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社會主義的階級結構到底是怎樣的?

意文興 · 2017-10-03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社會主義的階級結構到底是怎樣的?

  作者:意文興

  摘要

  “社會主義”是指從資本主義(或者半封建主義)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一個過渡階段。但社會主義仍然是階級社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占主體)的社會,在這種條件下,還將劃分出不同的階級:占據統治地位的勞動階級與非勞動階級。非勞動階級主要將包括“福利階級”、“資本階級”和“權力階級”。

  目錄

  一、“社會主義”的含義

  二、“階級”的含義

  三、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階級結構到底是怎樣的?

  四、社會主義初級(及中級)階段的階級分析

  五、結語

  正文

  一、“社會主義”的含義

  “社會主義”在本文中是指一種社會形態,即按照馬克思主義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劃分,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本文探討的基本視角即是從這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以及由此引申的階級分析理論立足的。

  “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產生于馬克思主義以前,主要作為“空想社會主義”而風行一時。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才由“空想”變為“科學”。不過,那時馬恩后期使用“社會主義”概念,其基本定義等同于“共產主義”。只是到了列寧時代,才把“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代名詞固定下來。在今天中國社會的社會學、政治學語境,一般說到的“社會主義”社會,如果不加特別指明,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1】本文中的“社會主義”是并列于其他社會形態的一種社會形態,如同“白馬非馬”的命題一樣,它不能等同于“中國社會主義”或者“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等,但其貫穿始終的基本規律卻應該涵蓋后者。自然,所舉例也離不開一國的社會主義實踐。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設想,社會主義是介于資本主義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之間的一種社會形態,由于生產力發展和人的思想覺悟的提高是一個客觀的緩慢發展的過程,因此社會主義也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為此,為了具體深入分析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結構,也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高級階段才是“社會主義”的成熟典型階段,即完全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階段。

  二、“階級”的含義

  (一)作為一個語詞的“階級”

  作為一個語詞的“階級”其實有三種基本意思。

  “階級”作為一個語詞,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存在了。

  如東漢王符的《潛夫論·班祿》中即有:“上下大小,貴賤親疏,皆有等威,階級衰殺。”這里的“階級”是指尊卑上下的等級。

  唐代陸龜蒙在《野廟碑》中還有“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這里指建筑物中的臺階。

  顯然,在這些意義上,中國古代的“階級”語詞并非馬克思主義中的“階級”概念。按照詞語上的解釋,“階級”還有一義,即馬克思主義中的“階級”一詞,其含義的一般解釋,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關系體系中,由于所處的經濟、政治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不同集團。

  作為一個語詞,“階級”主要是上述三種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歸為:臺階;舊指官職的等級;人們在一定的社會關系體系中,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如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等。【2】

  可見,第3種解釋其實是一種政治經濟學基礎上的解釋。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由于不論是政治學,還是政治經濟學,其官方或曰主流指導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因此,這種解釋同“馬克思主義”形成一種互相默認的關系,即如無特別定義,都為如此,本文也作此種理解。說“階級”的構成到底是什么?隱含的前提是指“馬克思主義”中的“階級”概念,而非其他“主義”對“階級”的理解與界定。【3】(以避免無謂的抬杠。至于立論對錯另可討論。)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階級”概念

  要分析階級結構,首先應該明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階級”概念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他們把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根據其生產關系的不同,分為六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在每一社會階段,用“階級”概念來表達人們之間最基本的經濟關系(也由此引致出政治關系等),在每一社會階段,其階級構成及分析有著不同含義。

  對于“階級”概念的使用,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到:“至今一切社會(指有文字的奴隸社會后的)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至于劃分階級的依據,恩格斯說到:“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4】

  但是,他們雖然創立了階級分析理論,也重點研究了資本主義興起階段的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階級關系和矛盾,但對“階級”概念本身并沒有給出一個集中明確的本質性的定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留下了遺憾。

  在這樣的背景(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中的)下,第一個給出“階級”概念的本質性定義的是列寧。

  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5】

  列寧對“階級”的定義初看是明白的。他首先是從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不是政治關系或者其他關系)著眼的,這符合馬克思主義一貫的分析基點。判斷某“階級”在“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一是同生產資料的關系——擁有或者沒有、私有或者公有;二是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主導或者被支配;三是“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按資或者按勞(或者按權等)及數量。【6】

