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轉眼之間80年了,80年來我們又見證了多少榮辱興衰!抗日神劇一部部在播,但我們卻越來越遠離那場災難。當我們把土匪涂抹成歷史的主角時,普通人的成長卻被我們遺忘了。那是一場國戰,有著很清晰的中國印記。我們要尋蹤這段往事,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分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其中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軍閥混戰。而軍閥混戰背后的原因就是各省的經濟獨立。這曾經是中華帝國的優越性,并一直延續至今。國家會將發達省份的經濟盈余轉移支付給欠發達省份,實現國家的均衡發展。但這有個弱點,一旦國家解體,中國就會進入混戰。而這種混戰是曠日持久的,會嚴重削弱國家實力。由于有外國列強的介入,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規模更大,把貧弱的中國推向無底深淵。
眾所周知,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富強的。但這是后來人的看法,并不能證明日本道路的優越性。如果日本輸掉了甲午海戰又將如何呢?甲午海戰對日本來說是不能輸的戰爭,輸了,日本就會一敗涂地,再無翻身的可能。所以日本從上到下充分動員,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日本那種狂熱的氛圍可以從電視劇《走向共和》那個為了籌集軍費,忍痛放棄愛人,最后淪落紅塵的女子身上感受到。在日本人的心中是戰爭挽救了大和民族,而不是改革造就了成功,這也成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的心理基礎。
《苦難輝煌》中也介紹了曾經日本是最有希望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的亞洲國家。但日本的無產階級最后轉身成為法西斯主義,令人唏噓。少壯派軍官成為天皇手里的一柄利器,為天皇清除了權力道路上一個個勁敵,最終實現大權獨攬。被殺掉的老牌政治家們知道日本可以運用武力,但不能濫用武力,他們主張逐步實現對中國的殖民化。但他們的經濟地位以及歷史記憶的不同最終讓他們決裂。長久殖民中國的計劃讓日本上層從中國攫取了巨額利益,而日本底層則食不果腹,只能靠清水面團活命。這種反差是能用暴力解決。同時日本的青年一代是伴隨著甲午海戰的勝利喜悅誕生的,這對他們影響深遠。這批人決定用武力擴大日本的榮光,去拿回屬于他們的東西。這讓他們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們受到了前輩的感召,他們的前輩讓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海軍丟盔棄甲,這次他們要讓世界霸主美國海軍蒙受羞辱,但他們還是受到實力規律的懲罰。至于讓中國人倍感屈辱的南京大屠殺,也是日本少壯派軍官的集體發泄以及勝利宣言。甲午海戰的例子告訴他們,屠殺會讓懦弱的中國人屈服,但這次他們失算了。
與日本的喜悅不同,毛澤東、蔣介石這一代人是在甲午海戰的屈辱中長大的。這種屈辱感使得中國不同階層的人選擇革命。革命不是目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不受欺負。所以中國人經歷了不斷革命。從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護法革命,再到北伐,土地革命,革命具有合法性,革命有理。這個理不是別的,誰能讓中國人不再受屈辱,誰就能領導中國。國民黨開始也是個革命黨,所以它是由感召力的。但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中國又走回軍閥混戰的老路。但中國大部分的軍閥都沒有忘記抵抗外辱的使命,這也是西安事變的歷史根源。
很多人都說張學良捉放蔣是受人蠱惑,是意氣用事,但我認為張學良做了最正確的事,是在為9.18的不抵抗贖罪。張學良接受中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他就決定要親自護送蔣介石。因為張學良了解這位義兄,只有這樣張學良才能表明他是真的為了抗日而實行兵諫的,蔣介石也不能不依不饒,推翻承諾,只會順水推舟,承認既成事實。決心抵抗日本人確實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夙愿,這是一股洪流,無法阻擋。
中日兩國的決策層都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點火星,而盧溝橋的槍聲最終讓雙方下定決心,去用簡單直接的方式決定各自的命運。蔣介石在上海主動出戰,就是向日本人表明抗日的決心,希望借此讓日本人知難而退。借此日本人也看到了中國的實力,尋求主力決戰,以期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根據就在于中日之間像上海會戰那樣來場主力決戰。日本陸軍的實力還是有限的,在沒有做深入的戰略預演和深入的組織策劃下,日本并不能馬上滅亡中國。從這上面講,日本人和德國人的差距是明顯的。隨著以《論持久戰》這樣的戰略思想成熟以后,中國找到了最好的辦法困住了日本人,讓日本人自食其果。
持久戰能夠順利推行,正面作戰與敵后作戰都是必不可少的。敵后戰場的出現,讓日本人不能集中大兵團展開正面突襲。同時敵后戰場對日軍交通線的破壞,也使得日本人的作戰潛力大打折扣。說共產黨游而不擊是外行話,就像搶灘登陸一般,只要不被消滅就是成功。共產黨不但沒有在敵后被消滅,反而越做越大,匯成一股洪流,這種本事確實令人驚嘆。中國也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歷史地來看,結下的仇如果不去化解,遲早等來下次復仇。從1870年的普法戰爭開始,德法之間就有化不開的仇恨,這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心理基礎。希特勒戰勝了法國,但在相當程度上善待了法國,這成為戰后德法接近的基礎。中日兩國從甲午海戰開始就成為不死不休的死敵。20世紀前半個世紀中國都在遭受日本的欺凌,這種欺凌在南京大屠殺達到頂點。而在戰后,日本繼續與中國為敵,在釣魚島、歷史問題等一系列事情上與中國交惡。我不看好中日的未來,甲午海戰已經影響了一代人了,盧溝橋也必將影響一代人。但我希望有一天中日之間實現和解,構筑東亞一體化,實現亞洲復興。到那時就讓盧溝橋上的獅子做個見證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