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
——與吳敬璉先生商榷(21)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全體資本家既作為買方形成了總供給,與此同時,有作為賣方形成了總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交換,就形成了市場經濟。全體資本家之所以要交換,就是為了實現利潤率的平均化即形成一般的利潤率。有了一般的利潤率,每一個有錢的資本家,就能夠按照自己的貨幣的多少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應得的利潤!就能夠發財致富!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就要弄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究竟是個什么樣子。
第一,資本家按照他在社會總資本中占有的份額而分享資本的權力
供求以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為前提;當供求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發生的時候,當商品是資本的產品的時候,供求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為前提,因而是和單純的商品買賣完全不同的復雜化了的關系。這里問題已經不是由商品的價值到價格的形式上的轉化,即不是單純的形式變化,而是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進一步說,同生產價格的一定的量的偏離。在簡單的買和賣上,只要有商品生產者自身互相對立就行了。如果作進一步的分析,供求還以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存在為前提,這些階級和階層在自己中間分配社會的總收入,把它當作收入來消費,因此形成那種由收入形成的需求;另一方面,為了理解那種由生產者自身互相形成的供求,就需要弄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問題不僅在于,要為那個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額,取出另一種形式(貨幣形式或其他商品形式)的等量的價值額,而且在于,要為那個預付在生產中的資本,取出和任何另一個同量資本同樣多的或者與資本的大小成比例的剩余價值或利潤,而不管預付資本是用在哪個生產部門;因此,問題在于,最低限度要按照那個會提供平均利潤的價格,即生產價格來出售商品。在這種形式上,資本就意識到自己是一種社會權力;每個資本家都按照他在社會總資本中占有的份額而分享這種權力。
1,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并不關心它所生產的商品具有什么樣的使用價值,不關心它所生產的商品具有什么樣的特殊性質。在每個生產部門中,它所關心的只是生產剩余價值,在勞動產品中占有一定量的無酬勞動。同樣,從屬于資本的雇傭勞動,按它的性質來說,也不關心它的勞動的特殊性質,它必須按照資本的需要變來變去,讓人們把它從一個生產部門拋到另一個生產部門。
2,事實上,一個生產部門和另一個生產部門一樣好或一樣壞。每個生產部門都提供同樣的利潤,而且,如果它所生產的商品不去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它就是無用的。
但是,如果商品都按照它們的價值出售,那就象已經說過的那樣,不同生產部門由于投入其中的資本量的有機構成不同,會產生極不相同的利潤率。但是資本會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抽走,投入利潤率較高的其他部門。通過這種不斷的流出和流入,總之,通過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根據利潤率的升降進行的分配,供求之間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比例,以致不同的生產部門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潤,因而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本主義在一個國家的社會內越是發展,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條件越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就越能實現這種平均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它的各種條件也發展了,它使生產過程借以進行的全部社會前提從屬于它的特殊性質和它的內在規律。
第二,資本在不斷的平衡中實現平均化
那種在不斷的不平衡中不斷實現的平均化,在下述兩個條件下會進行得更快:1.資本有更大的活動性,也就是說,更容易從一個部門和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和另一個地點;2.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第一個條件的前提是:社會內部已有完全的商業自由,消除了自然壟斷以外的一切壟斷,即消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造成的壟斷;其次,信用制度的發展已經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會資本集中起來,而不再留在各個資本家手里;最后,不同的生產部門都受資本家支配。