  而最根本的結果和標志,是“勞動(成果)”的“占有”或者“被占有”,亦即“剝削”與“被剝削”。在具體的社會形態下,只要存在著這種關系,或者說不同的人群群體,只要處于這種關系中,就一定可以也應該劃分為不同的“階級”。

  列寧的這一階級定義中,值得思索的是“集團”概念的使用(或翻譯)。什么叫“集團”?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的團體。”【7】

  但考察歷史可以發現,“集團”概念在列寧階級定義中的使用是存在矛盾的。

  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社會形態的劃分,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無階級的社會,其他是有階級的社會。那么,比如奴隸社會的階級,一般說可以劃分為兩大階級——奴隸階級同奴隸主階級。則不管是歷史現實還是邏輯推演,都很難把古代社會的“奴隸階級”理解為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的團體”。奴隸們連人身自由都沒有,何以能組織起來形成“團體”呢?封建社會的農民階級也如此,應該很難被認為形成了“集團”。農民起義時的“隊伍”并非常態。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列寧才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制和普選制同農奴制比較起來是一大進步,因為它們使無產階級有可能達到現在這樣的統一和團結,有可能組成整齊的、有紀律的隊伍去同資本有步驟地進行斗爭。農奴制的農民連稍微近似這點的東西也沒有,奴隸就更不用說了。”“而只有資本主義,憑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壓迫的無產者階級有可能認清自己的地位,創立世界工人運動,造就出在全世界組織成政黨的千百萬工人,建立起自覺地領導群眾斗爭的社會主義政黨。”【8】這時,才存在著“集團”。可見,即使按列寧自己的論述,“階級”并不都是永遠存在著以“集團”表現的。甚至,按照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關于“自在階級”與“自為階級”的論述,資本主義前期產生的工人階級還屬于“自在階級”,只有到了“自為階級”階段,才會形成“集團”,比如建立政黨等組織。

  因此,階級的劃分首先應該是“人群”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分類,而不一定都具有“集團”的分類特征。認識這一點,從后面的論述看,也將是有意義的。

  三、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階級結構到底是怎樣的?

  探討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首先要確定的是勞動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成為了統治階級,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叫“社會主義”了。因此,階級結構的主要一方一定是勞動階級。在這時的生產關系中,勞動階級控制了全部或者主要的生產資料,勞動者個人以勞動為尺度分配生活資料,以勞動謀生。對此,各方似乎沒有太大的爭議。(傳統上與這里的“勞動階級”比較接近的概念是“無產階級”。但這二者是有區別的。為了體現資本主義的勞動階級同社會主義的勞動階級的不同,本文建議后者可考慮用“勞力階級”概念。)

  而不以勞動謀生的對立面(非勞動階級)是何種獨立的階級,就需要具體分析了。分析任何社會形態的獨立階級的構成,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產生于生產關系,產生于人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的基本原則,“階級是個經濟范疇,階級差別的基本標志,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劃分的這個基本原理是不能修改的。”【9】尤其不能夠以政治態度、職業或者收入(資產)等作為一個獨立階級劃分的基礎性標志。

  福利階級的存在

  按照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形態的劃分,只有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階級”,而其他社會都是階級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對于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分析,馬恩等領袖卻沒有給出具體答案,這讓許多教條主義的信奉者一籌莫展,左右為難。他們有一種講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于是要么含糊其辭,一筆帶過;要么矛盾迭出,無法自圓其說。【10】例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下結論到: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這也只是判斷,至于為什么?則語焉不詳,如果國內的剝削階級都被消滅了,“階級斗爭”在國內的反映是什么階級之間的斗爭呢?《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還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有哪個社會階段不存在著人民“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呢?原始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么?肯定存在而且應該是主要矛盾,那這一矛盾何以在社會主義階段也成為了“主要矛盾”?為什么其他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而社會主義也作為階級社會,階級斗爭、階級矛盾就不是主要矛盾了呢?難道“非階級矛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么?然而,如果要堅持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就要對社會主義社會劃分“階級”,并且,“在階級社會,社會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11】這又同上述那些結論是相左的,也難免會讓人想起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為殘酷的一頁。而要粉飾現實,為現實政治服務,又似乎需要淡化或者抹去階級分析,營造一片歌舞升平,人人幸福的“社會主義”場景。于是,中國的社會學、政治學只能分析社會階層,卻回避分析社會階級結構。【12】是啊,如果社會主義真的是人人“普遍幸福”的,還存在著階級劃分么?

