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在2013年9月和10月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尼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但當時就獲得中亞國家、東南亞國家的一致支持,更是在2014年大規模發酵,甚至連澳洲、美洲、非洲、歐洲都行動了起來。
據最新消息,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記者會上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現在不僅引起沿線各國積極熱烈地相應,也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地引用“一帶一路”這個詞匯,各種分析、評價很多,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設立了專門研究“一帶一路”的機構。迄今,已經有50多個國家明確表示愿意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這意味著,在歐亞大陸上至少有一半的國家已經明確表示愿意參與,愿意參與的國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也就是說,中國推動的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潛臺詞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過日子······中國的這種態度,在2014年5月的亞信峰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明確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國作為亞信主席國期間,推動建立“亞洲人的亞洲”,要將亞信平臺變成解決亞洲安全問題的總平臺。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國這是要推動歐亞大陸甚至是世界各國的合作,構建歐亞大陸甚至是世界的新規則。無論是“一帶一路”戰略還是亞信峰會,都是向世界宣告,中國不歡迎霸權,中國要推動世界多極化,中國拒絕霸權主義,并準備將霸權主義從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范圍內擠出去。
中國的這一戰略,在大國中俄羅斯立刻予以積極反應,和中國捆綁在了一起。俄羅斯之所以這么做,在于其看到了俄羅斯綁上去的戰略利益。一旦綁上這一戰略,相當于兩個大佬合伙開一家很有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大公司,不但國家更安全,發展機遇和戰略利益也將極大。對中國來說,俄羅斯的“合伙”,意味著中國、東南亞、南亞、中亞、俄羅斯、東歐這些地方都被納入到相關戰略中了,這領土幅員上基本把歐亞大陸占去了八九成,還直接會影響到西歐、澳洲和非洲。所以,中俄一拍即合。
那么,中國為什么敢對美國釜底抽薪呢?在占豪看來,原因有四:
一、中國已龐大到須以我為主展開大國戰略。
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大到接近美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已超越美國,但在中國看來這“不客觀”),而且還有非常大的潛力。以中國當前的情況,經濟維持8%左右速度增長還能持續二三十年。如此太可怕了,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美國的3到5倍。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再想韜光養晦已經非常不合時宜。
過去,我們因為經濟規模小,勞動力和資源豐富,所以在改革開放后才需要積極與發達國家進行經濟對接。如今,以中國的經濟體量,靠西方發達國家的需求已經不能維持高增長,何況發達國家現在的需求已經到了瓶頸,美國處在老齡化周期,根本無法再給中國提供經濟增長動力。
如此,中國必須調整國家發展方向,以我為主地制定國家的內外戰略。這就是中國為什么要制定“一帶一路”戰略的內因。
二、美國的遏制使得中國不得不作出如此抉擇。
從2010年開始,美國制定了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展開了對中國的全方位遏制。在東面以“海空一體戰”為依托搞美日韓軍事同盟,以圖將中國封鎖在第一島鏈之內;在南面,攪渾南海局勢,試圖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在西面,試圖從印度到俄羅斯建立一個南北向的、遏制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美國的遏制已經非常明顯和明確,中國如果再不反擊,就會被美國包了餃子。
所以,中國在完成換屆后,即提出了突破美國圍堵的“一帶一路”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是中國向西開放,打破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的圍堵;“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是要在海上將美國拒之于第一島鏈之外,并將從東向到南向的經濟伙伴連接起來。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是針對美國戰略的反擊。既然是反擊,自然要針對對方的要害,所以中國的戰略明顯就是破解美國的戰略,自然也是瞄準終結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霸權。
三、中國擁有足夠強的經濟、軍事和政治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誰具有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制定這種戰略的能力?
俄羅斯,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也夠強,但經濟能力太弱。俄羅斯經濟不但體量小,產業也非常單一,既無豐富的對外出口產品,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進口產品,客觀上根本無法提出以經濟為支撐的類似戰略。即使盲目提出,也不可能有很多國家響應,因為大家看到這根本無利可圖。
歐盟,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體量全球第一,政治影響力也足夠強大,但歐盟沒有統一的政府,也沒有統一的軍隊,唯一的軍事聯盟北約還是在美國的領導下,所以歐盟在政治和軍事能力上都不夠獨立。在這種情況下,歐盟無法明確提出這樣的戰略,美國那關都過不去。
客觀上,也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資本和號召力,可以提出這樣可以影響歐亞整個大陸甚至更廣泛影響的戰略。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大國,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經濟規模已接近美國。在軍事實力方面,雖不如美國強大,但誰都知道中國陸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1950年代百廢待興時都能打贏美國。現如今,中國軍事科技日新月異,與美國在很多領域已很接近。中國還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這意味著,在當今世界,在不準備打世界大戰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國家敢真正和中國全面開戰。再加上,中國更是核大國和導彈大國。這種信譽基礎,決定了中國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和政治能力。
四、歷史的選擇。
中國作出這樣的戰略選擇,客觀上是歷史的選擇。道理很簡單:
一方面,這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如果中國不這么做,經濟就沒辦法可持續發展下去,后邊還可能面臨一輪輪的產能過剩危機,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將是必然的。一旦如此,一方面是工業化進程進入瓶頸期,另一方面是城市化進程的結束,劉易斯拐點也就來了,中華民族崛起必將竹籃打水。
以中國人的智慧,做出這個選擇是必然。所以,從中國內部角度說,這是歷史選擇。
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的衰落,世界開始陷入群龍無首之境,有趨亂的傾向。在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國家站出來,能夠領導那些遇到發展瓶頸的發展中國家突破發展瓶頸,上升到新的發展層面。發達國家是不希望這樣的,因為就世界范圍而言,經濟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是對發達國家最有利的。一旦發展中國家都成了發達國家,那么世界范圍的二元經濟就不存在了,世界范圍內的劉易斯拐點就來了。一旦如此,發達國家必會陷入徹底衰落,再無可持續發展動力。所以,每每有發展中國家崛起,如果不完全按照他們的規則來,他們就一定要將其消滅掉,打回原形。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才會引領發展中國家走出困境,突破瓶頸,邁向未來。
所以,站在人類發展歷史的視角,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的責任,也是賦予給中國人的責任,中國人需要承擔這一歷史責任,來完成領導那些落后國家走出落后這一歷史任務。
最后,美國作為霸權國家,看到了中國的潛力,于是作為對自己世界霸權地位的威脅,展開了對中國的一系列遏制。面對這種遏制甚至是絞殺,中國若不進行反制,意味著中國將再次被封鎖,中國將會進入上述窘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不可能實現。
人面對外來壓力時,往往更具決心和動力。于是,我們看到“一帶一路”戰略在美國針對中國的遏制下應運而生。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終于開始承擔起屬于自己的歷史責任,也終于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完成了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振臂一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