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給如脫韁烈馬的改革戴上“籠頭”
對改革進行再改革的十條剛性原則不可動搖
改開搞了30多年,無論說它取得多輝煌的成就,但也面臨這非常嚴重的問題!這絕對說明30多年的改開,有很多地方說不通,也說明改革絕不能再照老路子走下去!習近平任總書記后,不負全黨和人民重托,極有擔當,極有政治原則和極富政治智慧的,給已如脫韁烈馬的改革戴上了“籠頭”。這“籠頭”具體體現為十大剛性原則:
一、黨要全面領導改革---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自改開以來實行的政治改革中,最驚天動地的就是“黨政分開”。說什么黨是政治組織,不能直接執政等等,而隨著全面實行“一長制”,很多企事業單位基本取消了黨的領導。可中共是一般政治組織嗎?黨不管改革了,可改開出現的問題,就不算在共產黨頭上?而中共喪失對改革的領導權,改革能不走邪路?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為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力量”地位,為強化黨對改開的全面領導,為發揚中共特有的、強大的“一元化”領導的政治優勢,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習近平任組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主要職責:研究確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則、方針政策、總體方案;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統籌協調處理全局性、長遠性、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改革問題;指導、推動、督促中央有關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組織落實。
中央還設有財經領導小組、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等。各個中央領導小組之間,沒有層級之分,都是黨中央設立的領導機構。但從工作分工來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等,也有改革方面的職責。
中央成立深改組,這是中央成立的專門領導改革的指揮部,也是黨中央組織大戰役的總前委,這絕對保證了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而中央深改組和其他領導小組的組合,就確實保證了,既由黨來全面設計改革,全面部署改革,全面協調改革,全面領導改革;又保證了黨對改革的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的領導。改革,也才能“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二、明確改革方向---保證不發生顛覆性錯誤
改開搞了30多年,有兩大問題被弄得十分混亂,即,什么是“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是什么關系?講不清楚這兩大問題,缺乏對事物的規定性,僅靠“瞎摸”,很多明火執仗的搶劫,很多無法無天的胡作非為,都打著改革的旗號越干越有理!而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對這兩大被弄得十分混亂的問題,在理論上做出了清晰界定,在方向上做出明確指示。
1、習近平科學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當選總書記還不到兩月,就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了極其重要的講話。核心就是講道路,“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
就在論述道路中,習近平明確給特色社會主義重新定義: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更理直氣壯的、擲地有聲地界定了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2、習近平給中國的改革做出科學定義。以往進行的很多改革,打著與“國際接軌”的旗號,實際干著與國際資本主義接軌,甚至是明目張膽地復辟資本主義。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時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聯合早報:習近平劃定改革底線---不能出現“顛覆性錯誤”。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山東調研時,鮮明地界定了改革的方向和性質:“要正確推進改革,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2014年7月1 日,中共機關刊物《求是》發表重要理論文章《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文中明確指出: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搖旗吶喊、制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對此,習近平鮮明地指出:“這是偷換概念,曲解我們的改革,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們要洞若觀火,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
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強化改革要在法紀軌道運行
嚴明紀律,遵紀守法,歷來是中共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可自改開以來,借打破“兩個凡是”的幌子,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善于打擦邊球”,“法不禁止即可為”等謬論橫行,甚至成堂而皇之對抗中央政令的口實,以致 “政令難出中南海”。
1、習近平強化黨紀重振朝綱。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一亮相”,就誓言強化黨的紀律性,并特別強調:打鐵先要自身硬。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就任總書記才兩個月,就在中紀委二次會議指出: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
明確要求改革“不準搶跑”。2013年11月底,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指出:“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于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這“六個不要”,就是“準確”“有序”推進改革,就是強化紀律。
執行紀律強化剛性約束力。習近平言必信,行必果。大力強化紀律的剛性約束力,抓捕貪官污吏的手腕越來越硬,對違紀的處理越來越及時,對執行紀律的態度越來越堅決。讓中央的執行力得到全面加強,讓黨紀的“高壓線”作用凸顯。對于改革中不計成本的瞎摸;誰膽子大,誰就吃得飽;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借改革之名,行犯罪之實等諸種亂象,得到強力遏制。
2、改革必須于法有據。細究起來,30多年的改開,幾乎所有重大改革,都是違法違憲;所有的重大改革,都于法無據,以致很多改革,簡直是胡作非為,是魚肉百姓!
而依法治國,依法改革,則成了習近平抓改革的鐵律。他在諸多場合強調,不能想干啥就干啥,要依法進行改革,“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特別是習近平主持召開深改組第十次會議時強調,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調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舉措,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5-2020年),是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施工圖和總臺賬。
法紀歷來一體,自打習近平強化剛性法紀后,全國各地違法亂紀推出的所謂改革新政基本停止,對以前打著改革旗號的違法犯罪正在追究!