  該如何認識這些矛盾呢?

  其實,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主義”階段還并不是“人人幸福”的階段,要人人都幸福,那是共產主義階段的理想和現實。“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費爾巴哈所講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是根本不存在的。”【13】如果清楚正確地認識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上述那些矛盾并不難解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14】因此,從最接近本質的地方出發,人群將可以首先被劃分為勞動者與不勞動者兩大類。

  因此,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構成,其基本的兩大階級是(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階級和非勞動階級。他們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控制關系、在生產與分配中的地位和勞動成果獲得方式都截然不同。根據列寧的“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的定義,可以說,“占有”關系是理解階級結構的一把鑰匙,

  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設想,成熟典型的“社會主義”,或者說其高級階段,是全面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社會,在這種條件下,該如何認識“占有”關系以及階級結構呢?

  在馬克思主義的設想中,“社會主義”階段是否定資本主義按資分配而實行按勞分配的階段,雖然社會希望和要求人人勞動,但實際上根據人的生理狀況和人的思想歷史發展水平是不可能馬上做到的。在沒有實現按需分配以前,勞動者實際上將被迫承擔不勞動者的生存義務。例如對于因生理自然原因的不勞動者,馬克思就說到:“一個勞動者已經結婚,另一個則沒有;一個勞動者的子女較多,另一個的子女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勞動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基金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15】“某一個人”雖然提供了同他人同樣的勞動,但“事實上所得到的”“份額”要少些,這里減少的份額哪里去了呢?其實是提供給不勞動的配偶(因為她要承擔生育和生理撫養后代的任務)或者子女、老人了。那么,我們這里要問,“某一個人”可不可以不提供呢?不可以?為什么?這是因為,在這一社會階段,受“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的思想覺悟影響,“社會”還不能承擔這一部分勞動分配,不管“某一個人”內心深處愿不愿意,他不能選擇自己面對的歷史經濟條件,“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6】在“社會”的強制條件下,在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約束下,他如果要繁衍家族和自己,滿足自然欲望,他只能接受這種分配現狀。那么,按照列寧的定義,這種情形屬不屬于“占有”勞動呢?如果是,這樣兩類人群自然可以劃分為勞動者與不勞動者兩大類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還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時候,馬克思把這種工人工資的分配方式稱為“資產階級權利”。

  可以設想,到了共產主義階段,養育不勞動的承擔生育任務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及老人的勞動成果支出,將不再是家庭的責任,而是社會的自覺義務,勞動者也就不再存在被強制“占有”部分勞動成果的情形了,由此,階級分析失去了生產關系方面的基礎,“社會”才成為無階級的社會,才能成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引自《共產黨宣言》)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強制作用已不復存在。”【17】

  除了上述通過婚姻和血緣關系依附于勞動者的不勞動者外,還存在著其他因自然(生理)原因而不能勞動的人群,他們雖然沒有婚姻或血緣關系依靠勞動者維持生活,但他們所以能夠生存下去,當然也是“占有”了他人(或者社會的)勞動成果的結果,其表現形式為“福利”、“乞討”、“低保”、“社會保障”等等。顯然,這種“占有”同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密切相關,一般理解,只有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以后,才會產生這些“福利”制度,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經濟能力才能接受這種“占有”。而在封建社會以前的階級社會,由于受經濟條件和道德水平的制約,“社會”是不會認可這種“占有”的,那些不勞動者很難生存下來。

  此外,在社會主義階段,由于人的道德認識水平,還將存在著有勞動能力但不愿勞動的人群,他們仍然把能夠不勞而獲當作人生真諦。“工作著是美麗的”并沒有成為全體成員的共識。所謂“一大二公,人人勞動”,所謂“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已經被事實證明是不可能馬上做到的。那么,如果撇除其他生存因素(比如過去的積存),他們的生存方式也只能是因文明程度而生的社會的“福利”制度或者依附于勞動者。

