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年總是有人談起什么“財富焦慮癥”有人還認為這是社會的普遍心態;更有人叫喊什么仇富論,圍繞富裕、財富,人們的心態,說三道四很是時髦。在下以為,大家想怎么富,想怎么擁有財富就其本意來講是無可厚非的,或者說是正常的想法,不是鼓勵大家向“黑貓”看齊嗎?怎么說到富、說到財富就來了那么多的不是,或者是擔憂,或者是另外的想法?大家都想富錯嗎?大家都想擁有財富錯嗎?想富決不是仇富啊,想擁有財富自然也不是“財富焦慮癥”吧?
其實,當前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安分的,從沒有什么對富的仇視,也從沒有什么“財富焦慮癥”,這種想法根本不存在。不同階層的人想法雖然不同,但并沒有產生出什么焦慮。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了,人們已經適應了變化,適應了風險的存在,適應了起起落落。所謂穩定的狀態早就隨著改革開放一去不回幾十年了,沒人再擔憂不斷變化的狀況,發展和變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人們怎么可能產生對財富的焦慮?雖說貧富差距尚未成功縮小,似乎大家還都能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范圍內努力,成功則欣欣然也,不成功則繼續奮斗。如果說有焦慮那也是對自己的努力不夠而言的,非對財富也。錢不夠?什么是夠呢?小城市月入兩三千也是過,甚至一兩千也要過。中等城市月入兩三千也要過,月入五六千也是過。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知足常樂,錢是永遠沒有夠的。因為不同層次、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人期望也是分層次的,也是永遠不同的。在下再強調一下,乞丐期望的是吃飽,而不是劫財;窮人期望的是小康而不是暴富;富裕些的人崇拜趙公元帥,期望成為富翁;至于大富大貴之人想的也許是成為前多少名的富翁、甚至是首富。不錯,社會的變化讓更多的人們奉行拜金主義,但這談不上對財富的焦慮。
有人說,如今盛行金錢萬能。但大家需要注意,“金錢萬能論”根本就不是對財富的焦慮,他們能不擇手段的撈錢,顧得上焦慮嗎?可見,所謂的“財富焦慮癥”雖有人這么說,但各階層的人都不是這么想的,恐怕可以說絕大多數人是不會這么想的。由此在下以為,拿這財富焦慮癥說事的,說他是屬無事生非也許有點過,說他杞人憂天似乎很有些抬舉他,都不貼切。可說這純屬是個人的主觀臆斷而并非大眾的想法大概還是說得通的。某些特殊性的人物也可能對財富焦慮些什么,但不能當普遍性來論,特別是不能說成是社會的普遍心態。大家都想富,都想盡辦法來致富,何來仇乎?大家都想擁有財富,想盡辦法得到財富,何來對財富的焦慮?如果說為追求財富出現不擇手段的現象是不可否認的,(但還不能說是普遍現象),可若說有什么財富焦慮那絕對不靠譜,應該說是某些人多慮吧?
當然,缺錢對很多人來講是客觀事實。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的期望值不斷提高,但很多人的收入并沒有隨著社會發展的各種不斷擴大的開支而有效的、相應的增加,這使他們有左支右拙的感覺,似乎趙公元帥漸漸離他們遠去,使他們的所謂抗風險的能力出現正在降低的趨勢。但他們不是對財富焦慮,而是對取得財富的渠道擔憂。是上學、看病、住房的巨大開支使他們有了過去從沒有過的擔憂,也有了過去從沒有過的風險。如果上學不需要花太多的錢,如果看病是免費的,如果住房是有保障的,就不會有這些個擔憂。他們實際上是在問,怎么某些人那么輕易地就撈到錢,還是巨額財富,而我們辛辛苦苦卻所得無幾?這讓人很容易想起馬克思的革命理論,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啊,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失效。換言之,人們擔憂的實際上是財富的分配方式。可見,擴大就業,促進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這么籠統的來說對他們并不大可能解決問題,或者說沒有明確從根源上來解決問題。縮小收入差距喊了二十多年,有用過嗎?促進社會公平一直都掛在嘴上,怎么算公平?完善社會保障是必要的,可上學的費用從幼兒園開始就不斷地上漲,看病的費用也是只漲不降,住房價格越來越高,很多人的整體負擔處在加重的情況下,社會保障達到什么程度才能減輕負擔呢?
