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假設前提”之爭
【挺轉基因】與【反轉基因】看起來是在同一個問題上的兩個方向,都在討論轉基因,只不過一個是【挺】,另一個是【反】。但是,實質上,TA們討論的不是同一個問題。
對于轉基因問題,【挺】、【反】雙方好像已經爭論了很久。按理說,轉基因是個科學問題,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轉基因是沒有什么好爭的,特別是轉基因作為一種應用科技都是得到過驗證的,從基本原理、方法到結果都明明白白在那里,又不是哲學問題,同一個問題可以從老祖宗畢達哥拉斯那里爭論到現在。那么,造成“轉基因之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于,【挺】、【反】雙方看起來是在討論同一個問題。但是,TA們各自的【假設前提】是截然不同的,這是“轉基因之爭”的根本原因。
【挺轉】的假設前提:
人類運用實證科學,對這個世界是可知的、可控的。而實證科學又是一種完美的、無懈可擊的科學方式,所以,經過實證科學得到的結果,是可信的。
我們現在對于【科學】的認識,基本上,【實證科學】就等于科學,不能實證的科學都是偽科學。那么,什么是【實證科學】呢?實證科學其實是一種過程,包括了三個階段組成。第一個階段是【理論】,第二階段是【試驗】,第三階段是【應用】。理論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其實很簡單的,有張紙有支筆就能工作了,TA的工作主要工作是在TA的頭腦中進行的,看起來有點像哲學家。與哲學家不同的是,理論物理學家對于世界的認識,不僅要用邏輯與數學公式表達出來,還需要有后道工序的試驗科學家對TA的認識進行驗證,而哲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不需要驗證的。
什么是驗證呢?就是用某種“誰都可以操作”的試驗,從感官上,感覺到某種特定的結果,而這種結果又是那個理論科學家對世界某種認識的必然產物。換句話說,我根據這個原理做的實驗,其他人用相同的方法,也能得到與我一樣的結果,這就是得到驗證了。這種得到驗證的認識就變成了【科學原理】,【科學原理】對于科學家來說就是真理!之后,再由應用科學家根據這種【科學原理】在其他方面加以應用開發,創造出可以讓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東西。
【實證科學】是一種邏輯非常嚴密、看起來完美的科學方法,由A(理論),到B(試驗),再到C(應用),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經過這個過程,在C得到的結果是沒法推倒的。說句老實話,不管是誰,TA的思維一旦進入這個過程,結果都是一樣的。轉基因也是這個過程的最后產物,是得到科學驗證的【量子理論】在生物方面應用科技的結果。因此,“轉基因科學家”或者“了解轉基因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挺轉】的。【挺轉】的說,世界上主流的“轉基因科學家”都認為轉基因是安全的,而反對轉基因的科學家都不是主流的“轉基因科學家”,甚至不是轉基因領域的科學家。我相信“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很可能就是事實。任何人如果經歷“轉基因科學家”那種嚴格訓練出來的“由A、到B、再到C”的過程,最終都會成為【挺轉】。
所以,不能讓“轉基因科學家”來作轉基因科普,這樣的科普嚴格地講不是科普,而是一種【洗腦】。前一段,有位名記說“崔永元先生的使命完成了,后面要交給科學家”,這個觀點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反轉】并不是一種對科學的無知,對未知的恐懼,而是有著與【挺轉】截然不同的假設前提以及視角,換句話來說,【反轉】比【挺轉】更具有時代性、科學性。
【反轉】的假設前提:
這個世界對于現在的人類來說是不可知、不可控的,所以,應用科技的商業化推廣,必須建立在對這個世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現在不宜過度的商業化推廣,需要嚴格控制。
【反轉】并不反對實證科學由A到B再到C的過程,而是認為,你在C上的開發,必須要建立在A更充分的基礎上,換言之,當你對這個世界認識還不充分的時候,就對現有的【科學原理】進行過度的商業化開發與推廣,這本身是不科學的,對整個人類都是危險的。我們能從【反轉】的訴求中看出:【反轉】提出的訴求都是基于未來的:轉基因食物吃了以后,假如對一代人沒有問題、兩代人沒有問題,三代人可能也沒有問題,但是,是不是能保證轉基因食物和自然食物一樣,對人類世世代代都沒有問題?在自然環境中種植了轉基因作物以后,會不會破壞自然的環境,影響到未來的農作物以及人類的生存?