  上述“占有”階級,可以暫時統稱為“福利階級”吧。

  小結一下。如果以不勞動的原因作依據,這時的非勞動階級可以分為因自然生理原因缺乏勞動能力而不勞動者(暫簡稱為自然型福利階級)和有勞動能力但因思想意識原因而不愿勞動的不勞動者。(暫簡稱為意識型福利階級)【18】

  如果以謀生來源劃分,這個階級可以分為因婚姻血緣等聯系依附于家庭供養的不勞動者(暫簡稱為家庭型福利階級)和依賴于社會福利生活的不勞動者(暫簡稱為社會型福利階級)。而依賴于社會福利生活的不勞動者主要產生在資本主義文明興起以后。

  可見,在成熟典型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其基本的階級構成仍然包括兩大階級——勞動階級和非勞動階級。這種“非勞動階級”依靠勞動者(和社會)提供的“福利”為生,自己不勞動而“占有”(而不是廣義上的社會自覺分配)了他人的勞動成果,可以稱作“福利階級”。【19】當各方各自固守自己的立場并為之角力時,其斗爭就構成了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階級斗爭。

  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而由于生產關系的不同,社會形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由此,每一社會形態的主要矛盾必然帶有自己的特征。有上述可知,(在純粹的、高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其主要矛盾仍然是勞動階級同非勞動階級的矛盾。又由于在非勞動階級中,有勞動能力而不愿勞動的人群是該矛盾方面的主要方面,因自然原因而無勞動能力的、依賴家庭或社會供養的人群處于次要地位。故此階段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將是勞動階級同有勞動能力而不愿勞動的階級的矛盾。更簡單地說,是勞動階級同不愿勞動而依賴社會福利等的“意識型福利階級”的矛盾,一方要求人人勞動,崇尚勞動,而另一方仍然希望不勞而獲,能夠飽食終日,閑暇自得。階級分析理論告訴我們,所謂無差別的、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它是以資本為幸福標準的;社會主義社會也做不到,它以勞動為幸福標準,勞動還只是謀生的手段而非每一個人的自覺行為。按“人頭”幸福只能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愿景。

  高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將首先改造意識型福利階級,使勞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而對于自然型福利階級,卻不是通過強制使他們加入勞動而消滅這個“階級”,而是在建立了極高生產力的基礎上,社會自覺自愿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消滅了“占有”——這樣一個強制性地狀態。這樣,“階級”的基礎得以消失,于是階級消亡了。

  上述分析,是以馬克思設想的成熟典型的社會主義階段,即高級階段為基礎的,在那一階段,雖然全社會都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都實行了按勞分配,但其階級結構仍然存在,即勞動階級和福利階級。勞動階級既是統治階級,也是被占有階級。福利階級既是被統治階級,也是占有階級。如果把“剝削”的本質理解為是自己不勞動而利用各種手段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的話,此時的勞動階級仍然是被剝削階級,而被統治階級——福利階級卻是剝削階級。這看起來有些難以理解,卻正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觀的表現,即便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勞動階級還必須忍受這種剝削。只有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的思想覺悟的基礎上,當物質財富如泉水般涌流,當人的思想覺悟達到自覺勞動的程度,而個人所需實現按需分配的時候,“占有”也就消失了,剝削沒有了,“階級”由此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基礎,人類社會才真正進入到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勞動階級在這一歷史階段的統治(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20】“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21】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是馬克思指出的偉大而必然的人類之路。

  可以說,馬克思對人類所做的最偉大的貢獻就在這里——找到了人類從愚昧走向共產主義的關鍵道路:社會主義道路,亦即勞動階級專政和按勞分配的道路。對舊社會的猛烈批判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偉大功績;描繪一個人人平等的美好理想也非馬克思獨創,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然而如何實現呢?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其實苦苦思索和尋覓的是走向美好未來的道路。但是,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認識到,“它的任務不再是構想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體系,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斗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沖突的手段。”【22】只有從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中,馬克思主義才找到了人類社會邁向美好未來的正確道路。

