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本文提到的“中國人”未包含中國臺灣和港澳居民,主要指大陸人,以簡化論述。在很多國人眼中,似乎只有大陸人缺少世界性的普遍尊重,其實不然,臺灣由于拒絕統一,至今連一個主體地位都沒有,哪來的國際尊重?靠給美國人當小媳婦不可能獲得真實的尊重。至于香港,本來可以更有優勢,但被部分親西方人士的殖民情感綁架,越來越有攜洋自重的苗頭,波及到港人難以獲得真實的國際尊重。
尊重是一種心理感覺,有社會性共識的相互尊重,也有個體敏感性思維的情緒反應,基于主體共識的原則性對待讓人能體會到社會性共識,而基于個體差別化引起的不同感覺往往與不同人的敏感度有關,有些行為并非出自于對方的不尊重,但接受者因為某種自卑心理的存在,也會感覺自己不被尊重。
要獲得社會性尊重,最重要的途徑是尊重普遍性的共同規則,要減少敏感性的不受尊重,最好的辦法是積累自信,用自信心驅逐與自身相關的外界出格言行。
每當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情況下,一般人總習慣于埋怨國人的素質太差,說這是國人在外被排斥的主因。且先不論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即便屬實,也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問題,今日素質,明日是改不了的,明年、十年后也未必能成,百年樹人唯靠涓涓教育細流,不可速成。如果要讓國人能在中短期享受到更多的被尊重感,不妨以狹隘的思維談些很俗氣的問題。
最先說到的還是中華一統的老話題,這既是歷史需要,也是現實需要,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但凡稍有些建樹的皇帝,都有“構統一大業”的思想,進而在此基礎上搭起受人尊重的王朝。就現實國情看,臺灣的分治是中華民族一大心病,久分必禍,為防遺禍,宜早統合。然而,近幾十年來,中國人在各種思潮的洗禮下,形成了一個比較理性卻又奢侈幼稚的想法:等中國強大了,臺灣也就自動回歸。
回不回歸,確與兩岸生活水平無關,即使大陸整體生活水平超越了臺灣,也難以形成自然統一的正向條件;回不回歸,綜合國力也未必是充分條件。即使中美兩國在遙遠的將來有意在臺灣問題上達成妥協,臺灣問題也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為復雜,而不是相反,時間是兩岸問題的毒藥。
一個期待主宰世界大部分主題的大國,如果連自己的統一問題都無法解決,不可能獲得世界性的大國認同,在此背景下,中國人也不可能獲得大國國民的受尊重地位,很可能因國家分治進而成為世界各國利用的籌碼,當你被各方交互利用時,你就不可能獲得真實的尊重,一方面,它們希望從你們的內耗中撈取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借機嘲笑中華民族兄弟相殘的不團結形象。
沒有國家的統一,就沒有中國形象的完整性,統一問題應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先選項。在長期分治的大背景下,同胞情所剩幾何?
人的問題終歸于教育問題,教育問題重在潛移默化。這里提到的教育問題并非指大制度,大制度即大道理,說多了,不免枯燥無味,不妨聊些細節小事,比如留學生的待遇問題。我們中國人到國外留學,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對中國人給出特殊性優待,據說在很多國家都是把較差的公寓留給了中國留學生,有些國家干脆要求學生自己解決。這本來是國際通則,適應了也很好。但是,外國留學生在中國,情況就大不一樣,以前來華留學生少的時候,住的都是賓館,現在學生多了,住的也是學校條件最好的公寓,不管來自哪個國家的學生都如此。
按理說,中國大學生現在的生活條件也相當好,不必對外國人的優遇感到不滿。然而,人的感覺是在潛移默化中生成,時間久了,青年大學生的心中會慢慢慣性地認為外國人在中國理當享受更高一些的待遇,而不是平等性待遇,來自外國的留學生也會自然而然把自己置于優于中國學生的不同地位。
還有一種說法是:政府怕外國學生在中國生出意外,給外交工作增添麻煩,故而讓出諸多便利。我認為根本無此必要,中國學生在外國享受什么待遇,外國學生在中國就享受什么待遇,為什么外國人不這么為中國學生著想呢?沒有平等的待遇,就沒有平等的被尊重。
教育導致不被尊重還有不少方面,比如說,中國高校花大價錢請了許多顏色革命推動者來國內傳播革命理論,花費大量教育資金送精英到西方學習顏色革命的技巧辦法,花費大量科研資金請中國面孔的洋專家來華撈錢賺吆喝,“錢多人傻”的觀感能讓人尊重么?
尊重是一種感覺,感覺多來源于生活,生活上的等級制度性差別最容易刺激人的內心深處。外國商人在中國獲得的超國民待遇眾所周知,倘若只有這些也就罷了,實際上,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日本人趕不上火車,一列火車被叫停等她一個人,一個旅游者在武漢丟失一輛自行車,全市高度重視,兩小時找回送還,因語言不通產生誤會,洋人尿灑出租車,不但不受罰,還獲得免費送回家的禮遇,你能在哪個文明角落國里找到同類?他下次不還得尿中國嗎?
