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方政治文化的跪拜可以休矣
張志坤
長期以來,一直都有相當一些中國人,他們對當代西方的政治文化膜拜得不得了,在他們的心中,西方政治領域內的制度、思想、倫理及具體運行模式,皆可謂斯盡善矣、又盡美矣,這樣的政治文化讓他們寤寐思之、心向往之,他們不僅視西方為經濟上的天堂,更視西方為政治上的自由王國,于是求全身心地跪拜在當代西方政治文化面前,求皈依、盼拯救,然后扭身站起來對中國趾高氣昂,儼然一副手握宇宙真理、道濟中國之溺的模樣。這樣的人直到現在仍活躍在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以上層的“精英”“公知”為卓著,他們從來也不掩飾他們的這種情懷,以此為傲并極力要將這種情愫灌輸給更多的中國人。過去半殖民時代的中國有許多西方培養發展起來的傳教士,當年這些傳教士們主要擔負的是宗教使命,現在上述這些中國人與當年的傳教士很相類似,只不過現如今他們擔負的是政治使命,因此可以稱之為政治傳教士。
但是,現在有必要提醒這些人,繼續這樣跪拜下去不但愚蠢,而且沒有出路。
事實上,一些中國人所孜孜跪拜的西方政治文化,目前已瀕臨至破產的邊緣。
現在,全世界有目共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這種混亂不是一般意義的政治斗爭,而涉及到他們整個政治文化。自經濟與金融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倫理與政治運行模式全面滑坡,呈現出整體性的墮落,表現為文化意義上的頹喪。具體地說,有如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民主大選斗毆化。在西方及中國崇拜者的政治語境中,西方“民主”國家的大選堪稱是頂級的政治盛宴,這個政治盛宴應該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十分迷人,可讓一切有起碼資本主義政治覺悟的人沉醉其中而陶陶然。但殘酷現實是,現如今各個西方國家的大選無一不呈鬧劇狀態,其中尤以美國的此次大選為淋漓,這個本該十分光彩的盛宴簡直就是一場空前的狗血劇,總統大選看起來就像是一場街頭斗毆,上演著赤裸裸不擇手段的權力斗爭,表現出空前混亂的政治狗斗,其墮落之不堪,就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家們自己也都看不下去了。
二是政治精英流氓化。躋身資本主義最頂級政治盛宴的,按道理應該是這個體系內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精英,不能不說,以前還確實有點這個模樣,或者說至少還披上一件神圣的外衣,以便看起來彬彬有禮、道貌岸然。但現在,參與角逐的政客們已經不耐煩這般費事裝扮了,而是徹底地撕下面具與外衣,來個赤膊上陣、盡情撕咬,毫不顧忌臉面與風度,他們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不要說政治家,甚至連江湖痞子都不如,所謂的政治精英,其實就是一幫高級一點的流氓而已。
三是政治生態惡劣化。圍繞最近幾場大選,相關的西方國家全力開動各路政治機器,新聞媒體齊動員,政治團體齊上陣,專家學者齊吶喊,都進行了充分的表現展示。但可悲的是,所展出的基本都不是正面形象,謊言、欺騙、造謠、污蔑;互相潑臟水,彼此放冷箭。讓人看不到有絲毫政治底線和原則,而是毫無顧忌地使用一切人們能想到和人們難以想象的卑鄙手段。這樣的政治生態是如此糟糕,以至于連曾經最鐵桿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擁躉福弗朗西斯·福山等人都痛心疾首。這樣惡劣的政治生態,可謂開創了資本主義政治歷史的新高度與新境界。
現在,經過美、英、法等幾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大國若干場“民主”大戲的洗禮,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化的道德與道義的光環不再,已經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喪失了感召力,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模式遭遇空前的政治信心與信任危機,因這樣模式而產出的政治人物,普遍地被看做是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已經讓老百信變得無奈,變得別無選擇。
不要以為上述問題只是偶然的歧誤。這不是孤立的現象,因為這樣的現象正在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內蔓延;這也不是暫時的現象,因為這樣的現象正在發展成為今后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常態。這說明,這是某種必然性的反映,或者說,是一種政治形態的必然歸宿,目前資本主義體系內政治文化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必將帶動西方資本主義整體性的劣化發展,從而昭示出西方資本主義的歷史前途。
正因為這樣,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迷信中走了出來,開始應有的質疑;也還有越來越多地人開始認真比較起不同政治制度之間的優劣長短,破除了對西方政治神圣化與絕對化的執迷。遺憾的是,那些跪拜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國人依然堅信什么美國“強大的自我修復機制”,自2008年金融與經濟危機以來,他們就一直這樣鼓噪喧囂;他們依然執迷不悟地對西方未來充滿信心,認定應該移植西方的這種政治文化到中國,大有不在中國搞出這種美國式政治惡斗就決不罷休的架勢。對此,筆者想奉勸一句,中國的社會與經濟體系經不起西方式政治文化的風雨,如果還有一點良心,還想對中國的歷史與未來負責的話,就請一些跪拜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國人直起你們的身子好好想想、好好看看吧,是不是應該改弦更張、幡然醒悟了,否則,繼續頑冥不化,那么結果與下場將相當不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