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對’是政權經典論述之一,指1945年7月初毛主席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于歷史周期律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被稱為堪與千古“隆中對”媲美的‘窯洞對’
?7月4日下午,毛澤東邀請黃炎培到他住的窯洞里作客,當毛澤東問及黃炎培來延安所見所聞的感受時,黃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見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于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
對黃炎培的這一席耿耿諍言,毛澤東莊重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從歷史事實總結興亡規律,有著不同凡響的見地。毛澤東的回答抓住了歷史運動的實質,即過去的歷史為剝削階級改朝換代的運動,由人民覺醒建立的自己的政權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打破歷史的乖蹇。?
約在80年前巴沽寧提出了革命的悖論:自由,平等,共享如何從國家和資本·雙重暴政的罅隙中生長? 消滅少數人的統治,由現在的勞動,勞動者支配過去·物化的勞動·資本,人性獲得真正的解放。可這之間的過渡——國家·政權,由少數人代行多數人的意志卻無法避免。
毛澤東的回答是破解這一悖論的唯一正確途徑。從赴京趕考,1949年10月1日建國后,毛澤東一生都在履行自己的諾言,并且付諸于實踐。毛澤東從馬列主義尋求到無產階級勞動大眾的真理,有了改變少數人統治,剝削,壓迫人的歷史運動規則的武器。這是他老人家的自信和雄心,一生不松懈,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把心血,思想,名譽,生命,身家全部奉獻給了人民。這是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淵源,也是毛澤東思想上堅定的信念。這絕非是毛澤東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偉大的馬列主義者在實踐窯洞對的諾言,對人民的諾言,體現了老人家對歷史的責任。
synbada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ynbada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