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搖而立的博物館
山河
聽過一個笑話,大意是國人去發達國家旅游,到后大呼上當。原來這些城市看起來不太現代,不太光鮮。壓根兒還不如自家的城市。我們對現代化的想象,似乎還停留在高樓大廈、櫥窗展柜和霓虹閃爍上。其實,城市現代與否,哪能光看外表?樓越蓋越高,消防隱患卻像懸在頭頂的劍;車越來越豪,路上行人卻左躲右閃、膽顫心驚。想起這些,也不太美氣,對不?一看到早市就覺得影響市容,一談城中村就往臟亂差上招呼。持此眼光的人,看到我將談到的博物館,可能要驚訝地喊叫起來。
是的。這是一間博物館。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在北京這座恐龍般的城市里,它看上去像螞蟻大腿一樣不起眼。小雖小,畢竟還存在著。皮村街頭,總還有人打聽著它的所在。大院的門,總也朝東敞開著。無論你是專家,還是記者,不管你是工人,還是農民。
今年春日的一個周末,我去皮村參觀了這家博物館。這里收藏的展品,并不稀有,更算不上金貴,陳列也很簡樸。在這里我看到了田玉編織的鞋子。那位富士康跳樓的幸存者。看到了許立志的遺著。被收容者孫志剛的照片。還有工友們的洗臉盆、三輪車、暫住證等等。這些的物品看上去零碎、日常,卻承載著一個個人物鮮活的生活斷章,勾畫了工人在這個時代里的群體姿態。展覽我并沒看完全,就急急跨出了展室。我為當年在學校漠視這類社會事件而羞愧。
博物館門口左手邊,有個小小的閱讀區。布置得很經濟。靠墻連排立著書架,碼滿了書,以人文社科類的居多,選書質量頗高。對面并排擺著座椅。院子里寬敞,有兩張乒乓球桌,幾個工友在打球。靠博物館的墻邊,隨意擺放著幾把椅子。一對青年男女彈唱著一首曲調婉潤的歌。音樂人許多,頂著一頭長發猛然推門而出,手里端著飯盒,他是博物館館長。更多工友,只是散站在各處聊天。我在這里初識小海和徐師傅,兩位打工詩人。他倆還是當天放映的紀錄片的演員。工人影院緊挨著工人劇場,院子里不少人是沖著放映會來的。那是一部記錄新生代打工者生活狀況的片子。放映結束后的討論會上,有個男孩,約摸六、七歲,幾次與導演互動閑談。引得眾人發笑。我暗自驚訝于他的落落大方。
北京的博物館很多,我去過的不少。國家博物館里非洲木雕的獰厲、古拙,首都博物館里藏傳佛教塑像的艷麗、靈動,國家動物博物館里巨角鹿的一對碩大的角,都曾給過我美的震撼和教益。但不知怎的,這些展覽,這些館,總讓我覺得有距離感。難道博物館的意義僅在于藏品的陳列展示?傳媒大學里的口述歷史博物館,夜間免費作為自習室向學生們開放,自修之余他們起身走走看看,或多或少總能受些熏陶。而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和同心互惠商店、工人影院、工人劇場一起共同構筑成一個公共空間。各路人等得以聚在一起,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訴說。人們在這里交朋友,學知識,廣見聞。類似這樣的博物館是不是更有趣?它不止用展品,還讓大伙,互相啟發思索,而我相信人們思想里被攪起的一絲小波瀾,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早就聽聞,皮村是個風口浪尖上的存在。周邊各個村子陸續被拆遷,它晃晃悠悠,愣是沒倒下。我在皮村也的確看到個別房屋正在拆除,有輛鏟車賣力地碾過它拆下的建筑材料。但整體上,皮村還是有序的。主街上三步一店,五步一鋪。賣百貨的,賣吃食的,賣衣服的,賣箱包的,應有盡有。生活氣息濃郁。我沒覺得多臟,多亂,多差。在這里,我第一次吃到自助水餃,餃子、小菜管夠,只要20塊錢!食物化成的力量,讓我耐心辨識細密如血管的小巷子,讓我敢于直面冷不丁從墻角躥出的一只大狗,讓我在溫暖的陽光里抵達了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近日得知,博物館遇到了經營困境,不覺憂心起來。但轉念一想,自建成以來,它經歷的風雨也不止這一次,飄飄搖搖,總還在立著。這次也不會有什么不一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