  四、社會主義初級(及中級)階段的階級分析

  (一)資本階級的存在

  上述對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階級分析,只是按照馬克思提出的純粹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進行的。然而社會形態的實際演變過程不可能在一個晚上完成,把社會截然劃分為界限分明的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或者封建主義),而是可能存在著一個很長時期的過渡階段。“正像不同的地質層系相繼更迭一樣,在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的形成上,不應該相信各個時期是突然出現的,相互截然分開的。”【23】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人們也已經意識到,即便在社會主義占據主導地位以后(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和人的思想覺悟還會存在相當的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影響,還不能馬上實現全社會一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而必須保留一定程度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還不能馬上實現全社會的按勞分配,而必須保留一定程度的按資分配。

  因此,同“純粹的”或者高級的社會主義相比,這一階段的非勞動階級不僅包括福利階級,還應該包括因“資本”獲取勞動成果的非勞動者,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定義,是為資產階級(本文認為根據“占有”手段的特征,稱其為“資本階級”更為準確。下同。)。這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甚至中級階段不應該是什么忌諱的話題。這一階級的存在和適度發展是“過渡的”社會主義時期生產力水平以及其他經濟條件所決定的。由于“過渡的”社會主義國家通常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下,以及人的思想覺悟原因,因而資本階級將會長期存在,占輔助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會長期保留。但在社會主義國家,這種資本關系是受到勞動階級的國家政權控制的,并非能夠隨心所欲地瘋狂生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終將被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所取代。只是對待這一階級在社會主義階段的消亡方式,應該汲取歷史教訓,把握歷史節奏,遵循經濟規律和人道主義原則,避免重犯過去的激進化、殘酷化的錯誤。

  顯然,在社會生產關系中,占據著輔助地位的資本階級掌握了一定的生產資料和財富,具有一定的經濟力量(具體多少要看發展過程中的占比),對社會經濟生活以及其他生活也產生著相當的影響。所以,“不能無條件地毫不動搖地毫無限制地支持剝削階級,絕對不能為了牽就或成全他們的利益而損害勞動人民的利益。貧富差距的擴大,兩極分化趨勢的形成,就是這種損害的表現。”【24】

  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它在非勞動階級中的地位和影響將有可能超過福利階級,由此上升為該矛盾一方的主導力量,因而在同勞動階級的對立中成為了主要力量。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的主要矛盾將是勞動階級同以資本階級為主要力量的非勞動階級的矛盾,或者簡單地說是勞動階級同資本階級的矛盾。

  自然,按資本分配勞動產品同按“福利”分配勞動產品仍然是存在矛盾的,故資本階級同福利階級雖然在非按勞分配這一點上是同一的,但在具體手段上是不一樣的,二者也有矛盾。就對社會生產的客觀效果而言,同較低的生產力水平相適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尚有促進生產發展的客觀作用。而在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對福利階級的“社會型福利”倒是需要嚴格控制的。

  也因此,社會主要矛盾斗爭的焦點將在于: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導,就要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要追求按資分配不斷增加占比,就要擴大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所以,“私有化”將是這一階段雙方階級爭斗的主要制高點。

  (二)權力階級的存在。

  本來,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的,因此,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勞動產品分配方式早已被蕩滌干凈。但實際的社會主義運動,更多的發生在封建主義或者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基礎上,這就為新社會可能存在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分配制度遺存提供了經濟的和歷史的基礎。根據一定時段的政治形勢,還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還會存在著合法的或者非法的封建主義的按權分配方式,這就使社會主義的階級分析呈現出更為復雜的情形。但萬變不離其宗,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理論,同樣能夠厘清階級關系。

  過去通常把封建主義社會的剝削階級(在生產關系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稱為“地主階級”,但從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看,這種概括并不準確。它的實質其實不是以土地私有制為中心而應該是以皇權所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系,稱為“權力階級”更為準確形象。

