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球化”時代的存在與興衰帶給我們的啟示
楊明遠
現在是講全球化的時代。
有學者將“蘇東”劇變以前,社會主義陣營存在的時代,稱為“半球化”時代,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各占半個地球的時代。
“半球化”時代的存在與興衰,能給我們一些什么樣的啟示呢?以下是筆者的愚見,供網友參考,并歡迎批評指正。
啟示一、“半球化”是公有制成功的實例。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經濟,是有生命力的,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正確的。
1917年蘇聯建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半球化”格局形成。
通過有計劃的經濟建設,蘇聯成為了能與美國抗衡的世界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二十幾年的艱苦奮斗,中國人民不僅從此站立起來了,還成為了第三世界的領導者。毛澤東時代(1949-1976)的中國、斯大林時代(1917-1953)的蘇聯,都是依靠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頂住了資產階級的各種封鎖、扼殺與破壞,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外交與人民生活提高等方面來講,都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與輝蝗成就!
目前,中國還有南街村、華西村、劉庒等上百個村社,他們堅持了集體所有制形式的公有制,都建成了勞動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新農村。
朝鮮、古巴,這兩個人口雖不算多、國土面積也不算大的,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封鎖、制裁的強大壓力和艱難環境中,堅持數十年,保證了本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定發展,他們在人民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享受公費保障,比我國現在都做得好。這也是公有制成功的例子。
“半球化”的格局,經歷了幾十年,足可證明,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經濟是有生命力的,對勞動人民來講,是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
啟示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成敗,與共產黨人是否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共產黨人的領導者,是否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休戚相關。
在我構思拙作的時候,4月24日從烏有之鄉網刊上,看到了一篇來自紅旗文稿刊載的、作者為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蔣紅的文章:《對蘇聯解體的另一種探索與求證 》——《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讀書心得。
我是認同這樣一種觀點的:經濟問題,并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蘇聯解體的背后是蘇共意識形態工作的弱化與廢弛,以及干部培養和選拔標準的嚴重扭曲和異化。】
下面我抄錄了該文的幾個段落,供大家分析。
【《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一書由兩位美國人合作撰寫。其中,大衛·科茲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阿姆赫斯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弗雷德·威爾則是常駐莫斯科的媒體人,兩人都高度關注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演變,并曾親歷1991年蘇聯解體的全過程,該書是兩人長期觀察、思考和研究的產物?!?/p>
【蘇聯解體之后,學界涌現了大量分析解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著作,其中占主流地位的觀點認為,由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內部矛盾引發的經濟崩潰導致了蘇聯解體。而該書的價值在于,它以獨到的觀察視角,并且以經濟學意義上嚴格的數據分析為基礎,得出了另外一種結論:蘇聯的解體,是因為它的體制“被它自己的大多數精英拋棄了”,“當許多原蘇聯黨—國精英最終認識到不值得為這一政權制度奮斗并且放棄奮斗的時候,這一政權制度也就倒臺了”。因此,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從根本上來講,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更是意識形態領域“來自上層的革命”所導致的。】
【該書最初于1997年面世,當時贊同書中結論的人寥寥無幾,因為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歸結為經濟崩潰的人占據著壓倒性的多數,并且時間的長度尚且不足以讓人們從更深刻的角度,對這一震撼性的歷史事件進行反思。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書的觀點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這也是該書能夠不斷再版的重要原因?!?/p>
【“1950年的工業產值就超過了戰前的水平。隨后幾十年,蘇聯經濟一直增速迅猛”,在1928—1975年間,不考慮戰爭的因素,蘇聯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是良好的,并且運用政治手段實現了甚至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很難做到的“充分就業、個人經濟有充分保障、收入分配相對平等”,有效保障了政治穩定。】
