策心,這句話是:有恒產,方有恒心。前不久,出了個新《意見》,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定心丸式的回應。
下面,想談談恒產與公產的問題。
什么叫恒產?恒,持久的意思,恒產,也即持久的財產。持有財產的主人是誰?私人。
什么是公產?公,大家的,公共的,公產,也即一定統計范圍內全體人員共同占有的財產。公產的主人是誰?全體或全體者的代表。
從已經逝去的歷史看,到底是公產可靠還是私產可靠呢?我們不妨先從表相分析一下。
公產,原始經歷的時間久,但畢竟太原始,今人不大相信,難言優劣。近現代,中外許多國家經歷了公產階段,又因為失敗者居多,不敢肯定有說服力。
私產,在人類最主要的文明期,應該講絕大部分時間處在私有制狀態,好,不好,都是這么過來的,并且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倘全盤否定,從經驗立場看,難以服眾。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人類史,站在毛澤東式公有立場以人類大同思想來看待資產的占有欲轉變,我們應該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結論,幾千年的表相結論不代表就是真理。
世界那么美,為什么總是戰爭不斷?
中國人最愛講自己的山河最美,我不是這么認為的,我認為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不同的美,不存在哪國比哪國的山河更美,人類現存的生活區塊及地質面貌是地球偶然事件引起的結果,洪水,颶風,地震,泥石流,把地球表面美絕了,把人群分開了,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美麗的世界。
既然都擁有絕美的世界,為什么還要戰爭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想聊聊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問題。
于我看來,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就兩點:一是基因不平等,二是文明的惡果。
非文明時代,人類是整體平等的,硬要講有不平等,那就是自然基因不平等,部分原始人體格強壯,部分人體格弱小,強壯者占有性伴侶的機會略多一點,占有生存必需食物的能力略強一點,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什么所謂的財產私占了。
文明時代,人類生存已經由“自然生存法則”轉向為“意識生存法則”,體格因素退居次位,意識分化成為主導,人類文明是意識推動的結果,不是體格推動的結果。意識進化的快慢決定了人的私性占有欲產生越來越大的差距,從而引發了由意識推動的決斗,再進一步擴大為人類戰爭。
文明每精進一步,人類戰爭就更殘酷幾分,死亡人數就越來越規模龐大,用新戰爭解決新私人占有矛盾成為必然,整個人類史,沒有一場戰爭不是物質戰爭,這個“物質”包含人類喜歡占有的一切范疇。總而言之,自私是人類災難的文明根源,不消滅自私性文明,就不可能消滅人類戰爭。
再回到恒產與公產的話題上來。
經過幾千年的戰爭與間斷和平,誰擁有了恒產?秦始皇家有恒產么?他不是想皇家萬歲嗎?唐宗宋祖有恒產么?羅馬大帝有恒產么?彼得大帝有恒產么?他們都沒有恒產,誰還能保證有恒產?中國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富不過三代。雖有例外,但大規律是不會變的。康有為講自己家族十三代為官,有普適性嗎?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權貴能夠代代相傳而固化,對多數人而言明顯是悲劇。
在用現象分析本質的時候,現代中國人最愛引用美國短暫歷史的經驗事例。事實上,美國的私產輪換也是極快的,1980年,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美國第九大銀行)董事長突然被解職,他自己都不知道過程,是從早晨的新聞報道中看到消息的,他的畢生事業被其它股東聯合做掉,甚至帶有不合法性,然而,艾博特接受了事實,他知道產業是流動的。洛克菲勒家族企業一夜之間被拆分成三十多家企業,他除了得到一張法院的裁決書,什么辦法也沒有。美國歷史是短暫的,今天美國的所謂好時代并不能說就是人類理想模式,一朝倒塌也不是沒有可能。
馬云,王健林,吳小暉,許家印,馬化騰…………………….都有恒產了,他們都有恒心嗎?不一定。《意見》是時代的產物,不是永恒的保證,它無法保證部分人的恒心,古今中外都沒有保證“恒產恒心”的法則,這一點,從歐洲歷史可以看得更清晰,一直沒有脫離私有制的歐洲主體,自工業革命以來,誕生了無數工商業富豪,但,今天你再看看,還留下幾家?你還能記著多少憲章運動后的恒產者?千萬不要把能留棟舊房子就叫有恒產者。秩序的改變,是矛盾積累的自然結果,當矛盾尖銳到一定程度時,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更迭,恒產算什么?
進一步看,有了保證恒產的法則,恒產者是否就能有恒心呢?也不一定。有個故事,講有個億萬富翁,經過多年打拼積累了四十億財富,突患腦溢血死亡,他的老婆很快改嫁給他原來的司機,結果是,他的恒產變成了他司機的天上來物。當然,這是個特例,未必富人都命中有劫。不過,大家應該看看中國的傳統,“一代龍,二代蟲,三代敗”難道不是很普遍嗎?創業者有恒產了,守業者未必能恒心,守業者想恒心,未必代代有恒力,守得住且能經得起長期風浪的是鳳毛菱角。關于這一點,先驅林則徐一句話最具世代穿透力:“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中國富人講,把財產留在國內靠不住,轉到歐美就萬事大吉了。然而,真相呢?你看到幾個中國富人到了歐美還能繼續風光無限的?還有幾人能變成歐美的大恒產者?不要說現在,就算從兩百年前移民的華人算起,你能看到歐美有中國大陸移民過去的財富大亨嗎?沒有。
保護恒產,推動《意見》出臺,是一種安全夢想,是財富占有者為鞏固現實利益的一種寄托,有其當下合理性,符合所有富人對私人財產的保護性欲望,但這并不代表其有歷史說服力。
關于《意見》,我還想順便提幾點看法:
什么叫民營企業家?民營企業管理者都叫民營企業家嗎?黑色暴發戶算不算?中小私營業主算不算民營企業家?