【挺轉】的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像是杞人憂天式的自尋煩惱,但是,在“這個世界對于今天的人類來說是不可知、不可控”的假設前提下,這些問題都是很真實的、很科學的,是需要人類去面對、去思考的【科學】問題。
2、這個世界可不可知?實證科學是否完美呢?
很明顯。“轉基因之爭”實質上是【這個世界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可不可知?可不可控?實證科學是否完美】的問題。如果,這個世界對于今天的人類來說是可知的、可控的,實證科學又是完美的。那么,【反轉】的統統歇菜,老老實實聽轉基因科學家給我們洗腦,安安心心吃轉基因食物過日子,該干嘛干嘛去,說到底,老百姓并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科學知識,老百姓只需要一個安心、安全、安靜的生活環境。
但是,如果,這個世界對于今天的人來說是不可知、不可控的,實證科學又是不完美的,那么,對不起,請“轉基因科學家們“也來聽聽【反轉】們的科普,以便你們今后能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說到根子上,【反轉】并不反對轉基因科學研究,也沒想讓“轉基因科學家”失業,而是想讓你們不要急著把“以為弄明白”的食物往人嘴里塞,想讓你們更專心于科學的研究工作。
轉基因的理論基礎是量子理論,轉基因是量子理論在生物方面應用科技的產物。量子理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科學發現,我們現在的生活,電器、電腦、衛星、網絡、核能等等,基本上都是量子理論帶來的,沒有量子理論就沒有我們人類今天這種生活形態。量子理論的出現,把人類的現代科學分成了兩個時代:量子理論出現之前的是牛頓的【經典力學時代】,之后的是【量子力學時代】。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如果我們把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看作是一個人的成長,那么,牛頓開創的經典力學時代是現代科學的“兒童期”,而量子力學時代是現代科學的“少年期”。就像兒童期的人一樣,兒童期的現代科學也是無憂無慮的,充滿自信的,那個時期的科學們自信地認為,這個世界上該發現的都已經發現了,該創造的都已經都創造出來了。當時歐洲專利局的官員們還在為自己即將失業而擔憂,該發明的差不多都已經發明出來了,還要專利局干什么呢?當時的科學家對這個世界是自信滿滿的,這個世界在他們看來,不但可知的,而且是可控的,給出一個時間點,未來這個世界是個什么樣的,科學家都是能計算出來。
世界是可知、可控的,實證科學也是完美的,這是牛頓時代的科學思維模式。
在經典力學時代,世界一切都是可知、可控的。但是,到了量子時代,這一切都變了。量子論認為,【客觀】是不存在的,【客觀】是因為觀察者的觀察而出現的,而且,觀察者的【觀察方法】決定了被觀察物的【形式】。這話聽起來感覺一點都不像是科學的描述,而是唯心主義的哲學論述,或者是某種東方玄學的論述,但是,這就是量子論的觀點。量子科學的出現模糊了科學、哲學界限,世界變得不可知、不可控了。
而且,在量子時代,實證科學也變得不完美了,科學與哲學的邊界模糊了,理論物理學家新的認識,因為無法驗證或者只在理論上存在著驗證的可能——一個新的認識,需要上億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驗證——結果只能成為科學假說,而無法成為科學理論。實證科學的這種科學方法,到了量子時代好像變得不完美了。
實際上,我們如果從【實證科學的科學】的角度來看實證科學,實證科學本身也是有結構性限制的。實證科學是一種基于人類感覺能力(sensation)的一種驗證方法。牛頓時代的理論物理學家對世界的認識還在人的感覺范圍內。所以,基于感覺的實證科學在牛頓那個時代是非常完美、無懈可擊的。