【另一方面,蘇聯體制的弊端也很突出,……在政治體制上,等級森嚴、官僚氣息和特權意識濃厚的精英統治模式使官員熱衷于對上巴結討好、依附投靠,在爾虞我詐的權力斗爭中耗盡心機,對具體工作、對群眾的愿望與需求知之甚少。并且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這種政治體制培養、選拔出來的高層領導干部不再是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的人,而只是一些政治投機分子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都是注重實際的,而不是執著于某種意識形態。他們之所以加入共產黨,是因為入黨對他們在職務上的提升有好處。他們受到激勵,不是由于獻身于某一意識形態,而是為了追求物質利益和權利”,而正是蘇聯“黨—國精英們”在意識形態上的匱乏、怯懦和動搖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禍根?!?/p>
【蘇聯經濟走向停滯的開端,正是勃涅日涅夫執政的后期】。
【蘇聯的政治權貴們在意識形態方面已經放棄了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和追求,這些人雖然形式上還是共產黨員,但實質上已經蛻變為與人民利益為敵的特權階層,而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則淪落為他們謀取私利的工具。正是在這些意識形態上已高度“去共產主義化”、“去社會主義化”的“黨—國精英”的決策和領導下,蘇聯于經濟停滯之后坐失了十年的改革良機,為后來的政權解體埋下了致命性的伏筆。】
【該書認為,戈爾巴喬夫執政后,倉促出臺改革政策,并且一開始就與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戈爾巴喬夫掌權后的第一個重大變化不是發生在經濟領域,而是發生在文化領域和個人權利自由的思想領域”,這就是所謂的“公開性”政策。“公開性”使蘇聯知識分子獲得了表達的自由,也表現得最為激進和親資本主義,因為這一群體中的很多人要么是被西方的虛假宣傳誤導,要么就是被西方的各種研究基金收買了,“對任何形式的社會主義信仰都在知識分子當中迅速地消失了”。被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所控制的媒體肆無忌憚地否定蘇聯的歷史、丑化蘇聯的領導人、抹殺蘇聯經濟社會建設的成就,甚至連主流報刊都改旗易幟,成為西方意識形態對蘇聯發起猖狂進攻的幫兇。面對如此嚴重的事態,任何頭腦清醒的領導人都一定會拼盡全力扭轉局勢,但是,當作為黨內第二把手的利加喬夫不斷警告戈爾巴喬夫“媒體已落到反對社會主義的人的手中”的時候,戈氏的反應卻是處之泰然、放任不管。這說明,在這位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心目中,對于意識形態斗爭的警惕性已經喪失殆盡?!?/p>
【該書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歸納為“思想文化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依次遞進的過程,也就是蘇聯的“黨—國精英們”在意識形態上全面潰敗和徹底轉向的過程。“公開性”在蘇聯廣大民眾當中制造了極大的思想混亂,同時也進一步動搖了蘇聯“黨—國精英們”本就不堅定的政治信念,使大量的高級干部從維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出發,強化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認同。由此,也就注定了蘇聯經濟改革必然失敗的命運。戈爾巴喬夫所任命的官員與專家以徹底的自由資本主義立場主導經濟改革。他們公開宣稱:“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非共產黨的政府,只有這樣的政府才能勸說國家付出引進一個真正市場的代價。”連戈爾巴喬夫本人都聲稱,“沒有什么能夠阻止我們把國有企業轉變成聯合股份公司”,類似于休克療法的“500天計劃”要求迅速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自1990年秋季后,私有化已經成了官方政策”?!?/p>
【該書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這種在自由主義思想主導下的、與社會主義本質相背離的經濟改革造成了蘇聯嚴重的經濟危機,1990年到1991年,蘇聯出現了其建國史上的首次經濟緊縮。因此,該書認為,把經濟崩潰說成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倒果為因。真實的情況是,嚴重偏離社會主義路線的“經濟改革導致了經濟混亂,而經濟混亂又反過來破壞了社會主義的改革事業”。在經濟領域的一片混亂中,相當一部分“黨—國精英們”利用手中的審批權大肆進行尋租,從事利潤豐厚的出口貿易,很快形成了私人資本主義集團,其經濟成分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由這些人鼓吹和推動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會帶給蘇聯體制致命一擊。該書告訴我們,“黨—國精英中起決定作用的那一部分人,從懷疑改革很快就轉變到以極大的熱情擁護激進的改革——以資本主義來取代社會主義”。因此,蘇聯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必然導致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并直至宣布蘇聯解體。蘇聯解體的前夕,蘇聯“黨—國精英們”的政治信念已經徹底崩盤。“在蘇聯上層社會中幾乎沒有人支持社會主義制度”,資深的領導干部以一種徹底投機主義的立場解釋他的信仰:“我當然是一個共產黨員,但是,我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所以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當97%的蘇聯公民選擇保留國家的時候,“黨—國精英們”卻毫不猶豫地選擇背離人民的意志,親手埋葬了蘇聯政權?!?/p>
請大家注意幾個時間點:
斯大林是1953年逝世的。蘇聯經濟出現問題是1975年以后??梢娝勾罅至艚o蘇聯的是正資產。造成1975年以后蘇聯的經濟問題的,與斯大林無關,而是去斯大林化的結果。
毛澤東是1976年去世的。毛澤東時代也是“半球化”中社會主義最欣欣向榮的階段。
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緊接著前蘇聯也開始了改革開放,都轉向了市場經濟。“半球化”中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走向衰退。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倒向資本主義,中國全靣開始市場化,“半球化”才終結。