四、明晰改革攻堅對象—攻堅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改開進行了30多年,極不正常地出現了一批利益集團,包括權貴利益集團、壟斷利益集團、地產資源利益集團及大土豪集團。這些利益集團的勾結越來越廣,獲取社會財富的趨勢愈演愈烈,腐敗的能量越來越大。
1、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無論進行革命,還是改革,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革命和改革的對象是什么?毛澤東非常清楚:“搞社會主義革命不知道走資派在哪?就在共產黨內,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走資派還在走。”習近平對改革進行的再改革,改革對象在哪?2012年底,習近平在廣東考察:“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就任總書記才一個月,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是他的膽魄,更是歷史的緊迫。在中紀委三次全會更嚴厲指出:“黨內不能搞人身依附關系”,“干部都是黨的干部,不是哪個人的家臣”,批評了那些信奉拉幫結派“圈子文化”的干部。而圍繞利益結成的“圈子”,不折不扣的就是利益集團。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的講話中又指出“不允許搞團團伙伙、幫幫派派,不允許搞利益集團、進行利益交換”。
2、攻堅利益集團面臨極大壓力。對改革進行再改革,要動利益集團的錢袋子、命根子,自然會遇到強烈阻撓和拼命抵制。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光省部級以上官員就抓了100個,可謂攻勢凌厲,但從習近平“仍未取得壓倒性優勢”的表述來看,“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有多難。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沉重壓力,習近平明確講到:“反復掂量過,最終選擇了人民的期待” ,“誰怕誰?”。習近平在攻堅利益集團固化上,不僅以雷霆萬鈞之勢,堅決抓捕利益集團的犯罪權貴,還對中央政府逾1500種項目最終決定權,地方政府逾1.7萬項行政審批權,實施大批削減和下放等。歷史將證明,不管“利益集團”多頑固,要固守住“藩籬”,必被撞得粉身碎骨!
五、增大改革“含金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改革為什么越改,老百姓越反感,越心驚肉跳,甚至越激烈抵抗。一方面老百姓缺乏獲得感;一方面老百姓不乏被剝奪感。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改革進行再改革。
1、改革的“含金量”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對此,習近平在深改組第四次會議提出“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在深改組第七次會議提出“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在深改組第九次會議提出“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都能滿足人民群眾愿望和期待”;而深改組第十次會議就是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成最“走紅”的熱詞;在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強調:“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這指明了改革的題目從哪來?改革的成果怎么判?
2、新出臺的改革讓人民有了更多“獲得感”。中央深改組出臺的所有重大改革,特別突出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僅第11次深改組通過的改革決議,進行的司法改革,是讓百姓打官司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推動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關鍵舉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特別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更是鄉村教師的期待,農村孩子的期待,廣大農民的期待。而推出《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等,更是人民的長久期待。
六、實施全面改革----在協調推進中力爭最大綜合效益
改開以來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改革缺乏配套,這就容易出現顧此失彼,就極大影響改革的實際效果。對此,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的改革還存在不系統、不配套的問題,突出表現是“中間梗阻”。
諸如,推行農村聯產承包制,全國都分田到戶了,可沒有了集體經濟,原有的水利設施廢棄了,新的水利沒人搞了;農業在與外資的競爭中,因缺乏規模優勢敗下陣來;在化肥、種子等農業的關鍵環節上,受制于外資,以致農村和農業成了中國“最薄弱、最突出、最嚴重的問題”;而只要搞小農經濟,中國再有100年都不會有農業現代化。 從社會層面看,取消了人民公社,使社會管理組織出現巨大真空,農村的養老、治安、扶貧、留守婦女兒童等問題大量凸顯。分田到戶后的村委會主任普選,由于沒有配套改革,選出的村委會主任很多都是黑惡勢力,都是“土豪劣紳”!
為此,在2013年11月14日,三中全會公報提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五位一體’改革”,意味著新成立的深改組將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全面做出決策和部署。除此之外,公報還提到了法治、反腐、軍事、黨建等方面改革,也將納入全面改革之中。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指出:“要協調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爭最大綜合效益。”
2014年7月1日 ,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提出了“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 。這里的統籌謀劃,就是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規劃,提出改革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而協同推進,就是要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需要全面考量,協調推進,如畸輕畸重,則難以單刀突進。
八、尊重基層群眾實踐—緊緊依靠群眾進行改革
改革不能是少數人拍腦門子決策,不能是公知精英們設計,應緊緊依靠群眾進行改革,只有人民參與改革,成為改革的主體,這才是人民的改革,這樣的改革才有深厚的偉力!
