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味“拿來”成就不了理論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取得豐碩成果,理論范式日漸成熟,增強理論自信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與呼吁。但是,仍然有少數人熱衷于“拿來”,言必稱希臘、文必引西方,對自己的優秀理論成果卻視而不見,甚至不屑一顧。一味“拿來”的東西,或因水土不服,不能為我所用;或因拿者心懷二志,不能作為借鑒,因而既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也成就不了理論自信。
拿來主義不是今天才有的。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危亡局面,我國有識之士喊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這有助于當時的國人“睜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獲得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一些人的拿來主義慢慢地變了味,不再是借鑒揚棄而是照抄照搬,甚至主張“全盤西化”。于是,大量西方的思想觀念、理論主張被不加辨別地“拿”了進來。久而久之,一味“拿來”傷害了中國理論的原創力,一些中國學者也因此失掉自信:無論概念、理論框架還是研究方法、思維模式,都不顧我國現實和語境,盲目按照西方的模式走,深深打上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烙印;而像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張培剛的農業工業化理論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原創理論,即便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并為國際社會所認可,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
一味“拿來”反映一種自卑心理,理論自卑往往導致理論盲從。實事求是地講,我國現代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研究起步較晚,需要吸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有益成果。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理論工作者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凡是西方的理論都是正確的、先進的,凡是基于本土視角和本土經驗的研究都是低層次的、上不了臺面的,進而奉西方理論為圭臬,不問合不合時宜、合不合國情,削足適履,盲目“拿來”。實際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理論和經驗可用,必須在學習借鑒的同時依據國情自主創新。
一味“拿來”體現一種不負責任心態,聽之任之會出大問題。思想理論是總開關,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在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上一味“拿來”“唯洋是舉”,是對國家和民族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一味“拿來”的理論缺乏我國實踐支撐,只能停留在思維層面,不會與社會實踐發生“化學反應”,難以對實踐起到科學指導作用。更為嚴重的是,不合時宜、不加取舍地照抄照搬,很可能在根本性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還應看到,“人心就是力量”。思想理論工作歸根到底是解放思想、爭取人心的工作。少數西方國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搞“顏色革命”,首當其沖的就是大做思想輿論工作,利用技術優勢和話語霸權進行文化和價值觀滲透。一些披著“普世”外衣的理論被一些發展中國家“拿來”,導致思想混亂甚至社會動蕩。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一旦因“思想動亂”導致內亂,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對一味“拿來”進行矯正。
善于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和思想理論成果是我國的傳統和優勢,但一味“拿來”與此無關。我們進行學術交流、理論借鑒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科學鑒別、合理吸收的原則,而不能搞“全盤西化”“全面移植”。我們在以開放心態積極擴大與西方學術交流的同時,更要滿懷敬意地挖掘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概括總結本土的實踐智慧,畢竟這種實踐智慧才是民族理論創新的生長點。一味“拿來”成就不了理論自信,只有經過自身實踐檢驗得來的理論自信才最靠譜。
(作者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