從中可以看出,“半球化”的出現、社會主義的欣欣向榮,是因為共產黨人擁有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一批對馬克思主義有堅定信仰的領導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結果。
政治路線決定以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共產黨人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除了必須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外,選擇好自己的領導人,更是關鍵所在。
,
啟示三、要建設社會主義,共產黨人必須帶頭斗私批修,在靈魂深處鬧革命。
“人之初,性本善”。
人類出現之初,人性是善的,所以才有原始公社的出現和存在。在原始社會里,部落各成員們包括“部長”們,都能自覺遵守部落的公共秩序。
由于各個公社之間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相抵觸的利益,因此,公社之間的沖突增多。在勞動力獲得了價值以后,沖突中的俘虜就成了奴隸,于是產生了奴隸制度,有了奴隸社會。從此,就出現了剝削,人性中就有了惡。這種惡,經歷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私有制社會,一直延續至今。
人剛生下來,應該說也是善的。只是隨著人的生長發育,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下,有的保持了善,有的接受了惡。
私是萬惡之源。要除惡,必須斗私,抓好意識形態中的興無滅資。讓新生嬰兒一來到人世間,就能夠接受到善的熏陶,才有利于斗私除惡。
社會主義講的是公有制,正是要揚善除惡,所以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抓斗私批修,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要鬧革命,消除一切私心雜念,人人都能樹立起天下為公的信念,一心為公,做到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
在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上是建不成社會主義的。要建設社會主義,除了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還必須有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
啟示四、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由于以下的原因,社會主義建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1、社會主義制度,是有別于已經有千百年歷史的其他社會制度,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其他社會制度的剋星。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會遭遇到重重阻力和鎮壓,是需要通過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浴血奮戰,流血犧牲,才能實現的。前蘇聯的建國,是經過十月革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也是經歷過三年解放戰爭的;朝鮮、古巴、越南的建國,也是經過流血犧牲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有哪一個國家的資產階級,將政權拱手相讓,讓無產階級接管,而和平的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
2、社會主義要搞公有制,從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利益格局發生變化,必然會遭遇到私有制下既得利益者及其集團的阻撓和破壞。
3、社會主義國家一旦出現,必將遭遇到國內外資產階級的抵制、反抗和破壞,也會遭遇到世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其集團,以各種各樣的藉口和名目進行封鎖和制裁,讓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生活在艱難困苦之中,然后,又來指責社會主義就是貧窮落后。現在的古巴,還被美國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義所制裁。朝鮮也被美國冠以“邪惡軸心”而遭到封鎖和制裁。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也被美國封鎖、制裁了幾十年嗎!其實,至今都未完全解除禁令。
4、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是一種開創性的事業,難免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犯錯誤,因而走上彎路。
……
矛盾的對立性和同一性的相互作用,使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會呈現出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狀態。“世界上的事物,因為都是矛盾著的,都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它們的運動、發展,都是波浪式的”。(毛澤東)
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艱難曲折、艱苦奮斗的過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是曲折的。然而,經過社會主義,最終過渡到共產主義,這是社會發展確鑿不移的必然趨勢,所以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光輝燦爛的。
社會主義不僅可以“半球化”,社會主義的全球化,也終將有一天會來到的,人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
2015年4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