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長城亦好漢
——以此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
張志坤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各種紀念文章鋪天蓋地,想寫點有意思的東西著實不易。這不僅使筆者有些迷惑,如果像筆者這樣的草根也要所有紀念的話,那么應該具體地紀念誰,或者紀念些什么呢?
想來想去,筆者以為,長征紀念,更應該紀念那些倒在路上,實際上并未走完長征之路的人。
眾所周知,長征只是一小部分人到達終點活了下來,大部分都消逝在漫長的路上,其中很多是倒下犧牲了,竊以為,回首漫漫征途,不管是當事人還是后來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感悟,那就是活下來的固然是勇士,而那些犧牲倒在路上的,更應該是勇士,他們更值得懷念祭奠。毛主席有句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說的是活下來的人要有這樣的決心與勇氣,但現在筆者要引申一下,“未到長城亦好漢”,那些永遠倒在路上,永遠也到不了長城的人,更是好漢,更是英雄。
長征之路是他們鋪就的。這條路不是隨便走一走,克服一點大自然的艱難險阻就可以的,這條路是打出來的,一路打下去,打出長征路,如果計算一下里程與死亡之比,那平均可能每百米就要有一具尸骨了,這是何等巨大的犧牲,和平陽光的人們,想想這樣的情形都會毛骨悚然。但實際就是這樣,沒有這些戰士的尸骨,長征的路是走不通,也走不出來的。
長征精神是他們塑就的。長征精神是什么精神?筆者以為,最主要的是犧牲精神,為著事業,為著理想,犧牲小我,保存大我,如此而已。其實,長征就是躲著敵人跑路,如果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躲敵跑路,結果必將是一哄而散;要避免一哄而散,就要大部分人犧牲保住小部分人成功,簡單地說,為了一小部分人活下來繼續今后的事業,大部分人要貢獻聲明。實際上也正是這樣,那些犧牲的路上的戰士,其實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隊伍最終要走向何方,何處是歸宿,更不知道未來是輝煌還是苦海,只是為了有人能夠活下來......
長征的勝利是他們鑄就的。長征最后取得了勝利,勝利到達陜北,這堪稱是最后的勝利,而這最后的勝利實際漫漫路程中間的無數犧牲所鑄就的,有位將軍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樣的一件事:“紅軍出了臘子口之后,不久就和國民黨騎兵打了一仗,我們有些傷亡。毛主席心里特別難過,千辛萬苦都過來了,現在有些同志卻死在異土他鄉。毛主席在葉劍英的陪同下去墓地憑吊了犧牲的七位烈士。我從來沒看到過毛主席如此傷感”。也許,毛主席直到長征即將勝利的時候才有心思為死在異土他鄉的戰士一展心中的悲哀,其實,一路上不知有多少戰士死在異土他鄉,他們如果能得以黃土埋身,就算幸運,許多人怕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所以,他們永遠留在了長征的路上。冷月凄風伴著他們的白骨,永遠向著信仰的方向,永遠懷著初心與夢想;他們也永遠地緘默了,勝利的花環不會戴在他們的頭上,歌聲與獻花紛紛擁向成功者,是不是還會分給他們一點兒,全憑后人的賜予。古詩有云,“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無定河邊的尸骨尚且還有人入夢,而他們中的許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更不用說進入什么人的夢鄉了。對此,有人感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如果把這句詩化用到他們的頭上,似乎應該說“那時明月那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永遠在路上!
他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他們還都那樣年輕,大多不過十八九十歲,人生是這樣的短暫,如此這般地犧牲與貢獻,有什么意義嗎?
實證他們的意義,全靠后來者的詮釋。須知,這些英勇犧牲的人之所以能達成人生的如此境界,靠的就是因為他們名叫“工農紅軍”,如果“工農”及“紅”這樣幾個字都能代代相傳、不絕如縷,那他們九泉之下也會欣慰;否則,如果把他們所鑄就的勝利轉化成政治牌價上市入股,真不知他們會在地下做何感想。
80年過去,不知道他們還能否聽得見勝利者的歌聲。不可否認的是,歷史風云飄逝,在今天中國人的心中,長征已經成為久遠的故事與傳說,它的意義都已經歷史化了。這故事之所以依然令人敬仰,是因為它演繹了一曲人類崇高的精神與抗爭不屈的凱歌。但這故事恐怕已成為歷史的絕響,如果還有誰以當年的長征自比,筆者真擔心這會是對那個偉大故事的褻瀆。須知,“到了長城也混蛋”的人過去有,現在更很多很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