1、習近平反復強調“人民觀”。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一亮相,習近平首次以總書記身份發表的1000多字講話,就19次提到人民,并兩次提到為人民服務;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1579個字的講話26次講到人民;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的講話,除去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這樣帶有人民的名詞除外,習近平總共72次講到人民;在2014年國慶講話中,40次出現“人民”一詞,頻次之高,可謂罕見。2015年 1371字的新年致辭,16次提到人民。僅在這些論述中,習近平從十二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觀”。
2、習近平強調改革必須緊緊依靠群眾。習近平闡述的“人民觀”中特別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對于依靠群眾實施改革,習近平在深改組第7次會議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特別“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尊重基層群眾實踐,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
依靠人民進行改革,關鍵讓人民監督改革。凡暗箱操作的“改革”,都是脫離人民的“改革”,都屬不為人民謀利益的“改革”。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改革,就一定能經受人民的監督,并能極大地動員起人民參與改革的熱情。為此,習近平強調:改革“出臺的方案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細化改革任務的責任主體、完成時限、考核問責等。改革方案通過后,能公開的要向社會原原本本發布,以利社會共同監督落實。”
九、深化重量級改革----必須能啃“硬骨頭”
改革不能專挑“軟柿子”捏,不能老是算計老百姓。深化改革就是要克難攻堅,要能啃下“硬骨頭”。
1、要敢硬碰硬,更要能硬碰硬。對改革的再改革,要突破利益集團固化的難點;對改革要解決群眾關注的焦點、熱點,一方面要敢啃“硬骨頭”,要敢碰硬。習近平在第十一次會議強調,必須從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牢固樹立改革精神,拿出勇氣和魄力,拿出膽識和擔當,敢于動真碰硬。一方面要能啃硬骨頭,能碰硬。習近平強調:“善于推進改革,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2、在硬碰硬中,啃下“硬骨頭”。這不僅是說,更要去做。一步行動,有時勝過一沓宣言。作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神經中樞”,中央深改組至今召開11次會議。先后共審議了至少50個文件,通過了不少“重量級”方案,也啃下了多年啃不動的“硬骨頭”。司法體制改革先后通過的相關方案和意見多達12個;戶籍制度改革是深改組、《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等,都是攻堅克難,都是打贏的硬仗。
習近平特別強調改革的“含金量”,就是強調“要把提高改革質量放到重要位置,堅持速度服從質量”。就是要堅持向“啃硬骨頭”要質量、要效果、要效率。
九、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
縱觀改開的36年,在指導改開的方法上,一直普遍存在著:拍腦門的“想當然”,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瘋狂攀比的“一窩蜂”,不切實際的“邯鄲學步”,主觀臆斷的“揠苗助長”等等,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失,那是驚天動地,更動搖國之根本,國之偉業;
醫生有好的愿望,但絕不允許“治駝致死”。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者,必須是動機效果統一論者,而動機效果的統一,就統一在方法論上。為此,習近平履新才一月,在主持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中就提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
在主持的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也是至此政治局進行的93次集體學習中,更首次集體學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習近平更特別提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還明確指出“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這學哲學的“三個更好”,落點就是“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習近平提出學哲學,這是要從世界觀上解決方法論。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多維網稱之為繼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后“第五個現代化”。而這個“治理能力現代化”,無疑是強調執政方法的科學化。
習近平強調指導改革要堅持運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反對“一刀切”。在深改組第7次會議上更明確指出:“進行改革試點,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改革試點的實施條件差異較大,要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探索。”這還是強調改革要堅持運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反對“一刀切”。習近平對方法論如此重視,這說明形而上學的方法論猖獗,已到了必須端正的程度。
十、蹄疾步穩務求實效----改革要“九分抓落實”
以往的改革,有一種不良的傾向,那就是對于人民期待的改革,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很多對人民承諾的改革,往往都是嘴上抹白灰—白說。而習近平抓改革一個深刻的變化,就是狠抓落實,不能大而化之,不能虛晃一槍,不僅政令必出中南海,還要擲地有聲,件件抓落實。
對于部署和落實的關系,習近平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行動最有說服力”。對于“落實”,深改組可謂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第一次會議提出“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第二次會議提出“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蹄疾步穩務求實效”;第三次會議提出“落實能否到位,決定藍圖的實現”;第九次會議提出“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要抓好改革方案組織實施中的方案統籌、政策統籌、力量統籌、進度統籌、質量統籌、落地統籌”,像《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公布,并分別給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任務一經確定,就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確保改革任務相互協調,改革進程前后銜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及時解決實施中的矛盾問題,努力把各項重要舉措落到實處。
確立了這閃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光輝的10條原則,人民完全可以相信,在習近平的掌舵下,中國改革的大船絕不會出現傾覆,中國改革的大船一定會圓夢彼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