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名“紅色娘子軍”的張阿姨是一名知名的“紅色網友”,她今年已經83歲了,是典型的毛主席時代培養出來的科技工作者,她不但表達方式上帶有鮮明的時代痕跡,在行動上也堅持著襟懷天下的利他主義品格。第一次接觸張阿姨,是在2012年,她從并不寬裕的退休金中省出五萬元,購買了摩羅、劉仰、韓德強等學者的書籍,捐贈給大學網,并委托大學網送給年輕人閱讀。大學網在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處平房的辦公室舉行了一個簡樸的捐贈儀式,我應邀參加了。
2015年,我的第一本文集《北大南門朝西開》出版后,張阿姨讀了幾篇,很喜歡,就又自費購買了100本,捐贈給河北灤縣三中,希望青年學生能夠閱讀。張阿姨的子女對她的做法并不同意,但這擋不住她通過這種方式傳播“正能量”的熱情。當張阿姨聯系我表達想買《北大南門朝西開》的時候,我反復勸她不要這么做了,錢留著自己用吧,但她不聽,為此,我一直覺得很不安。
我記得在其他地方說過,張阿姨雖然老了,但她這樣的人才是“新人”,是毛主席培養出來的適應未來的社會主義的新人。
這位老“新人”也有自己的煩惱。在過去的幾年中,她一直為一件困擾著她自己也困擾著她的一些老同事的麻煩事而奔走呼號,至今還沒有結果。
張阿姨是鐵道科學研究院的退休工程師,住在單位的家屬樓。鐵科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單位,老職工多,一部分家屬樓建設年代也較早。受當時條件的限制,興建較早的住宅樓多為沒有電梯的六層樓,張阿姨說,鐵科院有20棟六層樓房,只有兩棟有電梯。
新近建造的家屬樓多是高層,有電梯。由于歷史的原因,住在沒有電梯的老樓里的,以老職工為主,而新建的有電梯的高層,主要分配給了在職職工。
對住在五六層且沒有電梯的老職工們來說,爬樓以前不是問題,因為他們剛剛搬入的時候還年輕,但現在,爬樓就成問題了。有些腿腳不好的高層住戶,平時沒辦法下樓,只能長年困在屋子里。
那么對這些老人來說,安裝電梯就成了生活中最實際的需求之一。對老住宅樓進行改造,加裝電梯,已經進入了政府工作的關注范疇,這是隨著社會發展生發出來的合理需求。北京市2010年就下發了《關于北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若干指導意見》,然而,張阿姨所生活的社區卻至今沒有動靜,安裝電梯的工程根本無法啟動。這是該指導意見的自身局限導致的。
張阿姨一直為此事找單位領導反映,還在網上發表公開信呼吁。在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張阿姨引用了《關于北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若干指導意見》中的若干規定:
一、申請增設電梯,須經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提出安全性、適用性、經濟性意見。
二、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工作,遵循業主自愿、利益協調、安全可靠、政策支持的原則,資金以自籌為主、社會其他資金為輔。
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應當經用地權屬單位同意后,由本樓業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規定共同決定。同時,應征得因增設電梯后受到采光、通風和噪聲直接影響的本單元業主的同意。
四、同意增設電梯的業主應當達成以下方案:
(一)增設電梯工程費用籌集方案:
(二)電梯運行維修費用(電費、維修保養費、更新費、管理費)分擔方案。
(三)電梯運行維護保養委托方案;……
她老人家一陣見血地指出,這個文件有原則錯誤:
該文件沒有體現政府那些部門應承擔的具體職責:如那個部門牽頭籌集資金、安裝電梯、那個部門負責幫助居民協調矛盾,又是那個部門負責聯系安裝電梯單位并落實每部電梯成本。本應政府負責的這些重要工作,京建發(2010)590號文件卻一字不提,反而把政府應承擔的所有工作,都推給了要求安裝電梯的居民百姓承擔,真是天下奇聞!在這樣有原則錯誤文件指導下,必然導致八年來沒有成功案例,至今仍在研究、仍在有選擇的試點下,七,八十歲的這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退役老兵們恐怕到死都不到電梯!死不瞑目!
寫完這篇公開信后,張阿姨打電話給我,囑咐我呼吁一下,為此做點什么。這一晃已經一個多月過去了。
這段時間,一來我自己比較忙,二來,我也知道,憑借個人自媒體,無法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不可能通過寫點東西促使問題得到解決。那么,寫一寫,無非是在理論上進行一點討論,談談現實生活中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了什么。但怎么分析這樣的問題呢?我一時沒想清楚,直到近日我讀了潘維教授為他自己的新書《信仰人民》寫的序言。潘維教授正是把目光對準了此類老百姓生活中的瑣碎的煩心事,并從中提煉出了大道理。
現在是和平的時代,經濟建設在改革開放的近四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存在于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而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養老送小的愿望如何更好地得到滿足。跟天下大事比起來,這些都是小事,卻是老百姓最大的關切,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好,事關執政黨能否抓住民心。
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很高,未來還會進一步提高。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正如潘維教授指出的,高層住宅的生活方式挑戰著私有產權的概念,除了個人的居住空間外,有太多公共的設施需要集體的維護,太多公共的問題需要集體解決。這里有組織群眾的巨大空間,這里是黨組織爭取民心的場域。
借助這樣的理論視角來看張阿姨面臨的問題,就知道,要解決問題其實不難,只要黨組織能發揮作用。解決問題可以有多種方式,首先,如果他們單位的黨組織在意老年職工的生活難題,將其放在優先的位置解決,那么完全可以發揮領導作用,由單位在財務預算中撥錢給老式住宅樓修電梯。加裝電梯說到底還是資金問題,錢到位,問題就解決了。
其次,如果單位經濟狀況緊張,需要住戶個人集資,黨組織需要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加裝電梯對整棟住宅樓的用戶都有影響,但電梯并不是對所有住戶都有用,住一樓的就用不到電梯,如果按北京的相關文件說的那樣,把這樣的工作交給住戶按《物權法》的規定協商解決,任何住戶都有一票否決權的話,那么恐怕永遠解決不了。一樓住戶用不著電梯,安裝過程又會對生活造成干擾,那么一樓住戶不但不會出錢,恐怕還會要求補償才能勉強同意加裝,但其他樓層的住戶會愿意花錢買他們的同意嗎?這時候,呼喚的是黨組織的領導和組織能力。
再次,假設單位沒錢,個人也沒錢,像張阿姨這樣的住在高層的老年人的出行問題就解決不了了嗎?也不是的,只要黨組織有威望,有協調能力,照樣能解決,協調住戶調換住房,讓老年人住低層、年輕人住高層就可以了。這說起來有點麻煩,但注意前提,只要黨組織有力,完全可以做到。倒退到四十年前的黨組織,這點工作算什么呢?
張阿姨說起為了安裝電梯一事所費的周折,氣憤地講,讓住戶按照《物權法》自己協商解決,這是“挑動群眾斗群眾”。當然,這是氣話,用這種方式進行管理,本意并非要“挑動群眾斗群眾”,這只是因為理論跟不上現實的需要了,指導思想亂了,黨把組織群眾的本弄丟了。
現如今并不是個大時代,群眾生活中的小事瑣事就是最大的政治,現如今看似問題堆積,但解決起來并不難,只要黨找回正確的自我組織和組織群眾的方法。我這個連黨員都不是的人,只能跟著干著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