  “封建主義的分配制度仍然是一種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非按勞分配制度,但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資本主義相比,更多的體現出一種‘按權(皇權)分配’特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不是普遍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而是‘皇權神圣不可侵犯’。吳思先生稱為‘官家主義’,俞可平先生稱為‘官本主義’。再細細考察,在封建社會,‘官’包括從皇帝到‘七品芝麻官’,顯然,‘皇帝’才是主人,是權力的擁有者和分發者,其他的‘官’仍然只是奴才,是權力的接受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官本主義的實質就是君主主義’(俞可平)。因此,‘按權(皇權)分配’屬于封建主義的分配制度,也是封建社會分配制度的實質。皇族(和官員)獲取勞動成果,并不需要直接占有資產,去憑借資本或者資產(比如土地)獲取勞動成果,而只需要有權即可,通過使用國家權力直接分配攫取勞動產品和通過‘國家’間接控制生產資料。”【25】馬克思稱之為“東方的普遍奴隸制”。【26】

  “在歷史上,當新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以后,出于政治的、歷史的、人道的考慮,可能會暫時保留一些‘按權(皇權)分配’制度。例如中華民國時期的《清室優待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毛澤東的‘養起來’政策,英國、日本等資產階級革命后的皇家保留制度等。”【27】

  因此,如果把社會主義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階段的話,如果一個初級社會主義處于更為落后的過渡階段,是可能存在著權力分配的,也由此,其占有者不同于福利階級,也不同于資本階級,而是構成一個獨立的階級——權力階級,憑借權力遺存或者權力占有他人勞動的階級。又由于封建思想意識(皇權分配)的存在和法律制度的疏漏,當權力者利用貌似合法(比如“特供”)或者非法(比如貪腐)的手段占有勞動成果時,他們也應該被劃入權力階級中。

  此時,權力階級同資本階級雖然同屬非勞動階級,但二者相比,誰在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占據主要地位呢?或者說,在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中,勞動階級的對立面主要是哪個階級呢?

  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就一般原則而言,當二者都處于非統治階級地位時,他們的經濟力量、政治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等的對比結果,決定它們的主次地位。如果從歷史趨勢分析的話,以對生產力的作用,代表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方面的權力階級首先將被逐步抑制直至消亡,而對落后生產力還有著促進作用的資本階級可能會在適度發展以后,保持一個長時間的穩定,以后也將逐漸在勞動階級的限制下滑落萎縮直至消亡。

  因此,在封建主義或者半封建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一般說,在其前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將是勞動階級同權力階級的矛盾。在其后階段,將是勞動階級同資本階級的矛盾。在最后的高級階段,將是勞動階級同福利階級的矛盾。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由于權力階級已經衰落,社會主要矛盾將是勞動階級同資本階級的矛盾。以后的變化同于前面分析。

  五、結語

  縱觀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將可能會存在著四大階級:勞動階級、權力階級、資本階級和福利階級。這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的,又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思想覺悟所決定的,這仍然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發展過程。各階級的本質和基本特征決定著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斗爭,作為統治階級的勞動階級,其徹底的唯物主義胸懷不僅僅是讓自己得到解放,而是全人類的解放。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也只有解放全人類,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和不平等,才能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徹底解放。

  明白了社會主義的階級結構,也就明白了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在社會主義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其根本的原則,是不斷擴大按勞分配的比重,控制和調節按資分配的比重,限制和縮小甚至消亡按權分配的比重。對于按需分配,需要量力而行,逐步擴大。而分配方式的調節與維護,又是需要相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做保障的。其中,又主要是公有制同私有制的比例與結構。顯然,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需要公有制做保障,私有制是按資分配的基礎。而不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按權分配都可能存在,主要表現一種“違法”或者貌似“合法”的特征,因此,“反腐敗”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長期任務。至于調節不同生產關系的節奏和進度如何把握,需要根據具體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的思想覺悟去決定。

  作者:意文興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日原作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五日修改

  注釋

  【1】關于“社會主義”概念更詳細的意思,可參見意文興的《為什么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按勞分配?》。

  【2】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第5版,第692頁。

  【3】如:理查德·斯凱思認為:“社會學家用來描述和解釋社會關系的所有概念中,社會階級可能是最模糊、最不確切的。盡管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歐洲的發展和階級相關問題的分析有著緊密的聯系。事實上,社會階級研究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沒有以某種方式涉及到社會階級解釋的討論在社會學家看來都是不完善的。即便如此,由于定義和術語的不確切,階級分析與幾十年前一樣,仍然處于模糊、不確定的狀態。”引自:〔英〕理查德·斯凱思著,雷玉瓊譯:《階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第740頁。

