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的墮落
謝立勛
官員在人們的概念中,應該是社會運化的主持者或操作者,他們是正義的化身,他們是人民群眾享受公平的權威人士。因此官員們對社會的良性運化負有責任,官員們自身也應該是正氣凜然的高尚之人。如果社會邪惡了,一定是官員出了問題,或是官場邪惡了。
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儒家歷來主張“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那時的人講究學習,有才華作了官,然后一定要為天下人造福,即所謂兼善天下。即使不能通達,不能做大事,也應該做好自己,也要獨善其身。因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應該是官員的座右銘。
后來官場中出了一點問題,但官員們仍有為人民群眾做點好事的決心,主持正義的心念沒變,也就有些官員頂著壓力提出“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口號不僅是對官員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其他官員的警示。
曾幾何時,官員們講究“為人民服務”,他們可以犧牲自己這個小我,來做為社會這個大我有益的工作,他們在無形地實現著自己的人身價值。他們成為了人民群眾心目中的主心骨,他們是一切道理和公德的權威,因此不管是小到清官難斷的家務事,還是不孝兒對父母不贍養,以及鄰里糾紛,他們一旦出面,就迎刃而解了。社會管理成本低,治理效果好。即使一個不內行的官員主事,他們一定是首先深入群眾中聽取意見,集體研究出方案,因此那時很少有交高額學費的現象,國家和集體經濟都十分穩定。其時因基礎薄弱雖不富裕,但人們穩定有安全感,也有精神上的安逸感。盡管有職業和職位的差別,但沒有精神的壓力,沒有多方面的操勞,只要有職業,自己勤奮就無其他憂慮了。
現實中的官場不同了,應該可以說是墮落了!造福一方已經拋到了腦后,單位和地方治理不好,不怪我,反正只有那么一屆就走人,交好了權力人士,就可以升職,自己的爛攤子又交給了別人。接手爛攤子的人,也不怕,反正自己上了臺階,又有了晉升的機會。因此官場中難有正氣,只有奴性,以不得罪權力人士為要!
我們看到清朝的官員跪拜著“喳”,小心翼翼退出議事廳,那個奴才相,讓我們看了都覺得官員可憐!他們還有高尚感嗎?他們沒有自己的主張和正氣,都只能仰仗上級的鼻息,才能生活下去。結果官場成為了奴才集中的地方,你想這是不是官員的墮落呢!
后來開放了,官員們為了走捷徑,絞盡腦汁四處打聽消息,獲知上級的愛好是什么?某人與上級官員好,便登門拜訪,要求引薦。于是一門心思投其所好,如何讓上級高興,最后自己花了錢財,交好了領導,成為了領導的貼心家人,從而開始有了依靠,而平步青云。自己不管能否做好事情,都會官運亨通。于是一個官場不做事的氣候形成了,如何建立好裙帶關系成了官員們的主要工作內容了。有的官員甚至靠吃老婆飯,通過拉皮條成就了自己。
后來又聽說為上級官員洗內褲者有之,為上級官員當家奴者有之,總之是盡犬馬之勞以交好權貴。
由于官員的墮落,每一個官員由上級確定后,他們到所主事的地域或單位,不是先了解生產和工作情況,如何有效工作。而是先了解特產和權力范圍,了解誰是老板誰有錢,了解誰是一霸,誰能幫助自己唬住別人。然后去交好這些人,讓自己能紅白兩道都行得通,從而左右逢源。這樣也就成就了自己的地盤和發財之路,讓官場成功地轉化為商場了。因此現實中,一個官員不像商人一樣有成百上千萬的財力,就說來汗顏,社會也會評說其是無用之輩。也就是用自己目前的權力,先建立好自己的發財網絡,一旦有事時,這些老板或社會名流,都會變成自己有形的財產,這就是官員的主要思路。
官員墮落成為了商人,而無商不奸,因此官員們高尚不起來。一旦遇到事件時,官員們不是從整體考慮,而是以自己少惹事為原則,不說和氣生財,至少和氣不會傷財。如果是上級權威發話了,才會出面對自己管轄范圍內下硬指示,說這是某大領導關注的大事件,我們一定要辦好。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和正氣,因此人民群眾辦事,只能碰到個別有正氣有權威的官員來出面了,也就形成了社會上訪的風氣了。
如果上訪還不能遇到有正氣的好官,有能力敢于擔當的大官,那么就只能集體鬧事了,以形成影響,引起官員們的注意,讓官員主動找這些人,而官方則動用大量的警力來維護秩序,這就是高成本的社會治理效果。
由于官員商人化了,也知道不害人的菩薩沒人敬,于是人民群眾遇到不公平的事時,官員們不再主動處理了。他們或是以推諉來讓群眾覺得找人難而破費,或是以怕擔責圖輕松而推卸,讓人知道辦事難而要求他們,從而獲得更廣更多的賄賂。因為有了這樣的官員,人民群眾只能用商業化的頭腦去請官員辦事了,于是一個非“禮”不行的社會風氣形成了。官員不再是引領社會走向健康發展的主持者了,而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營利的商人了。
于是官員由胸懷全局的大人物,墮落為只有自己個人和小家庭的小經營者。人民群眾再也不信任了,權威也沒有了。
孔子曾說黃帝三百歲,是黃帝在生百歲能給百姓造福,死后教化子民百年,教化的子民最后敬畏其神百年,因此過去的偉大人物是名留千古,永垂不朽的。今天的官員,因為是商人,因此一旦退休或退位了,也就什么也不是了!這就是墮落的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