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同志逝世,謹致以沉痛哀悼!
中央對萬里同志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作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令人欣慰。
但是,在對萬里同志的悼念中也充斥著不和諧之音。有論者竭力贊揚萬里對小崗村做法的大力支持和推廣,認為這一所謂“偉大此舉”解決了中國糧食生產問題,而在此之前中國農業一團糟,中國農民毫無積極性,中國農村不是在生產糧食而是天天在開“批斗會”。這種論調是借悼念萬里侮辱習總和我們的父輩。
究竟是誰解決了中國的糧食生產問題?是以習總當年插隊擔任農村生產大隊支書為代表的那一代艱苦奮斗的人,是戰天斗地、辛苦勞作、無私奉獻的我們的父輩,是那個時代心向集體、一心奔社會主義康莊大道的絕大多數中國農民——當時的社員!
毛主席把中國農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奮斗稱之為“偉大創舉”。讓我們看看那個火紅年代里習總與社員們在極為貧瘠的陜北土地上的偉大此舉吧——
“來到梁家河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習近平在村里的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
在黃土高原上,平地是珍稀的資源,《延川縣志》顯示,全縣地面傾角15度以下的平緩地,僅占土地總面積24%左右,25度以上傾角的陡坡地占土地總面積接近60%,地形復雜,大量農耕地位于河道、溝壑的坡面上。而按照統計,傾角25度以下的平緩地,糧食畝產量一般在150公斤~300公斤,而傾角25度以上的陡坡地,由于重力侵蝕活躍,水土流失嚴重,畝產量僅為20~30公斤,基本不宜耕作。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陜北地區開始大面積進行土地治理,主要內容是在山坡上平整梯田,以及在溝道中打壩淤地,即打淤地壩從溝道兩側山體鏟土,填入溝道,同時在溝道中用泥土打壩攔截汛期洪水,淤地、漫平、造田。陜北民間流傳:‘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坡’、‘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
打淤地壩是艱苦的工作:從山上鏟土、填溝、修壩,全部要依仗人力……很快,習近平就適應了農村的艱苦勞動。村民們回憶,當時習近平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農歷二三月,陜北冰雪初融,他常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冰水中打壩,‘手上磨得都是泡,沒聽他叫過苦’。
習近平回憶那段歲月說:‘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幾乎沒有歇著。下雨刮風在窯洞里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還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來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
由于習總擔任大隊支書帶領社員“學大寨”做出了優異成績,上級曾獎勵一輛帶斗的三輪摩托車,他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目的還是為了方便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
看看吧,這就是當年的習總以及他身邊的社員們!而這一切正是當年中國農村、中國農民、中國農業不斷擺脫貧困、在集體的大道上不斷前進的集中體現。
打從小記事起,我就看著我們的父輩們像當年的習總一樣兢兢業業地為國創業,在充滿生機的田間地頭勤奮耕作,在移山治水的工地上揮汗如雨,以那個偉大年代所特有的精神為共和國大廈添磚加瓦。習總喜愛的歌曲《紅太陽照邊疆》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當年習總以及我們的父輩們用“劈開高山,大地獻寶藏,攔河筑壩,引水上山崗”的壯舉,創造了“海蘭江畔稻花香”的奇跡,“大寨”是那個時代的主流!中國的農業就是靠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搞上去的。
大家捫心自問,你們的父輩難道當年不是如此嗎?!有這樣勤勞的農民,土地怎能產不出糧食?!
當年的習總以及我們的父輩如此的沖天干勁若還不能稱之為“積極性”,那么世上就不應該有“積極性”三字存在!面對他們如此的忘我勞動,誰如果仍然還認為當年的中國農業“一團糟”、當年中國農村土地不長糧食,那么他就是“狗糧養的”!
事實上,當年中國農民的堅韌和走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是毋庸置疑的。
近代以來,中國農民的覺悟之高時世界所罕見的。中國共產黨28年革命斗爭的主要基礎是農民,這里既是黨教育的結果,也是由中國農民特有的品質所決定的。“最后一粒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縫軍裝;最后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樣的農民獲得翻身解放,走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就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他們也一定會為此做出“偉大創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證明,生產工具落后的農民只有通過改變生產關系,聯合成緊密的集體,才有更大的力量與自然界抗爭,才有更大的力量從自然界獲取財物。
共產黨把曾經任人宰割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在集體中壯大力量,難道有錯嗎?
那種認為中國農民中的大多數在共產黨領導的合作化、集體化道路上毫無積極性、只會游手好閑、只會出工不出力、只會一心想著“鬧單干”的論調,無疑是赤裸裸的謊言,是對習總和我們的父輩的侮辱。
當年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像小崗村那樣不顧國家和集體、只吃國家救濟糧而不向國家交公糧、寧愿要飯也不勞動、寧愿坐牢也不愿團結在集體之中共同生產、打死也不在集體的土地上干活、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不代表當時中國農民的主流。
大家捫心自問,你們的父輩當年有幾個像小崗村人那樣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什么也不干的?!
當年廣大農民是要走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而且也是越走越好的。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前進方向是大寨而不是小崗,可惜這個進程被打斷了!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當年習總和我們的父輩在中國農業生產上創造了改天換地的奇跡,為什么會有人吃不飽飯呢?
答案是:由于當時國際環境導致“備戰備荒”的需要等,農民向國家交了過多的公糧(正如最近一篇在網上被轉載過億次的文章《千古全才毛澤東!》所言:當毛主席逝世時,國庫里留下了糧食5000億斤 (78至80年讓全國人民吃了3年陳米,原來‘包產到戶大豐收’是陳米堆起來的假象))。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第一個感覺就是公糧少交了。
當然,還有極少數人當時吃不飽的原因與小崗村相同——不勞者不得食!
讓我們向習總以及我們的父輩當年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致敬!向那偉大的年代致敬!
悼念萬里可以,但不要侮辱習總和我們的父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