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地毯、時裝秀,流光異彩、霓裳露酥;簽字留影、粉絲擁躉,宏幅巨制、票房數億。在國家將今年GDP的增速下調到7%的情況下,2015年2月中國電影票房首超北美地區,成為世界第一。繁榮!2014年總票房296億3900萬,比2013年的217億6900萬增長36.15%;繁榮!2014年總觀影人次8億3300萬,比2013年的6億1100萬增長36.33%;繁榮!連續五年增長超30%……
面對如此繁榮的電影市場,卻很少聽到電影人對中國電影業市場化改革的呼聲。相反,要求政府增加補貼、加大扶持力度,減免稅費——反市場化的聲音,倒是不絕于耳、此起彼伏。為什么?這些電影人可是經常把改革、市場化掛在嘴邊的呀!難道他們也是口是心非、對人不對己嗎?
凡事都要琢磨。是否數據造假?可能,不過他們說票房應該更多,因為總有人“偷”票房,因為已經有人建議在座位上安裝感應器來防“偷”。嗨,人心不古。只是這個“古”不知道是否包含“文革”時期,是否此時他們對“文革”時期也會口非心是?
數據既然沒有問題,那又如何解釋?好在還有別的數據——支撐繁榮發展的數字。
2014年銀幕總數23600塊,比2013年的18195塊,增長29.7%;放映38406940場,比2013年的28800000場,多33.36%;2014年平均每場觀眾21.69人、每場收入771.71元人民幣,比2013年的每場21.5人、每場收入755.87元,分別增長0.88%和2.1%;收入上,如果扣除物價增長,則場均收入是負增長。另外2014年網上售票估計占比超百分之三十,而網上的實際票價要低于正常票價(據說有網商、片方甚至于演員個人補貼)。以北京為例:2014年北京居全國票房第四,收入22億8627萬、放映159萬場、觀影人次5199萬,平均每場32.7人、收入1437.91元,人均花費43.97元(此為全國第一);而北京有些人的網上購票價是:9.9元。
無法查證現在電影的放映成本,不知道每場21個多人、771塊多錢夠不夠放映成本,只知道以重慶824塊銀幕、105148個座位計算:每塊銀幕平均127.6個座位,以此推算全國平均上座率是17%左右(2014年平均每場21.69人除以127.6)。
2015年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首旅集團懂事長段強在會議審議時透露,北京60家五星級酒店去年均出現虧損,空置率達40%,平均房價和全房房價都在下降。
空置率達40%的酒店全部虧損,空置率80%多的電影院能賺錢?如果能賺錢的話,那院線方積極賣爆米花、不允許觀眾帶飲料進影城則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而“偷”票房,與制片方為幾個點的分配比例爭的面紅耳赤則更缺少投資影院時的高調和豪氣了。
自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和出口一直是GDP增長的主要動力,如今文化產業中發展最好的電影業已患上了投資依賴癥,不知何時它能騎上出口這匹馬?只是2014年中國電影海外收入18億7000萬,進口電影收入134億8400萬的差距實在不小,看來短期內投資還是電影業繁榮發展的唯一依靠。(所引數據均來自《中國電影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