如何看待原罪赦免?照形勢看,政策是傾向于對民營企業進行原罪赦免的。但是,這里的界限是什么?有時間節點嗎?如果沒有,今后,是不是還能遵照這個套路模式謀發展?如果真要這樣,綠色經濟與黑色經濟如何共處?非法致富是不是有被縱容的嫌疑?
中國民營企業的源動力是否需要重新理清?資源型,政策型,土地型,技術型,資本型,外向型,到底各占什么比例?不同性質的企業,獲支持力度相同嗎?
如何分析中國民間投資與創新不足的成因?真是民營企業家沒有得到尊重所致嗎?真是民企擔憂財產不安全嗎?創新及投資不足的內因不搞清楚,光是給他們披上保護性蛋殼,恐怕改變不了多少現狀。民企,真想逃跑,你給多少政策都沒用,不想逃,你趕都趕不走。可以這么認為,中國民企目前最合適的賺錢地區還是中國大陸,離開這里,他們什么也干不了,已經離開的,還會披張洋皮回國內賺錢,別被“富人逃跑”給嚇住了!
必須認真分析國企與民企的創新能力。因為有了華為,所以,很多人都罵國企沒有創新力,說中國跟美國競爭主要靠民企創新。我就不承認這個說法,華為只有一個,你再看看中美到底在競爭什么?是誰撐起了這個大競爭格局?離開國家體制、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你拿什么跟美國抗衡?大家去一個個領域比較,再看看有什么結論。
哪些民營企業家值得尊重?在我眼里,有三種工商業者值得尊重:一是創新型制造業和高科技研發型企業;二是中小型工、商企業;三是以吸納就業為主的中小服務業。純資本大鱷,以實體為掩護的資本大鱷,房地產業大佬,不配有額外的尊重。
籠統地談尊重民營企業家是不是正確合理呢?未必。舉個例子講,馬云需要保護嗎?他在中國賺錢,賺了5000億,可能4000億要分給外國人,財富都流出去了,保護他干嘛?馬云的企業可以沒有嗎?可以。沒有馬云的神秘企業,中國可以馬上有取代性企業跟上,沒有中國大陸市場,馬云的企業馬上會垮掉,這就是“馬云”跟“中國”的關系。馬云是一個奇跡,但無須特別保護。中國其他的“大佬”是不是一樣呢?基本類似。
《意見》的出臺是著眼于現實需要,是著眼于資本大局。然而,基于個人的信仰與追求可以依附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追求未來的“愛護公心”及“保護公產”應該可以成為很多人的選擇,這是為實現遠期共產主義理想的必然選擇。
在馬克思和毛澤東的選擇上,為什么口語和紙質稿中馬克思比毛澤東更吃香?那是因為,馬克思永遠只能留下紙面上的東西,而毛澤東則留下了紙面與實踐中的公心及公產成果,你讓毛澤東太吃香,很多人背脊會有強烈的刺痛感。
國家,是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共同生活的聚合體,國家財產是這個聚合體的最大公產,國家若不亡,公產即存在,恒產即成立。有些人,把公產制發展初期遇到的生活困難強推為“公產必貧窮”,用靜態經驗主義來模糊人們的動態認識,以達到維護私欲至上理念的目的。很少有人反問:社會主義公有制若按毛澤東模式發展二百年至一千年,會是什么樣子?還是前二十幾年的樣子嗎?為什么僅憑二十幾年短暫探索中出現的部分曲折否定“毛澤東制度”的先進性?
我個人始終認為,在國家未消亡的前提下,真正的恒產是公產,而不是私產。如果所有國民能夠維護好國家的核心主權,也即維護了全民的財產主權,每個個體的恒產恒心就有了保障。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講,最大的恒心是公心,而不是私心,目前,只是人類覺悟跟不上。
私恒產,必不公,必矛盾,必戰爭。
公恒產,必公心,必和諧,必和平。
如果公心能夠推及世界,國家走向消亡,那就是世界大同——共產主義世界。這個時候,不只是某區域內部擁有和平,世界也將永遠和平,人類的美好理想也就實現了,這個“理想”比人類依附上帝要可靠得多,人類,永遠見不著上帝,但完全有可能見得到共產時代。
綜述:有關保護“恒產”的《意見》是不同實體調和不同階層的現實需要;擴張并保護公產是社會主義階段性的需要;世界共產是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需要。擁恒產者,是私欲膨脹的現實主義者;擁公產者,是天下為公的理想主義者。漂流時代,人隨浪走,且莫忘記曾經的理想——嘉興小船上的初心。
寫于2017年10月5日星期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