生育權利,外國人可以在中國隨便生,想生幾個生幾個,用不著交一分錢社會撫養費,而國人卻要被計劃生育,莫非外國人生活在中國不耗費資源?如果再細究一下,你會發現,中國又只有漢人被強制計劃生育,如此一來,漢人不知能在我朝排位幾等?中國人在國外非法滯留,驚恐得躲三藏四的,而外國人滯留在中國卻過得輕松自然,還敢鬧著要特殊地位,這種奇葩一樣的制度性差別待遇讓任何種族的人都很難愿意平視中國人,你自己趴著做人,我尊重你干嘛?“輕我優他”的治國理念不盡快糾正過來,中國人的自信心將會一直處于被打擊狀態。
放眼中國現實,大家還可以讀出很多制度性問題,如稅收制度。中國是個沒有富人稅的國家,無論你占有多少社會資源,都不用交房產稅、遺產稅、奢侈稅、贈與稅等稅種。但是,中國富人賺了國人的錢以后常轉到外國,甘愿被洋鬼子洗劫,在中國聚斂太容易,給了很多人出海當富奴才的便利。中國富人在國內外愚蠢瘋狂地揮霍無度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對富人的縱容,即便他們把國內財富席卷一空,也找不到一條法律去約束他們。放縱也就放縱,可是,這些先富的放縱者大多擁有辱罵祖先丑化國人的基因,他們擁有財富后的首要義務就是讓多數同胞的形象丑化,與百年前的陳季同相比都不在一個境界。近幾十年,先富一族在國際上對中國造成的負面影響遠遠高于中底層人民所為,必須用稅收約束他們的瘋狂和任性。
再說投資制度。從行業準入來看,中國除了國防軍工以外,似乎找不到還有哪一個行業沒有向外資開放,從參與權來看,美國強行參股中國金融獲得的利益可以用天量來描述,對比之下,中國又從美方政策中獲利幾分?中企投資美國與美企投資中國,到底是否取得了對等待遇?中方投資到外國的企業敢于不尊重外國勞動法規嗎?外國投資中國的企業有幾家遵守了中國勞動法規?企業是人與各類生產要素的組合,人是主體,外人不尊重國人的權益一旦形成習慣,也就代表國人不被尊重得到了本國政府的默認,這是一種極其痛苦的默認,外國人在攫取利潤的同時,會嘲笑這個國家的主人也只不過配做他們的仆人,公權力制造出來的內外不平等是最為可怕的不平等。
從監管制度看,也是讓國人傷痕累累。這里想舉兩種事例,一種是中國進出口商品的監管,出口的全是中國最好的商品,至少在國內算是較優的,留給國人消費的則是一般性商品,監管標準要弱化很多,食品、副食品領域尤其明顯,外國人監管中國商品特別嚴格,只能把好食物送給它,其余部分都留給國人,有好的,也有很多次殘的,甚至有很多是留有毒性的,導致國人經常對“出口轉內銷”的商品很感興趣。過去,有理由說為了賺外匯,不得不把好東西賣給人家,現在,還有什么理由不讓國人優先于外人?最為可氣的是,中國人賣給外國的商品不但好,而且還便宜,以致出現中國人到外國搶購“中國貨”的怪事,這是一種恥辱。用自己的資源制造商品送給外國人來剝削自己的國人,這樣的“倒掛”在多程度上尊重了自己的人民?
還有一種事例就是轉基因。大家爭來爭去,都是為了爭個安全放心,科學家們說絕對安全,老百姓又不相信,因為百姓不全懂科學,辯論科學就無意義,他們只能輕輕地問政府及科學家:既然絕對安全,為何北京奧運會要確保食物中不含轉基因?上海世博會為何也要確保食品中不含轉基因?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轉基因問題上,中國為何要“人所不欲,硬施于己”?洋腿子一踏入中國國土,就有了油然而生的優越感,你怎么能得到他們的平等性尊重?
外交制度是外向型制度,具有文化引導性。客觀地講,近兩年來,中國政府在保護同胞的權益方面做了很多實質性工作,但仍然有漫長的路要走。最為典型的現象是:外國人在中國權益受損,中國會以最快的速度為其解決,動不動就上升到“涉外事件”;中國人在外國權益受損,所在國基本不會采取高于其本國國民待遇的手段解決問題,很多情況下還選擇漠視,他們并不把中國人當“外國人”給予特權。這種內外差別本不應該責怪外國,是中國給予了外國不適當的待遇,助長了外國人的優越感。
自尊文化的培養是改造國民性的必要步驟。國人不自尊的土壤污染已經相當嚴重,最不尊重中國人的是中國人自己,而非他人。一群中國人在故宮紅墻外撒尿,被批缺乏素質,一群法國人在埃菲爾鐵塔旁集體撒尿,被解讀為自由文化使然,同是一泡尿,也能讀出兩種情懷,并且總是以“批己”為道德訴求。這泡尿若不該拉,到哪里拉都是不該,若可以拉,中國人拉在白宮也算不上什么缺少素質。中國人要建立文化自尊,最低的起點是愛護國家及國家的組成元素——人民和領地,在獨立國家的框架下改造人民,人民才有可靠的依附,那些出賣國家賺取榮耀的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只配充當靈魂的走狗,不可能享有自尊和被尊重。
我們中華民族在觀察自己的地位時,有一個最好的民族參照物——猶太人。當今的主流說法是:猶太人很偉大,受到世界的崇敬,他們在很多領域主導了世界。然而,我的看法完全相反,猶太民族是最不值得崇拜和效仿的民族,這個民族的絕大部分時間處于沒有國家的流亡狀態,這個民族的很多個體是偉大的,但整個民族是可悲的。猶太人的聰明培養了該民族絕頂的自私性,雖然他們也有絕對忠誠的信仰,卻極少能從信仰中獲得合理的生存空間,因為他們極不愿意對他人付出誠實的尊重。猶太人注定仍將是未來的流浪民族,以色列國也不會是長久安全的存在,一百年的和平不代表一千年的穩定,“遙望耶路撒冷”恐怕還會是這個民族的結局,沒有國家的民族,在國家消亡之前必定是精神上的奴隸,即使很有錢。
中國人有較強“不被尊重”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源于國內制度性自我貶損,決非物質化因素和情緒化渲瀉,尊重是相互的,不尊重也應該是相互的,中國人得到了什么,就理當還以什么,沒有任何一種理由可以要求中國人必須遵守不平等的情感交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