那么,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呢?非常奇怪的就在這。那么巨大數量的財富卻被極、極少數人占為已有,怎么不說其公正否?合理否?是否需要改變?卻侈談什么焦慮?誰焦慮?為什么那些被稱為什么“學家”的大人物們不提真正的問題在哪,不尋根求源,卻在邊邊角角上打馬虎眼?在下以為,當前人們普遍性的想法是如何擁有財富,如何富。換言之,就是大家對財富的流向、富裕的方式或者說是分配的方式更為關心,關心的是自己獲取財富的渠道是不是流暢,是不是更為有效,更為便捷。看到各種不同的獲取財富的方式,特別是一些獲取財富方式的不仁,才讓很多人產生出某些憤憤不平,原來并不是勤勞都能致富?原來財富流向不公平?原來獲取財富的方式并不是都公正?但這決不是僅僅一個不公平、不公正所能解釋的,更不是什么對財富的焦慮。
確切講,根源就在分配方式上。就在兩把刀上,這兩把刀是關鍵。一是分“蛋糕”的那把刀;二是砍負擔的那把刀,這一手更關鍵。
在下以為,如何看待這兩把刀的作用,如何發揮這兩把刀的作用,結果是大相徑庭的。過去,在第一把刀的問題上,很多人總是把效率與公平對立起來,強調要效率就不會有公平。于是,切“蛋糕”的那把刀就切歪了,以所謂的效率來當擋箭牌。事實上公平才是效率的第一要素,沒有公平效率有也是短時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而在第把二刀上存在的問題則是長期沒有得到重視,不能說沒有用過,但力度遠遠沒有達到社會的要求,這第二把刀似乎在生銹。很多人總是以為發展就能解決負擔不斷加重的問題。事實卻是發展沒有從根本上減輕負擔,甚至還有負擔加重的現象出現。而在這兩把刀的問題上,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兩把刀的關系,它很容易讓人迷糊,為什么更為注重第一把刀而忽視第二把刀呢?現在大家也許都看到了,如果只重視第一把刀,只在多分點“蛋糕”上下功夫,而不去有效地發揮第二把刀的作用,不去大幅度減輕負擔,并不可能真正解決存在的問題。因為中國人口基數的龐大,即使向大眾傾斜大大地切下一塊“蛋糕”來,平均攤到人們的身上,人們的感覺并不會太明顯。況且,加“蛋糕”并非大家都能明顯感覺到,可若是去減負擔,大幅度的去減負擔,人們感覺將是非常明顯的。也就是說,分配方式的改變是兩個方面的,給大眾增加“蛋糕”是必須的,但我們還得在減負擔上下更多的功夫。換言之,我們的思維要從改革之初的那種思維跳出來。例如,在教育、醫療、住房改革上最早的說法也就是目標吧,是什么把暗補改成明補,讓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現在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什么呢?補上了嗎?暗補是沒了,明補是不是也沒補上?暗補改明補的把戲總是會變成增加負擔的結果,真正的實惠在哪呢?是有人得到實惠了,但似乎更多的人還在期望得到實惠。只有收入的增加,不減輕負擔,那天平恐怕還是歪斜的!從另一角度說就是,原來沒有的負擔現在卻出現了,沒有的困難現在有了。去掉這些負擔,消除這些困難這是關鍵的所在啊。如果能把過去沒有的負擔消除掉,那多分點“蛋糕”的魅力會更大。難道不是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