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視組干工作真夠細致的。
據《巡視利劍》的第二集《政治巡視》披露,巡視組對盧恩光問題的發現源于他的入黨申請書,申請書里寫了學習鄧小平南巡談話的內容,但署的日期是1990年。這個時空穿越式的紕漏顯示,盧恩光的入黨材料是假的,加上巡視組在其他方面注意到的可疑之處,一步步追查,盧恩光這個副部級的“五假干部”才被揪出來。
如果巡視組干活不是足夠細致,沒翻看原始檔案或者沒看那么仔細,盧恩光估計還在愉快地當著官,享受著“奮斗”和成功的幸福感。
看了片子,我相信多數人應該跟我的感想差不多,就是這盧恩光真是個奇人。如果我們不拒絕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話,就不得不承認,這是個有能力的人,靠造假和買官能一路走到副部級,估計是個空前絕后的記錄了;這還是個有“上進心”的人,沒有休息日,鉆營不懈,甚至把鉆營賦予儀式感了,每日睡覺前默念“知足常樂,老天厚愛,你已功成名就,睡覺”,早晨醒來再默念“不知足常進取,功名就在前邊,努力前行”。
盧恩光把他的能干與勤奮用錯了方向,所以越能干越勤奮,就錯得越離譜。共產黨必須堵漏洞,防止盧恩光這樣的人進入黨內,尤其是進入干部梯隊,否則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傷害是巨大的。
共產黨是個什么樣的組織?應該吸收什么樣的人進入?共產黨是先鋒隊,吸收的人應該是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分子,先進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力強,二是有奉獻精神,樂于把自己的能力用在為公眾謀福利的事業上,而不是只為自己撈好處,光耀自家門庭。
理論上如此,現實中的情況如何呢?在不同的時代,情況是不一樣的。
金一南講過一個例子,原國防大學教育長譚恩晉是解放前夕在北京入黨的,介紹人跟他在城墻下見面,只問了一個問題,怕不怕死?譚恩晉回答,不怕。這樣就算入黨了。
革命年代,入黨意味著隨時有被砍頭的風險,投機分子會躲得遠遠的。在和平年代,熱衷于入黨的投機分子就多了,雖然入黨不等于做官,但入黨是做官的前提條件。
盧恩光就是在這樣的動機下開始偽造入黨材料,以金錢開道的方式突擊混進黨組織的。在“仕途”上,盧恩光沒有利用官位牟利,客觀地說,就憑這一點他還比多數貪官要好;但他的目的是滿足個人官癮,這與黨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
同時出現在《政治巡視》這一集里的原天津市市長黃興國、原南航總經理司獻民雖然沒有盧恩光這么奇葩,但顯而易見的是,他們每天關心的核心問題是自己的升遷、利益和生活享受,這樣的人,最初入黨、當官的動機就是不純的。
爭相入黨的人里面,刨除投機分子,還有大把跟風的,這些人不認同也不懂黨的宗旨,可能也沒有當官發財的念想,自己也沒想好為什么要申請入黨,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入了黨了。在高速增長的黨員人數中,這樣的人占了不少的名額。
巡視制度把政治巡視放在首位,“把好政治關,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擺在首位,善于從政治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非常正確的,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然而,我們不妨多想一層:中央巡視組主要盯副部級以上的中管干部,但干部要走到這一級,是要走過一個漫長的梯隊的,一個落馬了,遞補其位置的只能從這個梯隊中來,如果在入門關的時候就沒有把好,誰知道他們在接替了盧恩光、黃興國、司獻民的位置后不會成為下一個盧恩光、黃興國、司獻民呢?
我的意思是,巡視嚴把政治關,把政治上不達標的干部揪出來是大快人心的,但為了能讓這個工作更加切實有效,應該同時采取釜底抽薪之舉,采取措施把住入黨的大門,從根源上防止投機分子混進來。如果今天又有一個翻版的盧恩光混進黨內,想把他抓出來就沒有那么容易了,在這個過程中又會造成多少損失?不堵住源頭,就會造成干部梯隊被政治上不過關者占滿,抓出一個出問題的,新上去的將來出問題的幾率仍然很大。這樣一來,反腐就真的“永遠在路上”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