  【5】《偉大的創舉》,《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文2版,第37卷,第13頁。

  【6】關于生產關系的具體內容,趙家祥先生認為這三個方面也正是以后斯大林對生產關系所包含的主要內容的界定。也見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的界定。趙家祥《對生產關系內容界定的歷史考察》,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第5期。

  【7】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第5版,第640頁。

  【8】《論國家》,引自《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頁。

  【9】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2頁:“階級是個經濟范疇,階級差別的基本標志,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劃分的這個基本原理是不能修改的。毛主席關于‘政治上思想上的階級’的概念,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發展,而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種偏離。”

  【10】如:吳志華主編《政治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75頁:“在這一歷史階段,由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在國內已隨著其賴以生存的私有制的消滅而不復存在。”

  王邦佐等《新政治學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36頁:“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作為階級雖然消滅了,但階級并沒有消亡。”從這個角度說,馬克思主義把階級劃分為剝削階級同被剝削階級,二者相對成立。那么剝削階級消滅了,“被剝削階級”還存在嗎?但為何又說“階級并沒有消亡”呢?

  孫關宏等主編《政治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第80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社會傳統的階級社會結構發生了一個顯著的變化,原來意義上的統治階級逐漸式微,讓位于一個中間階級,從而形成以中間階級為主導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分占兩端的社會結構。”那么,根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推演,會有一個獨立于統治階級或者被統治階級的“中間階級”么?雖然這里說的是西方社會,但可見一斑。并且小心地避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階級分析。

  【11】王邦佐等:《新政治學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10頁。

  【12】如: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2頁:“社會階層結構是社會結構的核心結構”;第387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六十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經歷了三次重大轉變:從1949年∽1956年短暫存在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四大階級結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后確立的‘兩階級一階層’結構,再到1978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原有社會階層結構發生分化,逐步形成由十大階層構成的新的社會階層結構。”可見,按傳統理論,本來在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階級結構”,連體制內的大家現在也回避了。是本身就不存在了呢,還是該書不研究了呢?其原因也可參見:劉劍《階級分析在中國的式微與回歸》。

  開放時代:2012年第9期

  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38&aid=1659

  當然,也有人認為陸學藝的觀點是“階級”同“階層”是一致的。見郭向陽等《關于階級、階層及其相互關系的思考》,載《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4月第3卷第2期。不過,作為資深社會學家,陸先生似乎不會如此。

  【13】呂靜編著:《人類思想的精華》,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頁;也見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38-239頁。

  【14】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可參見意文興的《為什么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按勞分配?》。

  【15】《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年版,第305頁。

  【16】《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版,第1卷,第585頁。

  【17】《走進馬克思》,孫伯鍨 張一兵 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3版,第196頁。可見,在階級定義中,列寧把“占有”關系理解為認識階級結構的關鍵確實十分準確。

  【18】2015年3月2日《北京青年報》:“進入地鐵行走自如,化裝之后腿部殘疾,每月乞討收入超萬元”,《男子裝瘸乞討在京買兩套房》。這個事例反映出,既可以認為是因缺乏勞動能力而不勞動者(表面),也可以認為是因思想意識原因而不愿勞動者(實質)。但,他的“謀生”都是依賴于社會“福利”的。他不屬于資本階級,更不屬于權力階級,他會屬于勞動階級嗎?中國與他類似的有多少呢?

  北京青年報電子版: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02/content_118459.htm?div=-1

  【19】當代西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可做參照。然而嚴格地說,西北歐諸國的“福利”也有不同,它除了因社會文明進步而產生的全民性的“福利”外,實際上還包括勞動者階級通過罷工等暴力性斗爭迫使資本主義國家對勞動者做出的分割剩余價值讓步。這樣,雖然資本利潤率下降一點,但保持了長期穩定,資本家似乎仍然可以接受。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47頁。

  【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62頁。

  【22】《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39頁。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頁。

  【24】劉國光:《關于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若干問題》。

  來源:人民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128681.html

  訪問時間:2015年8月18日10:00時。

  【25】見意文興的《階級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頁。

  【27】可參見意文興的《階級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在线a综合免费不卡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在线 | 最新国产午夜福利 |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