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日前,因戶口簿上注明是重慶直轄前的“四川省重慶市”,家住天河路的曾先生(化名)遭遇了出生在重慶還是四川的難題。
這是個新問題,倒也好理解。但奇怪的是,重慶從四川省分離出來成立直轄市,距今已經18年,也就是說,“四川省重慶市”這一本應歸入歷史的戶籍表述,在地名發生變動近20年后,卻依然橫亙在前。于是這位曾先生遭遇了證明“我媽是我媽的”的窘境。
證明是重慶,還是四川重慶,其實并不難,用現在的軟件技術,按照情況系統可以自動合并同類項,把在1997年3月重慶變為直轄市之前“四川重慶”出生的人,改為‘重慶市’,是非常簡單的事情。這中間發生的“梗阻”在何處?難在“服務員”傳遞的 “正能量”還不足以打通這“最后一公里”, 缺失的是誠心、真心的為民情懷。
當然,新常態下,可能還有一些人不習慣、不適應。服務群眾、轉變思路、謀求發展總是會面臨著一些阻礙因素。更換港澳通行證,把“四川重慶”改成“重慶”其實也是小事一樁,但整飭風氣、服務民眾卻是大事。為群眾解難,幫群眾所困,有時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條件的限制,作為服務群眾的公仆,只要堅持不懈,以堅不可摧的恒心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就能真正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開啟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特別是那些為民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的部門,類似“四川重慶”更名的“梗阻”,能否打通它,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擔當、能力與智慧。但只要我們把自己擺在群眾中換位思考,多體諒百姓的處境,多想想百姓的難處,多幫助百姓出出主意,通過政府部門跨地域的公關對接和協調,再輔以必要的技術手段的,這最后一公里是不難打通的。
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民服務無止境,事在人為,唯其難乎?難在為民情懷的缺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