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網絡輿論場確實熱鬧,在某些觸碰國家和民族底線、原則的話題上,交鋒雙方不僅爭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有約架、動粗之勢。不同觀點的爭論確實是網絡常態,但在一些關乎底線、原則的問題上,所謂的“話越說越清,理越辯越明”恐只能是沙盤點兵,說說而已。理由很簡單,“你永遠叫不醒那些裝睡的人”。
這就恰如一些貌似“中立”的評論員,他們在國家受到攻擊、歷史遭到扭曲、英雄慘遭抹黑時,從不發聲,對此類行為視而不見。但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原則、底線的聲音出現后,他們又會打著“中立”的旗幟,高喊“近來網絡輿論場在一些話題上變得越來越‘不可討論’,越來越對立化、尖銳化和極端化,要么是敵要么是友,不可討論不可調和,不允許中立觀點的存在”。對這種貌似“中立”實則拉偏架的行為,筆者著實難以接受。
眾所周知,互聯網社會的構成成分極其復雜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混雜其中,這里面不乏對這個國家、體制、政府,甚至民族不滿之人,更不乏拿著外部勢力的資助肆意找茬之人。這一點在前些年的網絡生態中表現得尤為清晰。先前,由于中國互聯網環境過于寬松,各類謠言、謊言、煽動言論充斥網絡,它們直接對中國社會的現實生活帶來了極其消極的影響:夏俊峰事件后,網絡上對暴行的縱容乃至吶喊深深地刺激了部分人的神經,他們開始推崇暴力,之后,此類事件層出不窮;彭宇案后,由于媒體有意或無意的導向,社會的冷漠、麻木達到了頂峰,“扶老奶奶”成為了具有“社會共識”的恐懼,助人為樂成為了社會的“稀缺”;7.23動車事件后,大量不實消息充斥網絡,在當時特定的背景下,惡意引導的言論備受追捧,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為此遭到了重創,國家戰略的推進更是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這種情況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國家的安全恐怕只能向埃及、敘利亞和烏克蘭看齊了。可在當時,怎么只見某些“中立”評論員搖旗吶喊的狂野,卻不見其“理中客”的儒雅?
慶幸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后,國家增強了對互聯網的監管,在對傳謠、造謠和輿論煽動行為的幾輪處理后,網絡生態的消極狀況也開始逐步得到好轉。在這個大趨勢下,尋找輿論共識,減少輿論摩擦,確實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也是為何某輿情監測室會提出所謂的“輿論共識度”概念。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是一個很必要的嘗試,不過,在追求最廣泛的“共識”的同時,我們也無法否認另一個現實:社會輿情太多,太雜,想要一一達成共識,那只會是天方夜譚,只能是異想天開。再者,輿論場的正常摩擦,甚至“爭鋒相對”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源動力之一,是開拓視野、豐富思想的必要過程。這些“摩擦”、“交鋒”只要不觸碰法律,不觸碰國家和民族的原則、底線,就實在談不上是召喚所謂的“極端主義魔鬼”。再者,在有些人硬要操縱輿論,執意要游走法律的邊緣,任性的要挑戰國家和民族的原則、底線時,難道還要一味的去為求共識而求共識嗎?那這背后危害恐怕會比在具體輿論問題上的“摩擦”、“交鋒”來得嚴重得多。
可見,輿情是復雜的,對待輿情的態度自然也必須更加的靈活、謹慎,僅靠空喊一句“多做點兒擴大共識的善事,少做少說撕裂社會的事和話”,著實是無力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筆者認為,基于拉偏架立場上給出的“美好的愿景”是虛幻的,而真誠的意見恐怕才對國家更有價值:輿論場需要共識不假,但更需要明確在難以達成共識時,找尋到一個能夠取得相對平衡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尊重國家的法律規范,尊重社會的道德底線,尊重民族的基本原則。在小問題上,多爭爭,多辯辨,多吵吵,無傷大雅,也不會造成太大的社會影響,強求共識無益。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必須明確原則和底線,對于那些肆意挑戰這些原則和底線的人群,必須嚴懲,必須讓它們付出沉痛的代價。這才是在追求更多的輿論共識時,需要最先達成的關鍵共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