到了量子時代,理論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早已經超越了感覺的范圍,大到宇宙星際、小到電子、原子核,都是人類視覺無法感覺到的。但是,試驗科學家們還是想盡了辦法從視覺上進行了驗證,但是,隨著理論科學家的認識不斷深入下去,試驗科學家們是否還有能力繼續從感覺上進行驗證呢?“從感覺上得到驗證”這種思路可能已經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局限。也許未來的科學驗證可能是一種超越感覺的驗證方法,“超越感覺的驗證”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科學方式,而不是現在的實證科學了。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基于感覺的驗證方法,只能對【感覺來源的那個時空】進行驗證。我們現在對于“世界與人”的認識,是建立在【單一時空】的基礎上的,也就是“世界與人”都存在于【單一時空】。但是,假如“世界與人”是一種【重疊時空】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真正的人】是存在于一個時空(A),而人的【所有能感受的感覺】都來自于另外一個時空(B)。大家想象一下,【重疊時空結構的人】通過感覺只能驗證【感覺來源的那個B時空】,根本無法驗證自己真正所在的A時空。而量子理論所告訴我們,我們人完全可能存在于這種【重疊結構】的時空中,我們通過感覺所看到的“客觀世界”并不是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而是一幅非常、非常清晰的全息影像。試想一下,假如人是以這種【重疊時空】形式存在的,實證科學有辦法驗證嗎?基于感覺的實證科學已經沒法驗證了。到了量子時代,實證科學不但不完美的,而且是有嚴重的結構性缺陷的。
看到這里,大家是否發現挺轉基因的科學家們,其實是在用牛頓時代的科學思維做著量子時代的事情?而【反轉】才是真正的科學思維,既然現階段,世界對于今天的人類來說是不可知、不可控的,而實證科學又是不完美的,人類就應該加強對基礎理論的研究,減慢、控制應用科技的商業化推廣,等到人類有了新的科學方法,對這個世界重新可知、可控了,再推廣也不遲。
3、【反轉】的現實意義
【反轉】邏輯前提是,這個世界對于現在的人類來說是不可知、不可控的,所以,應用科技的商業化推廣,必須建立在對這個世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現在不宜過度的商業化推廣,需要嚴格控制。所以【反轉】的意義就不僅僅在于轉基因,對所有由量子理論帶來的科技應用都有警示作用。
比如核電,地球究竟能承載多少座核電站?它的安全邊界在哪里?地球上那些地區是可以建核電站的?可以建多少?而又有那些地區是不適合建的,不能建的?這些都是需要科學家門進行研究的。在沒有完全有把握之前,核電站建設的進程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
再比如,我們都是熟悉的網絡,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安全。網絡繼續發展下去,如何控制網絡內產生“獨立于人”的人工智力?一旦這種“獨立于人”的人工智力產生,這個網絡就能在無形中控制人類,它的大數據運行能力,執行的協同能力,是人類無法比擬的。如果智能化繼續發展下去,在網絡的末端都實現智能化,那么,這個網絡就真變成擁有了“獨立自我意識智力”與“全球執行能力”的超級機器人,這是一個美好的情景呢?還是一個可怕的情景呢?按照現在的網絡、IT、軟件、智能化的科技發展的速度,這已經不是科幻,我們做好迎接這個“新朋友”的準備了嗎?
量子科學為人類認識世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我們并沒有去深入認識這個全新的世界,反而利用那么一點點已經發現的知識享受起了生活,折騰起了自己的環境,作為今天的人類來說【讓未來的人類活得久】遠比【讓今天的人類活得好】更為重要,我覺得這才是【反轉】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