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產絕收”的消息如同平地一聲驚雷,引起輿論嘩然。其意義也許不僅僅是“隆平神話”的破滅,更是敲響了中國種子危機的警鐘。
我們知道,自從袁隆平雜交水稻試驗成功后,其本人獲得了國家最高榮譽,雜交水稻也通過商業模式在全國得到大力推廣。中國本來是水稻傳統育種大國,但經過三十多年雜交水稻的廣泛普及,常規水稻品種幾乎絕跡。推廣優良高產稻種固然不錯,但在商業化推廣模式下,卻以犧牲稻種多樣性為代價,不僅違背自然規律,而且埋下了種子安全的定時炸彈。如此次超級稻絕收,若今后這樣的情況大面積暴發,農民將無種可種,到時候很可能單純依靠高科技不是振興發展了農業,而是毀掉了農業根基。
筆者這樣講是不是危言聳聽呢?由此聯想到李昌平同志幾年前致袁隆平的公開信《給農民留幾粒真正的種子》。對李昌平同志在信中的嚴重呼吁,作為農家子弟的筆者感同身受,記得改革開放開始的八十年代初,農民們種田一般都是自留稻種,那時水稻品種很多,農民們看誰家田里收獲的水稻品質好,就直接用自家的水稻來交換,精心打下來之后留作第二年的稻種。這樣農民們基本上不用花錢就可以解決稻種問題,而且可以自由選擇優良品種。但是發展到后來,正如李昌平同志所述,雜交水稻發明,一些種子科學家和種業資本家為了獲得種子壟斷收益,利用商業推廣模式,不遺余力消滅農民常規稻種。以致到今天中國農民幾乎沒有任何一粒屬于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種子了。因為雜交水稻“斷子絕孫”,不可自然繁育,農民們不得不每年向種子經銷商購買高價稻種,不僅增加了農業投入成本,而且使農民失去了種子選擇權。當然這也許不是作為一名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的初衷,但又不得不承認,造成這個局面正是商業化推廣模式下的必然結果。
正像李昌平同志所憂慮的,“如果農民沒有了自己的種子,假如有一天出現某種特殊情況,農民們種什么呢?中國人吃什么呢?這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安危。”事情果不其然,此次安徽曝出的超級稻絕收,恰恰證明了李昌平同志絕非杞人憂天。由此看這決非一件小事,加之近年來有關轉基本主糧化的爭議,中國種業安全形勢嚴峻,應該到了切實加以重視的時候了,不要讓資本吞噬中國農業的根基,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2015-4-2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