最后這一點,在我們假定一切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生產部門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時,已經包括在我們的前提中了;但是,如果有數量眾多的非資本主義經營的生產部門(例如小農經營的農業)插在資本主義企業中間并與之交織在一起,這種平均化本身就會遇到更大的障礙。最后還必須有很高的人口密度。——第二個條件的前提是:廢除了一切妨礙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或者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的法律;工人對于自己勞動的內容是無所謂的;一切生產部門的勞動都已最大限度地化為簡單勞動;工人拋棄了一切職業的偏見;最后,特別是工人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支配。關于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說明,屬于專門研究競爭的范圍。
根據以上所說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單個資本家,同每一個特殊生產部門的所有資本家總體一樣,參與總資本對全體工人階級的剝削,并參與決定這個剝削的程度,這不只是出于一般的階級同情,而且也是出于直接的經濟利害關系,因為在其他一切條件(包括全部預付不變資本的價值)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潤率取決于總資本對總勞動的剝削程度。
第三,資本家在競爭中是虛偽的兄弟
平均利潤和每100資本所生產的平均剩余價值相一致;就剩余價值來說,以上所述是不言而喻的。就平均利潤來說,不過要把預付資本價值作為利潤率的一個決定因素加進來。事實上,一個資本家或一定生產部門的資本,在對他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剝削上特別關心的只是:或者通過例外的過度勞動,或者通過把工資降低到平均工資以下的辦法,或者通過所使用的勞動的額外生產率,可以獲得一種額外利潤,即超出平均利潤的利潤。撇開這一點不說,一個在本生產部門內完全不使用可變資本,因而完全不使用工人的資本家(事實上這是一個極端的假定),會象一個只使用可變資本,因而把全部資本都投到工資上面的資本家(又是一個極端的假定)一樣地關心資本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并且會象后者一樣地從無酬的剩余勞動獲取他的利潤。但勞動的剝削程度,在工作日已定時,取決于勞動的平均強度,而在勞動強度已定時,則取決于工作日的長度。剩余價值率的高低,因而,在可變資本的總額已定時,剩余價值量,從而利潤量,取決于勞動的剝削程度。與總資本不同的一個部門的資本對該部門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剝削會表現出特別關心,與整個部門不同的單個資本家對他個人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剝削會表現出同樣的特別關心。
另一方面,資本的每一個特殊部門和每一個資本家,都同樣關心總資本所使用的社會勞動的生產率。因為有兩件事取決于這種生產率:第一是平均利潤借以表示的使用價值量;這一點有雙重的重要性,因為這個平均利潤既可以充當新資本的積累基金,又可以充當供享受的收入基金。第二是全部預付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價值的大小;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的剩余價值量或利潤量已定時,利潤率或一定量資本的利潤取決于這個價值的大小。在一個特殊的生產部門或這個部門的特殊的單個企業內出現的特殊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使單個部門同總資本相比,或者使單個資本家同他所屬的部門相比能夠獲得一筆額外利潤的時候,才會使那些直接有關的資本家關心。
因此,我們在這里得到了一個象數學一樣精確的證明:為什么資本家在他們的競爭中表現出彼此都是虛偽的兄弟,但面對著整個工人階級卻結成真正的共濟會團體。
第四,生產價格是市場供給的條件
生產價格包含著平均利潤。我們把它叫作生產價格,——實際上這就是亞•斯密所說的“自然價格”,李嘉圖所說的“生產價格”、“生產費用”,重農學派所說的“必要價格”,不過他們誰也沒有說明生產價格同價值的區別,——因為從長期來看生產價格是供給的條件,是每個特殊生產部門商品再生產的條件。我們也理解了,為什么那些反對商品價值由勞動時間,由商品中包含的勞動量來決定的經濟學家,總是把生產價格說成是市場價格圍繞著發生波動的中心。他們所以會這樣做,因為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一個已經完全表面化的、而且乍看起來是沒有概念的形式,是在競爭中表現的形式,因而是存在于庸俗資本家的意識中,也就是存在于庸俗經濟學家的意識中的形式。
根據以上所說可以看出,市場價值(關于市場價值所說的一切,加上必要的限定,全都適用于生產價格)包含著每個特殊生產部門中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人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把危機和生產過剩的情況完全除外,這一點也適用于所有的市場價格,而不管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或市場生產價格有多大的偏離。就是說,市場價格包含這樣的意思:對同種商品支付相同的價格,雖然這些商品可以在極不相同的個別條件下生產出來,因而會有極不相同的成本價格。(這里我們不說那種普通意義上的壟斷——人為壟斷或自然壟斷——所產生的超額利潤。)
此外,超額利潤還能在下列情況下產生出來:某些生產部門可以不把它們的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從而不把它們的利潤化為平均利潤。
勞動者2015年4月1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